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初,袁隆平的父親被委任為南京政府僑務(wù)委員會事務(wù)科科長。隨著父親工作的再一次變動,袁隆平一家遷居南京。18歲的袁隆平轉(zhuǎn)學到南京中山大學附中高中部讀高二。
1949年夏,袁隆平高中學業(yè)期滿,面臨高考。于是,考什么大學,學什么專業(yè),成為全家議論的焦點。
一天,袁興烈叫來妻子華靜和兒子袁隆平,共同商討袁隆平的發(fā)展前途。
其實,對于袁隆平的未來,袁父是早有打算的。在官場上混跡半生的他,希望兒子將來比自己有出息,所以,他希望袁隆平能報考南京中山大學,學有所成,將來進入政府部門,也算是子承父業(yè)了。
于是,不等袁隆平坐下,父親就單刀直人地說: “馬上要報考大學了,我希望你考南京中山大學,你覺得怎么樣?”
聽了父親不容置疑的詢問,袁隆平沉默不語。父親見兒子低頭不語,便問他: “隆平,你未來的志向是什么?”
“我想成為一個農(nóng)業(yè)科學家?!痹∑缴陨酝nD了一下,突然鼓足了勇氣做了一個響亮干脆的回答。略顯昏黃的白熾燈下,袁隆平的額角閃著一叢異常明亮的光。
父親對于兒子的回答很驚訝,他沒想到從未接觸過農(nóng)村生活的兒子會有這樣的理想,于是他反問道: “一個整天跟泥土打交道、渾身莊稼味兒的科學家嗎?”
其實父親的問題也一直困擾著袁隆平。身在剛剛驅(qū)除外敵入侵、依然千瘡百孔的中國,他不知道所謂“光明事業(yè)”為何,人影稠密的人群里,堅硬冰冷的磚石瓦塊堆砌的城市里,他也想象不出哪里是他未來大展宏圖的天地。
可是每當他想起這個話題的時候,腦海中就會閃過一片美麗的果園,那紅燦燦的桃子,紫瑩瑩的葡萄,生機盎然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仿佛這樣的世界里藏著他所有的自由和夢想。這一美景徘徊在他的腦海里,自從六歲時離開那座果園,就久久揮之不去。也許是機緣巧合,當時正好流行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電影十分有趣,講的是一個小人物的田園夢。這部電影給袁隆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覺得學農(nóng)業(yè)是很美的,比在烏煙瘴氣的城市里生活好多了。
除此之外,濃濃的思鄉(xiāng)情也是促使袁隆平下定決心的一個原因。每當走在南京陌生的街道上的時候,他就不可遏制地思念起重慶的山水人情。他在那里生活了八年,早已習慣了那里的一切,早已把那里當成了他的第二故鄉(xiāng)。薄霧環(huán)繞,山水傾城,夢里一曲阿壩調(diào)子,一串清新凜冽的紅辣椒,都能把他帶回到重慶周家灣的青石板街。這種濃濃的鄉(xiāng)愁,常使他的心飛越千山萬水回到魂牽夢繞的故地……他已經(jīng)下了決心回到重慶相輝學院去學農(nóng)。
袁隆平為了維護自己的理想,禁不住反駁了父親: “母親說過:皇天后土,衣食父母。我覺得學農(nóng)沒什么不好?!?/p>
父親一時還不能從自己的意愿中轉(zhuǎn)變過來,又找不出合適的理由說服兒子,于是也陷入了沉默中。室內(nèi)的空氣一下子凝固了起來。
母親把這一切看在眼里,所謂“知子莫若母”,母親深知兒子天性里自由樂觀,對于認定的事情有持之以恒、永不服輸?shù)木?,若是強迫他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未必是好事情。
于是母親說:“隆平,爸爸也是為你好,他的意見你應(yīng)當好好考慮。當然,你的理想也不錯。造福蒼生,救濟黎民,學農(nóng)也是不錯的選擇。”
袁隆平依舊沉默不語,父親看出來兒子決心已定。他當然知道兒子的性格,于是便長嘆一聲道: “俗話說望子成‘龍,我是望子成‘農(nóng)了。好在我們袁家先祖世代務(wù)農(nóng),但愿你這個農(nóng)民與祖先不同,能超越祖輩,成為新型農(nóng)民?!?/p>
就這樣,袁隆平如愿報考了重慶相輝學院農(nóng)學系,高高興興地跳進了“農(nóng)門”.
(選自《中國科學家袁隆平》,陳澤華主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