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民間藝術蘊藏著獨特的藝術內涵和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將其與小學美術教育結合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小學美術學科的教學不僅僅是向學生展示美術知識和藝術的過程,更是培養(yǎng)學生美術素養(yǎng)、提高學生美術能力的有效平臺。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民間藝術中蘊藏的獨特內涵,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讓他們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提升美術學科素養(yǎng)和綜合素養(yǎng)。皮影教學融合了戲曲、文學、美術、音樂等多方面的綜合藝術,因此,教師有效、科學的教學設計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立足華州皮影教學,就民間藝術文化和課堂教學的結合方式展開研究。
為促進學生藝術審美素質的發(fā)展,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美術實踐當中,把握美術藝術的內涵,教師要注意融合民間藝術,引導學生接觸并了解不同類別的藝術作品,考慮學生的喜好特征,在此基礎上引入恰當的民間美術內容,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美術學習資源。對立足于華州皮影教學的小學美術教學來講,教師平時的具體做法就是,從了解皮影、感知皮影、體驗皮影、賞皮影、畫皮影、做皮影、演皮影幾個方面引導教學,主要通過皮影的賞、畫、作、玩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培養(yǎng)學生對民間美術的熱愛之情。因此,研究小學美術皮影教學,探索皮影這種民間藝術文化和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融合途徑,也是增強小學生文化自信,提升其美術素養(yǎng)的有效手段。
一、新課標對小學美術課堂中民間藝術文化融合的教學要求
新課標表明,各地都蘊藏著多種美術課程資源,學校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fā)潛在的資源,特別是人的資源因素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生成的資源因素。美術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美術、用美術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根據課標精神和當前課堂教學實際,陜西于2021年3月提出三個課堂革命口號,它重在課外資源與校內資源的整合,社會與學校結合,教師與文化人的聯合。
由課標對課堂教學資源引入要求中提出“用民間藝術豐富”來說校外資源,由校外資源又引出三個課堂,由以上又引出民間藝術的優(yōu)勢,把民間優(yōu)勢與學生年齡結合,再探究方法特點。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其內容是把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教學中,發(fā)揮技術的支撐以及輔助作用,為學生提供現代化和新穎獨特的學習環(huán)境。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拓展教材內容,增加教育資源,輔助學生理解抽象、復雜的知識,為學生全面闡釋學習難點。所以在積極創(chuàng)新美術教育、巧妙融合民間美術時,教師要做的就是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用有趣、新穎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多
種多樣的民間美術形式,激發(fā)他們參與相關知識學習的興趣。
美術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建議中提出,充分利用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教師可運用自然資源,如自然景觀、文體活動、節(jié)日紀念日,影視、戲劇、民族與民間藝術以及人類文化的遺產等,進行美術教學,并積極開發(fā)地方美術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當地的各種資源開展有特色的美術教學活動。
華州皮影,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qū)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華州皮影是我國出現最早的傳統(tǒng)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關中東部的華州一帶,起源于漢代,成熟于唐宋時期,在清末民初發(fā)展到鼎盛時期,是陜西東路皮影之代表。華州皮影用料講究,做工精細。影偶以秦川牛皮為原料,經過刮、磨、刻、染、熨、綴等20多道工序手工精雕細刻而成。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制作,采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景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的處理。其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息濃厚,是國內外博物館、收藏家熱衷的對象,具有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華州皮影的內容,可以豐富美術教學的藝術性。
二、“三個課堂”教學體系構建的要求
