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朝霞
[摘 ? ?要]本文將目光集中于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理念,分析了農村寄宿制小學落實五育并舉的必要性,討論了現(xiàn)階段農村寄宿制小學的教學現(xiàn)狀:學生長期寄宿缺乏家庭教育與父母的關愛;教師應試理念根深蒂固;教學管理機制嚴苛死板校園缺乏活力;教師間缺乏合作教學資源并不統(tǒng)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落實五育并舉實現(xiàn)全面樹人的策略:調節(jié)教學內容打破學科壁壘;注重氛圍營造;給予人文關懷提升教育溫度;形成合作機制整合教育資源;發(fā)揮核心學科和核心團體的作用。
[關鍵詞]五育并舉;五育融合;全面樹人
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理念下對于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標準和新的訴求,指出了個體發(fā)展的多維需求,倡導通過教育工作的落實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出符合時代和社會需求的新型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工作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優(yōu)化以更好地契合新時代的需求,推動教育的發(fā)展,尤其是農村寄宿小學更需要做出有效的優(yōu)化和調節(jié)。而想要明確農村寄宿小學落實五育并舉、五育融合實現(xiàn)全面樹人的路徑和方案,首先則需要明確在農村寄宿小學落實五育并舉的重要性以及現(xiàn)階段農村寄宿小學存在的問題,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出有效的優(yōu)化和調整。
一、落實五育并舉的必要性
所謂的五育并舉是指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落實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德育注重對于學生思想觀念的塑造和行為習慣的引導,為五育之首,立德樹人、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都指出在教育過程中應當引起關注和重視的一點理念就是才為德之資,德為才之帥,遵循立德先樹人,成才先成人的原則展開教育。其次為智育,即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成績的不斷提升。再次為美育,落實對于學生審美的培育,讓學生具備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在活躍學生思維擴充學生視野的同時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升,完成對于學生情緒、情感、情操的培育,美化學生的內心與行為,觀念與態(tài)度。第四為體育,體育在近幾年來備受關注,因為從相應的調查研究中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學生的身體素質普遍相對較低,肥胖和近視人群比重越來越高,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刻不容緩。最后為勞育,勞育同樣是現(xiàn)階段教育的當務之急,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屬于家中的獨生子女,不愿意勞動的情況比比皆是,同時很多學生對于勞動的觀點和看法存在偏差,絞盡腦汁想要逃避勞動,而勞育的落實也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傳輸基本的勞動技巧,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德、智、體、美、勞教育較為全面地關注了學生綜合發(fā)展的需求,具備著較高的落實必要性。而從寄宿制小學的角度來看,首先,寄宿制小學所處的教育階段較為特殊,在小學階段受教育主體的思想觀念、態(tài)度意識、行為習慣都處于待發(fā)展階段,且一旦形成再想更改就變得難上加難。而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教育可以從綜合整體的角度讓學生的觀念、意識、行為、能力都得到培養(yǎng),可以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成長,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助益。其次,寄宿制小學從教育運行模式的角度來分析,學生大多數(shù)時間是與朋友、同學在一起,并沒有父母的庇護,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必須有較高的自理能力、交際能力、學習能力。而德、智、體、美、勞教育則可以有效解決,讓學生更好地生活和發(fā)展,因此,落實五育并舉、五育融合,構成五位一體的新型教育既是著眼現(xiàn)在,也是面向未來,需要有效落實與實踐。但是就現(xiàn)階段來看,農村寄宿小學在五育并舉的落實上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和欠缺,需要優(yōu)化和調整。
二、農村寄宿小學教學現(xiàn)狀
(一)學生長期寄宿缺乏家庭教育與父母的關愛
寄宿制學校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在于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學校教育成了完全的主導,學校教育也成為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地,家庭教育的影響則顯得微乎其微。寄宿制學校對于學生而言是利弊參半的,一方面,寄宿制學校在實踐過程當中可以全天化地開展對于學生的教育和規(guī)制,學校中也有較為專業(yè)的人才隊伍,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行為習慣會受到約束,學生的學習時間能得到保障,因此學生的成長可以得到基本性的保障。另一方面,寄宿制學校在落實教學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學生與父母之前的溝通和交流變少了,學生缺乏父母的關愛。因此很多學生都會產生孤獨、自卑、寂寞的情緒,這些情緒的出現(xiàn)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但是從學校方面來看,現(xiàn)階段并沒有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來提高學生對于學校的歸屬感,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進步,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
