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雪華
班會背景
在新時代,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我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奮勇前進。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行動力是將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的重要能力。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青少年養(yǎng)成高效能的行動習慣,才能為黨的十九大宏偉藍圖添磚加瓦。因此,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應注重學生行動力的培養(yǎng)。
進入初中后,隨著獨立意識的發(fā)展,很多學生逐漸有了目標,但是很多學生停留在只想不做的階段,或者半途而廢,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持續(xù)地行動起來。這些只想不做、半途而廢的學生逐步產(chǎn)生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嚴重影響到后續(xù)自信心的建立。自信心不足反過來又影響到學生行動力的培養(yǎng),由此造成惡性循環(huán)。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在全班開展了《行動力測評量表》的調(diào)研,數(shù)據(jù)顯示行動力不足確實是學生現(xiàn)階段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班會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行動力的重要性,了解自身的行動力狀況,對自己的行動力有一個準確的認知。
2.情感目標:從我們班的實例和“行動巨人”的實例中體會到行動的力量,充分認同“成功始于心動,成于行動”的道理。
3.行為目標:學生對照《行動力測評量表》,了解自己目前的行動力水平,找準發(fā)展基點,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學習行動巨人的行動方法,嘗試將自己的目標繪制成“行動路線”,并在生活中付諸行動。
班會準備
1.讓學生完成《行動力測評量表》,通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了解學生的行動力狀況,并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類整理。
2.尋找并鎖定身邊的榜樣人物作為現(xiàn)場采訪嘉賓,聯(lián)系家長嘉賓溝通現(xiàn)場采訪的相關事情,并制作介紹家長的視頻——《我們身邊的行動巨人》。
3.確定嘉賓采訪環(huán)節(jié)班級小記者人選,小記者準備采訪問題,寫好串詞。
班會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 體會行動的力量
1.我們在行動
課件展示照片:我們在行動——軍訓篇;我們在行動——廣播操篇;我們在行動——常規(guī)篇。
2.我們在收獲
課件展示照片:我們在收獲——軍訓篇;我們在收獲——廣播操篇;我們在收獲——常規(guī)篇。
教師小結: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行動的力量。成功始于心動,而成于行動,這就是行動的力量。沒有任何行動的夢想,只會是夢和想,行動才是關鍵。
【設計意圖】通過照片展示學生親身參與的班級活動,讓大家回憶自己在這個活動中的付出和收獲,切實感受到行動的力量,并感悟“成功,始于心動,成于行動”的道理,為后續(xù)班會課的開展奠定價值認同基礎。
環(huán)節(jié)二 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1.課件展示部分同填寫的《行動力測評量表》
2.公布《行動力測評量表》的統(tǒng)計結果
讓學生對照《行動力測評量表》,根據(jù)自己的量表得分情況了解自己的行動力水平。教師在保護學生隱私的前提下將班級統(tǒng)計的結果展示出來。統(tǒng)計結果如下:全班49人參加測量,標準的行動者16人,介于行動者和空想家之間32人,還有1人是標準的夢想家。全班三分之二的學生介于行動者和空想家之間,行動力不足。學生行動力不足不僅僅是個人問題,也是班級學生亟待解決的共性問題。
3.課件展示行動力不足的兩種典型類型
小A的困惑:來到省實初中后,我想跟我的過去告別,我要努力做個認真、上進的好學生。我要早睡早起,堅持體育鍛煉。我有一個作家夢,我計劃在初一完成我的第一部小說??墒?個月過去了,我還是以前的我,一切都沒有改變,我覺得我已經(jīng)到了“懶癌”晚期。(只想不動型)
小Q的痛苦:期中考試結束后,我們班林大學霸、吳大學霸等同學分享的學習經(jīng)驗我都覺得很有用,可我堅持了幾天就打回了原形。(半途而廢型)