美術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美術課程學生了解人類文化的豐富性,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并逐步形成熱愛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觀。因此,為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評價改革,貫徹落實陜西省“課堂革命陜西行動”改革精神,促進我市小學美術課堂改革,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實踐能力全面發(fā)展,加強渭南各縣市區(qū)美術教師之間的學習交流,促進美術教師不斷進步與成長,渭南市教育研究所王軍所長做了重要講話。他指出要用社會教育資源來完善我們的學校教育,并組織召開了小學美術教學研討活動,就是對“三個課堂”革命的具體嘗試。希望大家能充分領悟這次會議的精神,把美術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領域,從學科到跨學科,再到社會和學科的關系處理好,為我市的美術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并通過名師的引領、名師的示范課、名師講座提升自己,輻射別人,使我們的美術課堂爆發(fā)無限的活力。此外,為了促進一線美術教師更深層次的反思,對如何開發(fā)民間藝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落實了“三個課堂”的教育思想,為今后的教學工作指明方向,拓寬思路,有效促進我市美術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構建多元化的民間藝術文化和課程教學模式。
三、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和民間藝術文化的結合方法
(一)增加專題活動的形式
為將華州皮影更好地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本地教育部門可以嘗試將華州皮影融入小學美術教材中,以教材的方式指導教師制訂教學計劃,可以讓華州皮影同課堂教學更好地融合,讓學生更加了解華州皮影文化藝術,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對小學生來講,他們的發(fā)展一方面在于從學校和生活中積累豐富的經驗,另一方面需要通過自主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增強體驗感。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每堂課的具體情況,充分利用當地的皮影文化資源,借助皮影文化完成課堂導入,通過回想和體驗生活中皮影文化的方式,帶給學生更強的皮影藝術文化感染力和沖擊力。現階段,陜西省致力于構建屬于自己的特色品牌,根據華州皮影的特色創(chuàng)立省內美術特色教學模式和校本課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盡可能為學生預留更多自主學習和練習的時間,將更多民間皮影藝術融入課堂中,讓課堂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使學生可以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中自主創(chuàng)作自己理解的皮影,起到幫助學生深入挖掘民間皮影藝術蘊含的思想情感的作用。同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挑選適當的時間舉辦小型的“皮影展”,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展示自己的皮影作品,以及自己掌握皮影知識的機會。通過這種“皮影展”,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皮影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對學生的皮影手工作品給予相應的指導,并為學生介紹更多的皮影知識,激發(fā)學生對皮影這種民間藝術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華州皮影這種民間藝術的美。例如,在“我們的皮影”一課中,可以向學生提出諸如“你在哪里見過皮影”“你對皮影有怎樣的了解”這一系列的問題,以此來導入課堂教學內容,拉近皮影藝術文化和小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挖掘相關的皮影文化,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悟皮影文化的魅力,讓皮影藝術文化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得到傳承和創(chuàng)新,文化意義得到升華。
在設計專題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注重學生動手細節(jié)和安全、環(huán)保意識的教育。如民間藝術是千百年來民間藝人經驗的積累,破解其中的藝術密碼是一項重要任務,而開設社團是一種小小的傳承課。
(二)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在整個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主張傳承加創(chuàng)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讓學生在了解傳統(tǒng)皮影的制作工藝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皮影形象的創(chuàng)新設計,例如,可以設計卡通皮影人物形象、動物皮影人物形象等。在制作形式上,也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形式制作皮影,例如,刮畫紙皮影,牛皮紙皮影、卡紙皮影、塑料片皮影等,在表現形式上也追求多樣。例如,國畫形式皮影、剪紙形式皮影、線描形式皮影、水彩畫皮影等。此外,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開展多樣化的皮影藝術活動,在活動期間努力創(chuàng)作皮影作品,幫助學生深入挖掘皮影藝術中的思想、情感、文化魅力以及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三)豐富課堂教學方法