(二)教師應試理念根深蒂固
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相較于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一個核心突破就在于五育并舉、五育融合下對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給予了較高的重視和關注。但是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理念決定了現(xiàn)階段教師本身對于智育給予的關注和重視相對較高,教師過于關注學生的成績提升,一方面導致學生很容易產生抵觸心理,對于學習的興趣和欲望不斷降低,反而適得其反,學生學習陷入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另一方面導致學生的孤獨感進一步加重,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除此之外,過于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會導致學生的壓力增加,對于其他領域的成長關注越來越低,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三)教學管理機制嚴苛死板、校園缺乏活力
教學管理機制的建設往往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校園教育的質量和效益,也會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五育并舉能否有效落實到實踐當中。但是就現(xiàn)階段農村寄宿學校的教育管理機制建設來看,仍舊過于關注學生的智育發(fā)展和成績提升,因此在教學機制建設過程當中范式化相對較強,進而導致教學管理工作在實踐落實過程當中枯燥嚴苛。量化性管理,嚴苛的制度,讓學生對于學校的抵觸心理越來越強,同時也沒有落實好對于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和引導,并沒有發(fā)揮規(guī)章制度的規(guī)束、引導和大環(huán)境建設的效果,需要做出調整和優(yōu)化。
(四)教師間缺乏合作、教學資源并不統(tǒng)一
五育并舉、五育融合下學科壁壘打破了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與教師之間必須加強合作和交流,汲取更多的專業(yè)化建議,進而以本學科為核心和跳板,將學科教學進行延伸和拓寬。一方面可以通過相互印證的方式強化學生對于學科知識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強化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另一方面打開學生視野,促進學生多維成長。但是就現(xiàn)階段來看,教師在教學分析的過程當中仍舊各自為政,并沒有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整合力度相對較弱,導致了德、智、體、美、勞完全割裂開來,效果相對較低。
三、農村寄宿制小學如何落實五育并舉實現(xiàn)全面樹人
(一)調節(jié)教學內容、打破學科壁壘
五育并舉、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做五位一體。顧名思義,需要將德、智、體、美、勞有效融合,形成有機整體,這樣才可以更好地推動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尤其是小學生本身的知識鏈接能力就相對較弱,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打破學科壁壘實現(xiàn)學科融合,通過這種方式形成一體化教育,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為此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要轉變教學理念,從傳統(tǒng)的智育為主做出優(yōu)化和調節(jié),對教學內容做出相應的改良和調整,以此為中心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發(fā)展。
在學科融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五育并舉德育為首,且相較于智育、美育、體育、勞育,德育本身的可塑性相對較強,因此才有了課程思政的理念,在學科教學分析的過程中以德育為主要方向,讓五育并舉以德育為重要的凝結點,在此基礎上根據(jù)不同學科的學科特點和學科內容做出科學的選擇和判斷,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整合教育資源,以此為中心落實五位一體的新型教育,推動五育并舉教育理念的落地。
(二)注重氛圍營造實現(xiàn)潛移默化的影響
氛圍建設會從日常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對學生產生影響,進而作用于學生的觀念、思維、能力和態(tài)度上。小學生本身受環(huán)境的影響就較為明顯,而寄宿制小學生則更為明顯,長期在對應的環(huán)境下可以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為此農村寄宿小學就需要加強氛圍建設,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展開:
第一,農村寄宿小學應當發(fā)揮廣播站、板報、課間廣播等資源,將德、智、體、美、勞等相應的教育內容有效地滲透其中,既可以較多地豐富對應宣傳方式的內容,同時也可以較好地推動五育并舉、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落實。
第二,農村寄宿小學需要定期為教師開展講座,讓教師對五育并舉、五育融合這一理念認識得更加清晰,明確其實踐落實的重點和核心,以此為中心推動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理念落地,讓教師轉變教學方法、內容和理念。
第三,農村寄宿小學需要對教育管理機制做出有效的優(yōu)化和調節(jié),尤其是教學評價機制,轉變評價重點,進一步提高教師的關注和重視,進而更好地推動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理念的落地和實施。
(三)給予人文關懷提升教育溫度
