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需要溫習(xí)一下功課,回顧下影響一顆處理器性能表現(xiàn)的因素都有誰。
微架構(gòu)
處理器的微架構(gòu)最重要,第12代酷睿i3可能就足以秒殺第8代酷睿i7,原因就是新款處理器都會采用最新的微架構(gòu)(搭配更先進的制程工藝),從而實現(xiàn)越級挑戰(zhàn)的既定目標(biāo)。i9>i7>i5這個排序的正確性,需要建立在微架構(gòu)相同或相近的前提下。
核心數(shù)量
當(dāng)微架構(gòu)相同時,處理器之間比拼的就是核心(包括超線程)數(shù)量了(圖2)。以第12代酷睿(移動版)為例,最高采用8大8小16核心24線程(如i7-12800HX),最低則僅有2大4小6核心8線程(如i3-1215U)。處理器定位越高端,往往會搭配更多的核心,從而擁有更強的性能潛力。
運行頻率
當(dāng)微架構(gòu)和核心數(shù)量相同時,就需要依靠運行頻率(包括基礎(chǔ)頻率和睿頻加速頻率)劃分檔次了。比如都是6大8小14核心20線程的處理器,最高睿頻加速頻率可以達到5GHz的就被命名為i9-12900H,4.8GHz的取名i7-12800H,4.7GHz的則叫i7-12700H。在第12代酷睿家族中,很多i9和i7或i7和i5核心數(shù)量相同,差異僅僅是頻率和緩存容量(日常體驗無感),而這也就為我們本文的主題埋下了伏筆。
功耗釋放
從某稱程度上來看,功耗釋放是僅次于微架構(gòu)的關(guān)鍵因素。第12代酷睿包含HX、H、P和U四大產(chǎn)品線(圖3),默認功耗分別為55W、45W、28W、15W/9W。i7-1280P和i7-12700H都是6大8小14核心20線程,但后者性能肯定更強,這就是默認功耗高的好處。
但是,默認功耗只能用來判斷一顆處理器的性能下限,真正需要引起我們關(guān)注的,則是持續(xù)功耗釋放,也就是為PL2長時睿頻設(shè)定的“功耗墻”(圖4)。很多輕薄本雖然也能用上i7-1270 0 H標(biāo)壓處理器,但持續(xù)功耗釋放卻僅能維持在45W~55W之間,而這顆處理器在部分游戲本身上卻能實現(xiàn)100W+的功耗釋放,兩者的實際(多核)性能的差距可能達到20%~40%。
④部分游戲本可以自行設(shè)定PL2功耗墻
核顯規(guī)格
新款移動處理器均集成核顯,絕大多數(shù)第12代酷睿i7集成滿血的銳炬Xe 96,性能相當(dāng)于GeForceMX3 50,酷睿i5大多集成銳炬Xe 80,性能和MX250相似。AMD銳龍7集成的Radeon 680M性能相當(dāng)于MX550,銳龍5集成的Radeon660M則和銳炬Xe 96差不多。對于沒有額外獨顯的輕薄本而言,優(yōu)先選擇i 7或銳龍7的高配機型,可以換來更好的游戲性能。
對于不差錢的消費者而言,就認酷睿i9等高端處理器筆者無話可說,但對絕大多數(shù)普通消費者而言,筆者的建議則是“不迷信”。
i9-1290 0H和i7-12700H都是6大8小14核心20線程,差異僅僅是頻率(圖5)。關(guān)鍵的問題是,i9-12900H只有在100W+的功耗下才能發(fā)揮出全部實力,持續(xù)功耗釋放越低,它和i7-12700H之間的實際性能差異就越小。因此,在只能進行50W左右性能輸出的輕薄本領(lǐng)域,認準(zhǔn)i7-12700H就足夠了,除非廠家能將i9-12900H賣到和i7一個價,否則沒有必要多花冤枉錢(圖6)。
雷神T-BOOK和機械革命無界16采用了相同的模具,前者雖然搭載i9-12900H但價格卻貴了700元,這筆支出就不劃算
同理,i5-1240P和i7-1260P也都是4大8小12核心16線程(圖7),依舊存在上述問題,它們在30W功耗左右時的CPU性能相差不多,但i7-1260P還有著更強核顯的加持,對部分喜愛游戲的用戶來說算是一種剛需。
在游戲本領(lǐng)域,i7-12700H已經(jīng)可以滿足99%的玩家需要了,如果你真的追求更頂級的體驗就不要選擇i9-12900H,而是需要認準(zhǔn)擁有完整8大8小16核心24線程的,帶有“HX”后綴的i7-12800HX、i7-12850HX、i9-12900HX和i9-12950HX。
總之,我們歡迎OEM廠商可以在相同的價位,通過搭配更高端的處理器來提升競爭力,但絕不希望購買到刻意武裝無法滿血釋放性能的高端處理器而實現(xiàn)大幅溢價目的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