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文章基于國家出版基金歷年數據,剖析安徽省各出版單位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方面的挖掘與出版情況,指出其中存在載體形態(tài)較為單一、題材內容過于集中、 品牌形象仍待加強的不足之處。就此,文章提出立足政策,做好頂層設計;深挖內容,推動“兩創(chuàng)”發(fā)展;擁抱科技,聚焦“融合”出版的具體策略。
【關? 鍵? 詞】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國家出版基金;安徽;高質量
【作者單位】程兵,安徽出版集團時代新媒體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中圖分類號】G239.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3.008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作為出版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徽省各出版社主動響應意見精神,立足本社實際,在國家出版基金的大力支持下,策劃推出了一大批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出版項目,為傳承、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文基于國家出版基金歷年數據,對安徽省申報入選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項目出版情況進行梳理,其出版單位含圖書、音像及電子類出版社,其中,安徽出版集團所屬8家,大學社4家,安徽廣播電視臺所屬1家,共13家出版單位。北京時代華文書局雖然隸屬于安徽出版集團,但其屬地在北京,故不作為本文分析的對象;安徽電子音像出版社未有出版項目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也不在本文分析之列。
一、安徽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出版現狀
自2008年國家出版基金設立至今,安徽省共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162種,其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項目91種,14年來從未中斷。在占比方面,最低的年份為33.33%,最高的年份為72.73%,總占比為56.17%??梢?,安徽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出版貫穿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始終,凸顯了國家出版基金“體現國家意志,傳承優(yōu)秀文化,推動繁榮發(fā)展,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宗旨,具體情況見表1。
從入選情況來看,除安徽電子音像出版社外,其他12家出版單位均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項目入選,其中,安徽教育出版社17種、黃山書社16種、安徽大學出版社12種,這三家出版社排名前三。安徽教育出版社入選的《中國藝術批評通史》、“中華美學精神叢書”等秉承了該社“服務教育、弘揚學術、傳承文化、奉獻社會”的出版理念;黃山書社《上古音略》《安徽文獻總目》等項目緊扣該社致力于古籍整理的出版定位;安徽大學出版社則依托安徽大學在人文學術領域尤其是文字學方面的深厚理論根基,推出了《清華簡文字聲系》《上博楚簡文字聲系》等重量級文字學研究著作。與上述三家出版社類似的還有安徽人民出版社、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和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這三家出版社入選的項目也多以人文社科為主,如《殷墟文化大典》《中國古代設計通史》《甲骨文金文考釋與研究》等。以科技為主要出版定位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各有7種入選,其中,《中國手工紙文庫》《新安醫(yī)學集成》等側重于中國古代自然、醫(yī)學等領域。安徽文藝出版社和安徽美術出版社積極發(fā)揮各自在音樂、美術繪畫等方面的優(yōu)勢,入選的《中國傳統多聲部音樂研究》《明清小說版畫》等凸顯了兩社的出版特色。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雖然只有2種入選,但入選項目均是面向青少年讀者的大眾普及類讀物,明顯區(qū)別于其他出版社入選項目。時代新媒體出版社是安徽省唯一一家有3種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項目入選國家出版基金的音像電子類出版社,其入選的《中國皮影藝術數字檔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融合圖、文、聲、像等多種媒介,旨在打造傳統皮影藝術在當代的“活字典”。綜上,各出版單位都能立足于本社定位,多角度策劃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項目,這些出版項目具有以下特點。
1.集大成式出版工程占主導地位,以文獻整理為主
