王冰嶸
近年來的文學研究越來越重視對“文學”基本概念的重新審視,吳相洲在《古代文學研究的理論困難與解脫之法》一文中反思了已有文學概念的局限,并對“文學”進行新的定義,認為“文學是藝術的言說”?!妒勒f新語》是一部典型的關于“藝術的言說”的作品,作為一部文言志人小說,它主要記載了漢末至晉宋期間士大夫的言行軼事,魯迅稱其“記言則玄遠冷峻,記行則高簡瑰奇”。就記言來看,其“言語”集中所載一百零八條名士的“言說”妙趣橫生又意味深長,展現出“簡約玄澹,爾雅有韻”的語言藝術特色,極富文學審美價值。對于文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報》發(fā)布的《2021年文學學科研究發(fā)展報告》指出,如今語言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在文學研究中應用越來越廣泛,為古代文學研究提供了基本的觀念和方法,這有助于推動學術研究產生新的增長點。本文便從美國語言學家格賴斯提出的語用學核心概念“合作原則”出發(fā),通過文本細讀,分析《世說新語·言語》篇中名士言說的語言藝術,以新的視角欣賞其文學魅力與情調。
一、合作原則
作為語言學分支學科,語用學研究在一定語境中如何理解和運用語言,尋找并確立理解和運用語言的一些基本原則。這類基本原則核心內容便包括格賴斯提出的合作原則,遵循或違反該原則而產生的“會話含義”在對話交際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格賴斯認為,人們在交談時為了使所說的話符合交談目的或方向而遵守的一般原則即合作原則。合作原則包括四個方面,分別是:量的準則,即所說的話應包含當前交談目的所需信息,但不應多于所需信息;質的準則,即不要說自知不真實、沒有足夠證據的話;相關準則,即不要答非所問;方式準則,即說話要簡練有條理,避免晦澀和歧義。
要想使交談順利進行,交談雙方的“合作”非常重要,一般情況下,人們在對話中會遵守這四條合作準則。但這并不意味沒有違反這些準則的情況出現。格賴斯總結了幾種可能不遵守這些準則的情況:說話人直接宣布不遵守準則;說話人不聲張地違反準則,比如說謊;說話人為了遵守一條準則而不得不違反另一準則;說話人故意違反或利用某一準則,同時使聽話人知道自己違反了該準則,但意不在終止交談,而是為了傳遞某種信息—會話含義。
這種會話含義賦予語言豐富的內涵和巧妙的形式,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潤滑增色,乃至能使普通的言說成為富有藝術感的文學語言?!妒勒f新語·言語》所載的魏晉名士言談中便不乏因利用或違反合作原則而產生會話含義,從而綻放出文學光彩的情況。
二、從合作原則看《世說新語·言語》的語言藝術
《世說新語·言語》共一百零八條,本文梳理其中明顯違反合作原則并產生特殊會話含義的十條內容,淺析其言說藝術,欣賞其文學色彩。
(一)違反量的準則
《世說新語·言語》第七十二條云:
王中郎令伏玄度、習鑿齒論青、楚人物。臨成,以示韓康伯,康伯都無言。王曰:“何故不言?”韓曰:“無可無不可?!?/p>
“無可無不可”是孔子的話??鬃釉邳c評七位先賢隱士后說“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意思是我和這些避世的賢者不同,沒有什么可以,也沒什么不可以的。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避世先賢的態(tài)度和自己入世的人生追求。韓康伯借此句回應王中郎,違反了所說的話應包含為實現交談目的所需信息的量的準則,但其目的又不在于終止對話,而是為了展露自身學識,并表達一種高深莫測、模棱兩可、無所謂的態(tài)度。從文學修辭手法上看,韓康伯這句話通過用典,說較少量的話,傳達較豐富的意思,產生了雋永深長的語言藝術效果。
《世說新語·言語》第九條云:
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潁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zhí)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后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