首先,據相關科學研究發(fā)現,學生在感覺到親切、熟悉的情境中學習,可以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所以,在課堂上展開皮影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完成自主獨立的學習和皮影作品創(chuàng)作。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我國傳統(tǒng)故事“老鼠偷油”,讓學生自己動手或者從當地邀請老皮影藝人,在課堂上表現一場皮影版“老鼠偷油”。這種教學方式,如果是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和表演,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幫助學生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皮影文化藝術。如果選擇邀請老皮影藝人表演,可以讓學生深入地體驗身邊的民間藝術文化,增加民間藝術文化和課堂教學之間的聯系,提高教師的教學信心。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皮影藝術的了解,學校還可以定期邀請一些老藝人到學校禮堂表演皮影,或者是以兼職老師的身份,按照每月1~2次的頻率到學校進行專業(yè)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和教師更深入地了解皮影藝術,感受皮影的魅力。
其次,為了更好地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編制角色扮演劇本,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融入課堂教學中,使課堂教學方法更加豐富。在劇本內容上,也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編,自編自演自導進行表演,例如,《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司馬光砸缸》《垃圾分類》《新編龜兔賽跑》等,從寓言故事到安全小故事、行為習慣小故事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也凸現了美術學科中綜合探索領域的課程要求。讓學生在自編自演、自導自創(chuàng)的劇本中感受到皮影學習的樂趣,綜合素養(yǎng)得到提升,從中還能受到一定的教育意義,充分發(fā)揮學科育人功效。因為小學生對情境性的內容較感興趣,無意識性心理特征較強,所以在融入美術課堂教學期間華州皮影藝術,教師應當嘗試多使用游戲法進行教學,通過角色扮演、猜謎語和皮影知識搶答等游戲活動,讓皮影可以更好地同小學美術教學融合,并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可以感受到皮影這種民間藝術同自己日常學習活動和生活事物之間的聯系。例如,教師在講述有關生肖的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先手工制作或者是收集有關生肖的皮影作品,而后在課堂上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來介紹,其他學生可以從色彩、設計等方面評論學生展示的皮影作品,而后進行一個“生肖皮影知識大考查”游戲,讓學生就自己對生肖皮影相關內容的了解踴躍表達。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發(fā)揮新媒體的教學作用
在新媒體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皮影文化藝術在美術課堂中的融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微信公眾號平臺,開設華影文化專欄,及時同學生和家長分享有關皮影文化的知識,使相關資訊傳播更加快捷、方便。微信公眾號作為當今社會一個常見的信息傳播途徑,開設有關華州皮影藝術文化的專欄公眾號,及時向學生和家長分享有關皮影文化的相關知識,使相關資訊的傳播也更加快捷、便利。這種借助微信公眾號來傳播皮影文化相關知識的方式,可以讓家長和學生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皮影文化的影響。從學校的角度看,教師和微信公眾號運營人員可以不定時通過圖片、短視頻的方式介紹華州皮影文化,讓華州皮影和美術課堂中各類課題和教學活動的融合更加順暢,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和家長多關注公眾號,從而在增加學生和家長對皮影文化認知的同時,加強皮影文化學習中的親子互動交流。
另外,建立華州皮影文化慕課平臺,這是華州皮影和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有效融合的新途徑。教師可以將VR技術引入小學課堂中,讓學生和皮影“零距離”接觸,讓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更加集中,以達到提升小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以“皮影欣賞”這節(jié)課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皮影的淵源”出發(fā),借助VR技術,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兩千年前皮影表演的魅力,引發(fā)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導入自然新穎。接下來,教師把教學重點落到皮影的紋飾和造型上,突出教學重難點。造型精美的皮影作品和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能夠引發(fā)學生的觀察和評述,使學生對傳統(tǒng)紋飾的特點有了新的認識,讓學生在自然愉悅的情境中感受到皮影的魅力。
總而言之,民間藝術吸收了社會生活的精華,蘊含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是不可多得的美術教育資源,既能開拓小學生的眼界,也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興趣,使他們真正地融入美術知識學習中。皮影教學在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美術學科四個學習領域的要求,使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升。對此,在將華州皮影同小學美術課堂相結合時,應當立足校園特色,從美術課堂教學模式入手,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征,選擇具有針對性和趣味性的民間藝術教學資源,構建多樣化的美術教育活動,并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借助多樣化的課堂教學融合手段,使小學生能夠真正地感受到民間美術的獨特魅力,為小學美術課堂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從而達到提升小學生美術素養(yǎng)的根本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