筆者對入選國家出版基金的91種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項目名稱進行詞頻統計,結果顯示,“中國”一詞共出現28次,“中華”一詞4次,合并后共32次,占總入選項目的35%。此外,“叢書”11次,“全集”5次,“集成”4次,體現了安徽省在深入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方面用力明顯。這些集大成式的出版工程以文獻整理為主,如安徽文藝出版社的《昆曲藝術大典》,將明代中葉以來昆曲的文字文獻、譜錄文獻、圖片資料、音像資料文獻、昆曲傳承人的文化遺存和當代人的撰述等內容搜羅殆盡;安徽人民出版社的《殷墟文化大典》對百余年來殷墟甲骨文和商代史的發(fā)現研究、殷墟考古的重大發(fā)現,以及殷墟文明對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的巨大作用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總結和集成式展現。此外,黃山書社的《中國美術全集》、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新安醫(yī)學集成》、時代新媒體出版社的《中國皮影藝術數字檔案》等,都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某一領域進行總結式整理與研究,并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呈現給讀者。這些項目因為符合國家出版基金“重點資助不能通過市場資源完全解決出版資金的優(yōu)秀公益性出版項目”[1]而得以順利問世。
2.地域文化類出版項目表現突出,以徽州文化研究為主
安徽是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省份,千百年來,名人輩出,文風鼎盛,時至今日,更是形成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大區(qū)域文化。挖掘和出版地域文化,安徽出版人責無旁貸。國家出版基金設立以來,安徽省入選的資助項目中共有24種有關地域文化的出版物,占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總入選數量的26%,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無疑對安徽省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2]。在這些地域文化的出版物中,關于徽州文化的有17種,占24種的70.8%。其中,《清代徽州魚鱗圖冊研究》《安徽省圖書館藏桐城派作家稿本鈔本叢刊》等屬于文獻整理類,《方以智全書》《張英全書》等以名人作為研究整理對象,《徽州文化史》《桐城文派史》則是系統全面研究徽州文化、桐城文派的學術專著。
3.名人研究類出版項目表征明顯,以安徽籍名人為主
安徽省在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共有11種涉及名人名作方面研究的選題,其中,安徽大學出版社最多,有5種,安徽教育出版社3種,黃山書社2種,安徽美術出版社1種。11種項目中,安徽籍名人6種,加上與安徽關聯的潘玉良,共7種,且以安慶為主,占比63.6%。從數據上看,安徽省內出版社對省內名人尤其是安徽桐城地區(qū)的名人研究較多。如《方以智全書》是對方以智著作的第一次全面系統輯校整理,收錄方氏存世的著述36種,填補了學術空白。這些研究是集成式的,多以全集、全書的方式出版,為后人了解、查詢提供了學術便利。
二、安徽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出版的薄弱點
1.載體形態(tài)較為單一:圖書占比高,音像電子類出版物少,數字出版項目有待突破
91種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出版項目中,音像電子類只有3種,占比僅為3%。此外,安徽省共有音像電子類出版單位3家,只有時代新媒體出版社一家有3種出版物入選。雖然國家出版基金以圖書資助為主,少量資助音像電子和數字出版項目,但從歷年數據來看,至2021年,共有325個音像電子和數字出版項目入選國家出版基金,占總數的6.2%(見圖1)。若統計至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項目,占比會更高。與之相比,安徽省無論是入選的種類還是入選的出版主體都極少。
2.題材內容過于集中:文獻整理類多,主題和普及類文化選題占比少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币虼?,策劃、出版、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既是出版人的使命,也是出版人的責任。
安徽省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建設方面雖建樹頗豐,但從歷年入選的數據來看,關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挖掘更多集中在文獻整理方面,無論是關于名人的《朱光潛年譜長編》《趙樸初全集》等,或是關于徽州地域文化的《明代徽州文書集萃》《安徽省圖書館藏桐城派作家稿本鈔本叢刊》等,還是有關語言文字的《甲骨文金文考釋與研究》、“中國民族古文字導論多媒體系列(第一輯)”,以及《昆曲藝術大典》《中國青陽腔》《中國花鼓燈》等有關戲曲藝術的出版物,大多是以系統整理、學術研究為主,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出版項目偏少。尤其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表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主題出版項目,以及面向青少年的普及類出版項目偏少,僅有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給孩子的藝術筆記·博物館之旅》《駝鈴與帆影——絲綢之路的故事》和時代新媒體出版社的《中華經典文化盲童聽書館》等。
3.品牌形象仍待加強:選題標識度弱,體現產品線及學科優(yōu)勢的項目不夠突出