司馬德操是龐士元的長輩,且對其有知遇之恩,龐士元遠道而來,見司馬德操采桑,竟然不下車,在車上開口嘲諷司馬德操采桑之舉。司馬德操請龐士元下車,說了一連串人物典故作為回應。這一連串的典故并非龐士元想聽到的信息,違反了量的準則之“不應包含多于所需的信息”。司馬德操通過違反這一準則,使其言說產生連用典故的排比效果,堅定激昂地表明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志向,同時又委婉辛辣地反譏了龐士元的庸俗膚淺,表現出高超的語言藝術,是典型的富有文學性的語言。
(二)違反質的準則
《世說新語·言語》第十八條云:
嵇中散既被誅,向子期舉郡計入洛,文王引進,問曰:“聞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對曰:“巢、許狷介之士,不足多慕?!蓖醮笞舌?。
嵇中散即嵇康,向子期即向秀,文王指司馬昭?;绞巧瞎艌驎r賢人許由和巢父隱居的地方,箕山之志指隱居的志向。嵇康被殺害之后,向秀被舉薦當官。司馬昭見到向秀,問道:“聽說你不慕功名有隱居之志,既然如此,為什么又到我這來了呢?”向秀回答說:“我認為巢父和許由孤僻高傲,不值得贊許仰慕!”司馬昭聽了大為贊賞。
向秀與嵇康志趣相投,的確有避世之志,只是在嵇康被殺后,懾于統(tǒng)治者的淫威不得以出仕。面對司馬昭意帶嘲諷的問話,向秀說了違心的話,違背了質的準則之“不說自知虛假的話”,其目的在于消除司馬昭的殺心,表明自己的投誠之意。司馬昭也知道向秀所言并非真心,但他從“反話”中聽出了向秀的妥協(xié)與畏懼,從某種程度上得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答案,心滿意足地結束了對話。此處對話雖然簡短,但因違反合作原則而并不平白,司馬昭的問話暗藏殺機,向秀的回答迂回謹慎,只言片語間拉滿了戲劇張力,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展現出這部文言志人小說獨特的小說語言特色。
《世說新語·言語》第七十九條云:
謝胡兒語庚道季:“諸人莫當就卿談,可堅城壘。”庾曰:“若文度來,我以偏師待之;康伯來,濟河焚舟?!?/p>
人要到庚道季處清談,謝胡兒提醒庚道季加固防線。魏晉清談類似辯論賽,參與者需分出勝負。庚道季認為對付文度無需全力投入,而對付康伯則需要拼死搏殺,其所言“焚舟渡河”并非真的要焚舟渡河,只是一種夸張,并不符合實際情況,違反了質的準則。庚道季此言一方面品評了人物優(yōu)劣并且表現出自己善于品評人物的能力,又一方面展現了自身的機智風趣和放曠性格,一句話從多側面勾勒出數位魏晉名士的風采,富有文學語言的白描韻味。
《世說新語·言語》第九十五條云:
顧長康拜桓宣武墓,作詩云:“山崩溟海竭,魚鳥將何依!”人問之曰:“卿憑重桓乃爾,哭之狀其可見乎?”顧曰:“鼻如廣莫長風,眼如懸河決溜?!被蛟唬骸奥暼缯鹄灼粕剑瑴I如傾河注海?!?/p>
顧愷之做桓溫的司馬,和桓溫關系很好?;笢厮篮螅腥藛査侨绾慰薜炕笢氐?,他便夸張地形容自己的哀痛之狀。人的鼻息和眼淚當然不會像長風和江河,聲音也不會像驚雷一樣響亮,顧愷之如此說話,也違反了合作原則的質的準則。他用不符合實際的、夸張的比喻渲染自己涕淚交加的情形,以表現自己是一個深情專注、知恩圖報的癡人,同時也不無展示自身語言文采的意思。
《世說新語·言語》第四十三條云: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拙皆勂涓福覆辉?,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眱簯暣鹪唬骸拔绰効兹甘欠蜃蛹仪??!?/p>
梁國楊家的孩子非常聰明,孔君平拜訪這孩子的父親,其父不在家,孩子為孔君平擺設果品,其中有楊梅??拙街钢鴹蠲穼⒆诱f:“這是你們家的果實?!焙⒆与S聲答道:“我沒聽說過孔雀是先生家的家禽?!?/p>
孔君平和楊家子以彼此姓氏相互戲謔。楊梅自然不是楊家的果實,孔雀也非孔家的家禽,如此對話不追求符合事實,而是通過違反事實,使談話顯得活潑幽默。雙方違反合作原則的質的準則,進行了一場風趣機智、富有藝術感的交談。
《世說新語·言語》第一百零六條云:
桓玄既篡位,后御床微陷,群臣失色。侍中殷仲文進曰:“當由圣德淵重,厚地所以不能載?!睍r人善之。
