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底,蘇聯(lián)、朝鮮、蒙古、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國家,都與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于是,向建交國派遣駐外大使成了當時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時任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親自點將了第一批駐外大使,他們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曾經(jīng)馳騁疆場的將軍,對外交工作非常陌生。為此,外交部根據(jù)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指示,舉辦了“大使學習班”。
外交部舉辦“將軍大使”學習班
學習班地址設在北京前門外的新華飯店,由外交部辦公廳一位副主任具體負責學習班的工作。參加學習的除10多位大使和他們的夫人外,還有部分參贊、武官,共40余人。
外事活動少不了外交禮儀,對此,學習班專門組織學員從細節(jié)入手,教授學習班的每個人需掌握全面的外交禮儀。從如何吃西餐、著西服到如何會晤講話、怎樣跳舞等等,可以說,涉及外交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官們邊講解邊示范,將軍們認真地聽,認真地做,如戰(zhàn)場上執(zhí)行作戰(zhàn)方案那樣一絲不茍。
后來擔任駐馬來西亞、蘇聯(lián)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長的王幼平回憶說:“授課老師要求我們吃西餐時如果吃著骨頭了也不能往外吐,吐出來就不雅觀,所以吃西餐時千萬別把骨頭吃到嘴里,我們都把骨頭當?shù)乩滓粯涌创?,特別小心?!?/p>
經(jīng)過一番苦練,昔日的將軍們終于熟練掌握了刀叉的使用,在言行舉止上變得越來越像合格的外交官。
學習班先后請來了各方面的學者、專家講授國際法、外交史、領事條約、外交文書、國際法庭、聯(lián)合國憲章、外交特權與豁免等方面的知識。其間還舉辦了外交文書展覽,展品中有國書、照會、備忘錄、電報、會談紀要、雙邊協(xié)議等各式各樣的文件。這些文件,大使及其夫人們過去誰也沒有見過,看后大開眼界。
學習班還邀請?zhí)K聯(lián)、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等友好國家的駐華大使前來介紹他們國家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情況、使館工作情況以及外交工作體會。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大使作報告時,主要由毛岸英當翻譯,毛岸英還給學員們講了他在蘇聯(lián)留學期間的所見所聞和體會。
1950年3月10日下午,羅馬尼亞首任駐華大使向毛澤東主席遞交國書,這可是難得的一次見習機會。經(jīng)周恩來同意,將軍大使們被安排在遞交國書的勤政殿旁邊的小房間里,透過捅破窗戶紙制造的小孔,觀看遞交國書的全過程。儀式開始前,周恩來特意囑咐窗戶上的小孔不要捅得太大,以免被外國人看見殿堂里到處有小孔不雅觀,只準每人用鉛筆戳個小洞。當日,毛澤東在外事活動后專門接見了首批駐外大使學習班的全體人員。
學習班順利結業(yè)
1950年7月,學習班結束后,外交部正式宣布了去各國的大使、參贊和秘書的名單。7月12日下午,周恩來召集即將赴任的大使黃鎮(zhèn)、耿飚、譚希林、王幼平、彭明治等開會。會上,周恩來向大使們細細叮囑交代:中央對你們這些同志,選了又選?,F(xiàn)在你們脫下軍裝搞外交,武仗不打了,文仗還要打。
新中國成立初期舉辦的首批駐外大使學習班,是國家在特定歷史時期培養(yǎng)駐外大使的一個創(chuàng)舉,在新中國外交發(fā)展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首批大使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成功實現(xiàn)了從將軍到大使的角色轉(zhuǎn)變,學習班的作用功不可沒。
(摘自《炎黃春秋》 姜長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