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天舒
中國是“禮儀之邦”。唐代經學家孔穎達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比A夏是章服制度與禮儀道德興盛的地方,是美好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fā)祥成長的地方。
我們現在還能找到哪些是華夏中國的“禮儀”呢?有人或許會說:“我們現在也有很多禮儀啊!比如我們都會過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這種說法把“俗”和“禮”混淆了,民俗是民俗,禮儀是禮儀,不能混為一談?!岸Y”具有很強的約束性,如果違背就會受到譴責和懲罰。但是“俗”沒有“禮”那樣的強制約束性,“俗,習也”,是老百姓的習俗、積習。春節(jié)燃放鞭炮、正月十五鬧花燈、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等等,都是習俗,沒有誰強制,都隨百姓自己的意愿。
《禮記正義·序》中說:“夫禮者,經天緯地,本之則大一之初;原始要終,體之乃人情之欲。”“禮者,理也”,“禮”,取自于天地之初的最根本之理;人道合于天道,人之“禮”合于天之“理”,體現人的正常欲望。人生于天地間,“上資六氣,下乘四序,賦清濁以醇醨,感陰陽而遷變?!碧焐系牧鶜猓L寒熱濕燥暑),地上的四季,都是影響人的自然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中的清濁升降,折射到人的習性上,就表現為清純與厚重,陰陽的變化則使人的習性也隨之變遷;人的情志(喜怒哀樂)由此而生,人的心性(動靜愛惡)存在其中;人在清凈精粹時穩(wěn)重凝聚,人在浮躁不安時無所不為。古圣先王有鑒于此,為了讓人們保持正直,歸于德義,像構筑堤岸那樣制定了禮儀,防范欲望之河泛濫?!岸Y者,經天地,理人倫,本其所起,在天地未分之前?!Y者,理也。其用以治,則與天地俱興?!?/p>
過去一談到“禮”,就有人以封建禮教為名來批判,認為“禮”禁錮了中國人的思想,是中國封閉、保守的文化,導致了中國的落后。然而并不是這樣,習俗是帶有地方性的,“禮”是天地人倫。錢穆先生說:“與歐洲的文人不同的是,中國士人不管來自何方都有一個共同的文化。在西方人看來,文化與區(qū)域相連,各地的風俗和語言就標志著各種文化。但對中國人來說,文化是宇宙性的,所謂鄉(xiāng)俗、風情和方言只代表某一地區(qū)。要理解這一區(qū)別必須理解‘禮這個概念。”
中國人的“禮”是獨有的。錢穆先生說:“在西方的語言中沒有‘禮的同義詞。它是整個中國人世界里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正因為西語里沒有‘禮這個概念,西方只是用風俗之差異來區(qū)分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影響所及地區(qū)各種風俗習慣的總和?!痹谥袊岸Y是一個家庭的準則,管理著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務和外事,同樣,禮也是一個政府的準則,統(tǒng)轄著一切內務和外交,比如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系,征兵、簽訂和約和繼承權位等等。要理解中國文化非如此不可,因為中國文化不同于風俗習慣?!?/p>
一個外國人到中國人的家里做客,主人給客人包餃子吃,這只是中國人待客的習俗。但是餃子怎么擺上桌,吃餃子的人們如何入座,大人孩子、主人客人的話怎么說,都在禮的規(guī)矩中了,這就是中國文化了。
錢穆先生說:“當禮被延伸的時候,家族就形成了,禮的適用范圍再擴大就成了‘民族。中國人之所以成為民族,因為禮為全中國人民樹立了社會關系準則?!薄耙私庵袊幕?,必須站到更高來看中國文化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