從前文數據可以看出,出版社入選項目多能體現各出版單位的出版定位、出版理念,具有一定的出版特色。各出版單位也在積極利用自身的作者優(yōu)勢、資源優(yōu)勢、科研優(yōu)勢等,努力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細分產品線,但在品牌形象方面仍需進一步強化。如安徽大學出版社入選的12個項目基本上都是有關徽文化和文字學的,選題較為聚集,具有一定的品牌標識度。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入選的4個項目,既有文字學、徽學,也有茶學,選題較為分散,沒有體現其在文學尤其是唐代文學和詩學等方面的突出科研優(yōu)勢。此外,該校還是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建有安徽語言資源保護與研究中心,但在語言文字方面入選的項目也不突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有7個項目入選,也存在選題較為分散、品牌度不夠集中的情況。入選的項目多為醫(yī)藥、衛(wèi)生類選題,與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選題有交叉,且不是該社的擅長領域。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入選的5個項目,分布于非遺、飲食、設計等方面,產品線也不夠突出。
三、關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高質量出版的思考
在國家出版基金資助下,安徽省積極發(fā)揮自身出版優(yōu)勢,著力挖掘選題,十余年來取得了較為矚目的成績,一大批有著鮮明地域特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項目得到了搶救、整理、出版。這些集史料價值、版本價值、學術價值、文化傳承價值于一體的國家重大文化工程的出版,對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笆奈濉逼陂g,安徽省如何在已有出版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出版工作,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立足政策,做好頂層設計
國家出版基金作為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并列的三大基金之一,在引領出版高質量發(fā)展、推動文化強國建設中作出了突出貢獻。出版單位要高度重視國家出版基金的方向指引,深入學習黨和國家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最新指導意見。對于地方出版單位而言,要重點關注省內相關傳統文化方面的政策,緊扣每年的申報要點,做好選題的頂層設計工作。如安徽省出臺的《安徽省出版業(yè)“十四五”發(fā)展規(guī)劃》《安徽省精品出版扶持和獎勵暫行辦法》等措施,不僅在規(guī)劃上進行引導,還在出版后予以扶持和獎勵,有助于出版社進一步做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出版工作。
2.深挖內容,推動“兩創(chuàng)”發(fā)展
“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民族復興立根鑄魂?!盵3]“兩創(chuàng)”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指明了方向[4]。 出版單位在進行內容策劃時,要以堅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方向,賦予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實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更好為時代立傳、為時代發(fā)聲,凸顯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彰顯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提升文化自信。
在“兩創(chuàng)”建設的同時,出版單位應立足自身學科優(yōu)勢和作者優(yōu)勢,深挖內容,突出產品線建設,強化品牌意識。一是放眼全國,運用全域視野,做好全國性出版項目;二是圍繞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等,強化安徽地域文化品牌構建;三是進一步開拓選題思路,在做好文學藝術或學術領域名人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更多拓展如《劉銘傳文獻匯箋》等各領域杰出人物研究的出版項目。
3.擁抱科技,聚焦融合出版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傳播與交流,都已經離不開前沿科技的強大支撐與整體賦能?!盵5]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數字技術的普遍運用,科技賦能出版已成為可能。2022年4月,《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fā)展的實施意見》指出,要強化出版融合發(fā)展內容建設,充分發(fā)揮技術對出版融合發(fā)展的支撐作用。出版單位要積極利用各類適配技術,“促使文字、圖像與聲音三大符號體系深度融合”[6],在制作手段、載體形態(tài)、傳播方式方面著力,利用聲、光、電等技術打造新型出版產品,創(chuàng)新內容傳播方式,增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參考文獻|
[1]祁德樹,吳明華. 國家出版基金引領中國出版業(yè)高質量發(fā)展[J]. 中國出版,2020(8):20-26.
[2]姜萍. 國家出版基金(2010-2020年)資助視角下的安徽省地域文化出版分析[J]. 科技與出版,2021(10):123-127.
[3]習近平. 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J]. 求是,2022(6):4-5.
[4]姬曉鵬,薛榮麗,段振東. “兩創(chuàng)”方針指導下傳統文化出版新路徑[J]. 出版廣角,2021(17):73-75.
[5]王麗霞.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路徑探析[J]. 山東社會科學,2021(11):85-92.
[6]張建鳳,吳濾. 生態(tài)再造:創(chuàng)新主題出版有聲書內容生產與傳播策略:基于建黨百年主題有聲出版物分析[J]. 出版廣角,2022(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