桓玄篡位后驕奢無度,朝野上下苦不堪言,并不是一位“圣德淵重”的皇帝。他繼位后寶座下陷,群臣惶恐,殷仲文卻進言說,寶座下陷是因為“圣上品德深重,連大地也難以承載”。殷仲文所言顯然是不誠實、不負責任的,違反了質的準則,其目的在于阿諛討好桓玄,化解御座塌陷、群臣失色的尷尬場面。這種言說的意圖不能說是“真、善、美”的,但機智巧妙,也不失為一種藝術的言說。
(三)違反相關準則
《世說新語·言語》第五條云: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孔融被逮捕,問使者自己兩個兒子的性命能否保全??兹诘膬鹤由锨罢f:“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覆巢之下無完卵和孔融二子性命能否保全表面上沒有關系,如果按相關準則,回答應該是性命可以或不可以保全??兹诘膬鹤訁s旁引覆巢完卵之事。如此違反合作原則,不僅表達性命無法保全這一事實,還流露出一種父子生命必然難保的絕望而深遠的憂傷之情,同時也體現了說話者的才智,這樣有才智的人生命不保,更顯得可惜、悲哀。如此借他物以喻自身,使語言具有生動形象、含蓄深刻的藝術特色。
《世說新語·言語》第二十二條云:
蔡洪赴洛。洛中人問曰:“幕府初開,群公辟命,求英奇于厭陋,采賢俊于巖穴。君吳楚之士,亡國之馀,有何異才而應斯舉?”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壁,不必采于昆侖之山。大禹生于東夷,文王主于西羌,圣賢所出,何必常處!昔武王伐紂,遷頑民于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
蔡洪被舉薦為秀才赴京城洛陽,洛陽人問他有什么杰出才能而來參加這次舉賢盛事,蔡洪一連串的答話并未直接回答問話人自己有什么才能。蔡洪答非所問,違反了相關準則,但其目的不是終斷對話,而是以寶物、圣賢自喻,并反嘲洛陽人,體現其辯論之才。蔡洪所答片語間運用典故、對偶、排比、反問等多種修辭手法,氣勢連貫,理據分明,極具文學色彩。
(四)違反方式準則
《世說新語·言語》第二十七條云:
中朝有小兒,父病,行乞藥。主人問病,曰:“患瘧也?!敝魅嗽唬骸白鸷蠲鞯戮樱我圆’??”答曰:“來病君子,所以為瘧耳!”
西晉有個男孩兒為生病的父親出門討藥。被討藥者問男孩兒的父親患的什么病,男孩兒說是瘧疾,被討藥者說:“令尊是有美德的君子,為什么會患上瘧疾呢?”男孩兒說它來使“君子”生病,“所以為瘧耳”。主人的問話化用《后漢書·景丹傳》中的典故,謂有德之君不應患瘧疾,暗含譏諷,男孩兒所說的“君子”也暗用《詩經》中“有匪君子”之句稱贊自己的父親是有德之士,只是為瘧疾所苦而已?!八詾榀懚钡囊馑际恰斑@就是瘧疾被稱為暴虐鬼的原因啊”,這里的“瘧”在古代漢語中與“虐”同音雙關。男孩兒巧妙地運用“瘧”與“虐”的同音雙關為父親辯護,違反了“避免歧義”的合作準則,機智地應答了對方的刁難問話,維護了父親的名譽并使討藥的對話順利進行,還體現了自身的才智與風趣。歧義雙關的運用使語言產生深意,引人品味,意蘊悠長。
由以上案例可見,魏晉名士在交談中有時會故意不遵守某項合作原則,或意在展現自己的名士風度,或表達個人淡泊之志,或表露某種情感,或為保全性命、化解殺機,或為使語言風趣、展現辯論才智和文采學識。顯然這些言說有別于人們日常對話中大量的普通言說,其文學光彩猶如碎金閃現于沙礫之海。
魏晉的士人之所以常有“藝術的言說”,是身處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險惡的政治時局中為保全自身的一種選擇,也是在其時清談風氣下為展現個人文采才智、博得聲名的一種手段。這種交談方式因融入了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和言說者復雜巧妙的情思而有別于日常普通交談,被記載于紙筆流傳后世,成為富有語言藝術特色的經典文學文本。
文學是藝術的言說,從語言學角度對言說方式進行分析,或能獲得新的藝術審美感受,這也是一種值得探索的文學研究方法。不過鑒于格賴斯的語用學合作原則還是并未定型的理論,同時許多研究對其理解存在一些偏離和誤區(qū),尤其是有研究者指出該原則主要適用于口語對話而非文學文本,由此角度對《世說新語·言語》乃至其他文學作品進行的文學研究還有許多值得繼續(xù)探討的余地。本文拋磚引玉,有待后續(xù)研究補足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