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琴
彝歷新年后,四川涼山瓦吾小學的孩子們紛紛從家中拿起臘肉往學校里背。小雨老師簡陋的辦公桌上臘肉堆成了“小山”,足足有100多條臘肉。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在一次大學生下鄉(xiāng)幫扶活動中,城市女孩小雨,去了交通不便、經(jīng)濟落后的山村。望著淳樸熱情的鄉(xiāng)親和孩子們充滿渴求的眼神,小雨暗下決心,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大山里的孩子改變命運。兩年前,小雨暫時放下自己的工作,來到?jīng)錾酵呶嵝W,開始了為期兩年的支教工作。在這里,她帶領山里的孩子們讀書識文,通過她的言傳身教讓孩子了解大山外的世界,通過她的描繪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一顆夢想的種子。
初到?jīng)錾酵呶嵝W的那天,小雨雖已做好了思想準備,但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那所位于海拔2700米高山上的小學校里,幾間低矮破舊的泥坯房子便是教室了,教室里沒有一套像樣的桌椅,講臺也是用舊門板臨時拼湊的。孩子們怯生生地望著剛剛到來的小雨,眼中有企盼,有好奇。面對這艱苦的條件,望著孩子們企盼的眼神,小雨心中五味雜陳。
支教之路并不順利,諸多的問題接踵而至,語言關、生活關、飲食關等都是難關。最初小雨也是手忙腳亂的,水土不服經(jīng)常鬧肚子,手機沒信號,沒有網(wǎng)可上,生活一下子變得閉塞起來。小雨有時心里也打起了退堂鼓,但是山里孩子的淳樸和村民的樸實,讓她又不舍離去。
每天早上天不亮,孩子們便自發(fā)地幫小雨老師撿柴火、挑水,還教會小雨老師如何生火做飯。村民一有空閑就會自發(fā)地給小雨老師送糧送菜,村干部也十分關心小雨老師的生活與工作,盡村里最大的能力幫她改善生活條件,并專門責成一名女干部利用空余時間教她說當?shù)氐姆窖浴?/p>
諸多的關照,小雨銘記在心,只有用自己的努力作為回報。孩子們年齡大小不一,不能像城里學校一樣分年級授課,她便將他們分組進行教學;沒有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她便用粉筆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書寫,把知識一點一滴地講透。有的孩子因為幫家里干活不能按時到校上課,她便利用課余時間去家訪,幫他們補課;有的孩子因為家庭貧困面臨輟學,她便翻山越嶺去勸說,并自掏腰包為其貼補生活費……
小雨老師的課堂是別開生面、妙趣橫生的:語文課上,她將古詩詞與音樂相結(jié)合,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一首首古詩詞不再枯燥無味、晦澀難懂;數(shù)學課上,她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教學,既通俗易懂,又趣味性極強;體育課、美術課上,她更是精心準備,甚至將男友當年送給她的定情物——乒乓球拍拿出來,教孩子們練習乒乓球。孩子們非常喜歡小雨老師的課堂。
小雨老師的付出,淳樸的鄉(xiāng)親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紛紛背著土特產(chǎn)往小雨老師的宿舍送,無論小雨老師怎么推辭,他們都不肯拿回去。最后,小雨老師不得不把收到的特產(chǎn)做成午餐,與孩子們一起分享。小雨想:兩年后我支教結(jié)束,孩子們又該怎么辦呢?得為孩子們謀一個長遠打算。
寒假期間,小雨一直為這個問題困擾著,親友紛紛來看望她,看著一波接一波到來的親朋好友,小雨突然有了主意:如果支教老師也能像這樣一茬接一茬地去涼山支教,那么孩子們的教育問題不就得到解決了嗎?她趕緊找來要好的朋友商量成立一個志愿支教組織,吸納愛心人士參與到支教活動中。她還聯(lián)系自己大學時的輔導員,尋求支持與幫助。很快“愛心支教社”便成立并運行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和社會愛心人士走進了大涼山,走近了山里孩子的生活。
今年,小雨為期兩年的支教工作就要結(jié)束了,看著辦公桌上孩子們送來的臘肉,小雨熱淚盈眶。小雨覺得相聚的時光太過短暫,不能陪著他們繼續(xù)成長了,不過還好,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支教中來,用他們滿腔的熱忱,點亮山里孩子的夢想。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