小學生正處于情感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在該階段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能力、思維和習慣的培養(yǎng),更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寄宿制小學生,在本就缺乏家庭關愛的情況下需要更多的情感和指引彌補空缺。農村寄宿小學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提高教育溫度,推動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同時也可以較好地提高學生的歸屬感,進而讓各項活動和教育內容切實落實,讓學生更加配合:
首先,農村寄宿小學可以引入更多的教育活動,例如以德育為中心的觀點辯論賽、以智育為中心的知識競賽、以美育為中心的繪畫比賽、以體育為中心的體育競賽、以勞育為中心的團體活動或者是集體大掃除等。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業(yè)余生活,讓學生在校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防止學生感到孤單、寂寞;另一方面也讓學生的學習生涯變得多姿多彩,讓學生享受自己的在校時間和在校經歷。
其次,農村寄宿小學需要建立師生意見表,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問題和學生的需求,定期做好調查,針對性地做出調節(jié)和優(yōu)化,以此為中心提高學生的歸屬感,這樣學校的各項活動學生也更愿意參與,促進學生多維成長。
(四)形成合作機制整合教育資源
五育并舉下教育工作在實踐開展過程當中涉及的領域是多元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想要保障在各個領域都具備較高專業(yè)性相對而言較為困難。例如在語文教育展開的過程當中教師想要滲透德育就需要與歷史教師和政治教師共同合作,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和延伸方向;如果想要與美育協(xié)同發(fā)展就需要與美術教師合作,引入更多的藝術作品,通過作品賞析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順暢平滑地引入教學內容。為此,農村寄宿小學就需要引入相應的教學合作機制,讓教師共同協(xié)力,對教學工作做出有效的優(yōu)化和調節(jié),以此為中心,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更好地整合教育資源,形成五位一體的教育新局面。
農村寄宿小學可以定期展開教師研討會,共同商討教育方向和融合方向,也可以建立線上聯(lián)系渠道,通過這種方式群策群力,共同討論如何實現(xiàn)學科壁壘消弭,促進學生的多維成長。除此之外,農村寄宿學校還可以通過示范課展示的方式為教師提供更多的范例,讓教師有更多的參考,或者是通過互聽教學的方式走入其他學科教師的課堂當中,了解不同學科的教育重點和教育模式,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五育并舉、五育融合不僅僅是內容的融合,更是能力的融合,很多學科在融合的過程中盡管內容上不同,但是也可以通過形式的調節(jié)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能力,教師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
(五)發(fā)揮核心學科和核心團體作用
五育并舉下賦予了教育更多元的需求,但是不變的是需要以學科為本位進行有效地延伸和優(yōu)化。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同學科的延展能力和落實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例如英語教學、語文教育、體育教育、美術教育、政治教育,這些學科的延展性相較于理科類的學科而言相對較強,可以作為核心學科發(fā)揮其延展性和可塑性。通過這些學科優(yōu)勢的發(fā)揮,促進學生更好地提升,實現(xiàn)全方位發(fā)展。
除了需要關注核心學科的作用以外還需要關注核心群體的作用,在五育并舉、五育融合下,班主任、學生干部、校園管理者會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班主任在班級管理的關注點,學生干部的示范模范作用、校園管理者的決策制定都會影響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的落實質量和落實效率。需要重視這些核心群體的作用,在實踐教育工作落實的過程當中發(fā)揮這些群體的積極引導作用。同時,也需要加強對這些群體的教育和引導,以此為中心,促進學生的全方位成長推進五育并舉、五育融合全面樹人理念的有效落實,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
農村寄宿小學需要從核心學科和核心團體出發(fā),集中發(fā)力,以此為中心為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理念的落實奠定良好的基礎和保障,讓各項工程順利落實于實踐當中。進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和提升,落實全面樹人的教育理念,面向當下著眼未來,做好教育優(yōu)化和轉型。
五育并舉、五育融合是現(xiàn)階段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和教育優(yōu)化的主要方向,同時也較為符合小學生的學齡需求和人格發(fā)展需求。尤其是寄宿制小學,本身教學環(huán)境的特殊性決定了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理念必須有效落實于實踐當中,因此農村寄宿小學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從調節(jié)教學內容打破學科壁壘、注重氛圍營造,實現(xiàn)潛移默化的影響、給予人文關懷提升教育溫度、形成合作機制整合教育資源、發(fā)揮核心學科和核心團體作用等多個角度著手做出有效的優(yōu)化和調節(jié),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華毓,呂莘.五育并舉視域下小學學段貫通的理論要義及實踐路徑——以清華附小學段貫通課程體系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22(2):93-98.
[2]羅佳麗.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構建五育并舉教育體系——湖北省紅安縣詹店小學簡介[J].新課程研究,2021(34):137.
[3]黃瑩.加強小學“墻文化”建設 打造“五育并舉”育人環(huán)境——以廣州市滿族小學為例[J].教書育人,2021(28):24-25.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