4.分享:(1)你是否也有類似的困惑或痛苦?(2)分享自己一直想做但沒有做成的事情。(3)分享自己曾經(jīng)很想做但沒做成,現(xiàn)在仍然非常想去做的一件事;或者自己現(xiàn)在最想去做的一件事。
【設計意圖】用數(shù)據(jù)展示學生行動力狀況,以事實為基礎,有理有據(jù),具有說服力,讓學生了解自身水平,明確努力方向。同時展示學生中最常見的“只想不動”和“半途而廢”的典型案例,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在此基礎上,讓同學們寫一件自己一直想做卻沒做成,或者現(xiàn)在最想去做的一件事,為后續(xù)活動的開展做鋪墊。
環(huán)節(jié)三 一起來做行動派
1.播放視頻——《我們身邊的行動巨人》
視頻介紹身邊行動的巨人:小戴同學有著作家夢,她養(yǎng)成了每日堅持閱讀的習慣,平均年閱讀量高達200多本,成為同學們公認的閱讀達人與語文學霸,擔任班級漂流書屋的管理員,帶著大家一起享受閱讀的快樂;小何老師懷揣著讓做公益成為一種習慣的情懷,帶領班級創(chuàng)立了“圓點公益”,幾年的堅持使“圓點公益”發(fā)展成為廣東實驗中學一個響亮的校級名片;小雯同學的爸爸在47歲時勇敢邁出登山第一步,去年的國慶,他以52歲的年齡登上了世界第六高峰——8200多米的卓奧友峰。
2.現(xiàn)場嘉賓訪談
請班級小記者和小雯爸爸入場,圍繞“他是如何一步步實現(xiàn)自己的登山夢,成為行動的巨人”這一主題開始現(xiàn)場訪談,時間8分鐘左右。提醒學生記錄:關鍵詞,觸動最深、印象最深的話語。
現(xiàn)場訪談問題:
(1)您有登山這個想法后怎么邁出第一步的?目前共攀登了多少座高山?
(2)您又是在什么契機下開始跑馬拉松的?目前跑了多少場馬拉松?
(3)您又是如何登到8000米這個高度的?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遭遇困難、瓶頸,有沒有想過放棄,您是如何克服的?
(4)每次登山都需要做半年到一年的準備,平時您也經(jīng)常進行30多公里的拉練。您的工作很忙,會不會有累到不想動的時候?如何堅持下來?
(5)接下來還有更高的目標嗎?對我們班同學有什么期望?
3.主題探究:結合視頻和嘉賓訪談,他們是如何成為行動的巨人的
采用副板書,將同學們的答案寫出來。
4.梳理行動路線:目標——行動——習慣
教師將行動的巨人的行動路線板書到黑板上:目標(細化目標)——行動(馬上行動)——習慣(至少21天)。
5.一起來動手:繪制你的行動路線
(1)轉變觀念,增強信心
在梳理了行動的巨人的行動路線后,教師追問:把“心動力”變?yōu)椤靶袆恿Α闭娴挠形覀冾A想的那么難嗎?這時同學們普遍已轉變了認知,認識到成為行動的巨人并不是那么難以企及的事情,繼而緩解了畏難情緒,增強了信心,重燃做一個行動派的斗志。
(2)學以致用,強化執(zhí)行
趁熱打鐵,學以致用。課件展示常規(guī)行動路線圖,讓學生以此為基本模板,就環(huán)節(jié)二中大家寫下的最想做的事情,繪制自己的行動路線,時長4分鐘左右。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把自己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完成難度較低的小目標,明確付諸行動的具體時間,并給自己設置堅持的時間段。學生在環(huán)節(jié)二時寫下的想法現(xiàn)在變成可視化的具體行動圖,成功突破“學生不知如何做”這一難點問題。
(3)現(xiàn)場分享,期待成長
學生繪制好自己的行動路線后,在自愿的前提下,教師邀請3—5個同學現(xiàn)場分享。教師對進行分享的同學及時予以贊賞和鼓勵,并表達對他們早日達成心愿的期待。
【設計意圖】思想上,通過學生身邊榜樣人物的分享,增加榜樣人物的震撼力、感染力和說服力,讓同學們從思想上意識到成為行動的巨人并不是那么難以企及的事情,幫助同學們轉變認識;方法上,通過案例探究,從中歸納具有可借鑒和可操作性的普遍方法,突破學生的難點問題——如何做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指導;最后趁熱打鐵,讓同學們依葫蘆畫瓢繪制自己的行動路線,既承接了前面“最想做的事”的環(huán)節(jié),保持了教學的連貫性,又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班會總結
《認知覺醒》這本書的作者周嶺說:“懂得百點不如改變一點。真正的成長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變了多少。”只有行動才能讓知識變成力量,只有做到才能讓知道變得有價值。希望各位同學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行動力,做一個行動派,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活動延伸
1.學生回家后把自己的行動路線圖貼在自家最顯著的地方,督促自己成為行動的巨人。
2.21天后利用班會課跟進學生目標落實情況;期末在班級內(nèi)開展“我們班的行動巨人”評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