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我正在書房寫一篇論文,筆記本電腦突然壞了。我看了看表,心想第二天一早就要去參加答辯,再修電腦肯定來不及了。喝了一杯茶,穩(wěn)住心神,打開書桌上的臺式機,憑借記憶從頭寫了起來。
后來答辯很順利,論文也獲了獎。在慶功宴上兒子告訴我,那天看到電腦壞掉時我煩躁的表情,他以為我會大發(fā)雷霆,可是沒想到我竟然又趕出來了一篇論文。
過了不久,孩子放學忘了記作業(yè),打電話問了同學后就開始寫,結(jié)果一下子寫了一個多小時,后來孩子感覺不太對,又問了另一位同學,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第一位同學和他說錯了,老師根本沒有布置那么多需要寫的作業(yè)。放下電話,孩子喝了一杯水,稍微休息了一下后,便繼續(xù)去寫作業(yè)了。
試想一下,我如果僅僅是教育孩子“遇事不要抱怨,我們要多想想怎么解決問題……”這類的話,而在自己遇到事情時又不斷抱怨,孩子很可能無法聽進去我講的道理。
對父母而言,嘗試著用自己對人生的態(tài)度影響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 (摘自《齊魯晚報》 樹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