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wǎng)友自述,自己高考完拿到了幾萬元的獎學金,本來想留著自己處理,結(jié)果卻被爸爸拿走,用來交大學學費和生活費,爸爸每周再補他300元錢(每月1200元)。該網(wǎng)友認為這是自己掙來的錢,爸爸沒有權力支配,這種行為“好惡心”。
能通過高考拿到幾萬元獎學金,這名學生的學業(yè)無疑是優(yōu)秀的,但他卻指責拿他獎學金交大學學費的父親“惡心”,令人感慨萬千。這一定程度表明,這名學生對父母缺乏感恩意識,也不愿意分擔家庭的責任。這或許是功利家庭教育的結(jié)果,父母包辦代替孩子除學習之外的一切,親子關系就可能部分地異化為分數(shù)關系。孩子考出好的分數(shù),就完成了作為子女的任務,而再獲得獎學金,當然就屬于自己。他們不管父母的生活如何,還有的甚至有“我是為你們上大學”的觀念。
家庭教育最根本的職責,是把孩子培養(yǎng)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因此,對孩子從小就應該培養(yǎng)他們的自立自強意識。值得注意的是,評論區(qū)站在學生立場的觀點認為:“學費和生活費,本來就應該是父母來出的”。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很多發(fā)達國家,孩子18歲成人后,就開始“經(jīng)濟獨立”,哪怕上大學,也有不少是自己兼職打工或申請助學貸款解決學費、生活費。為鼓勵所有學生靠自己而不是靠父母上大學,助學貸款不只向貧困家庭學生開放,而是向所有學生開放,包括富裕家庭學生,也可申請助學貸款,以貸款完成學業(yè),畢業(yè)后歸還貸款。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也崇尚獨立、自主,把不花父母的錢上大學當作一件很酷的事。
回到獎學金上,顧名思義,獎學金就是用來獎勵、支持學業(yè)發(fā)展的,用獎學金來交大學學費,是獎學金再正常不過的用途了。有人說,父母應該和孩子商量,征得孩子的同意,結(jié)果可能就不一樣。這就涉及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問題。或許在父母看來,孩子應該“懂事”,理解家長的苦衷,因此也就沒有和孩子商量,可是,父母在以前給孩子這方面的教育了嗎?是否了解孩子的想法?對于此事,父母和孩子完全不同的態(tài)度,至少表明溝通存在問題。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培養(yǎng)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父母應該以身作則,通過交流、陪伴,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強、自立、自尊的意識?;蛟S,如果家庭教育“到位”,這名同學會很主動地告訴父母,自己獲得的高考獎學金,可用來交學費、住宿費,可以給父母分憂了。
這是父母和學生都要思考的問題。事實上,父母和孩子最基本的關系,是成年監(jiān)護人和未成年人之間的關系,而不是人身依附關系,基于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要以培養(yǎng)自立、自強的社會合格勞動者為根本目標。
(摘自《羊城晚報》 熊丙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