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第二語學習者而言,語法的學習一直都是難題,如何使得語法課堂不再枯燥成為英語教師應當考慮的問題。文本的選擇語法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選擇真實有效的文本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來自生活中的文本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對所學語言知識的運用。因此,主要從詞匯關系出發(fā)對所選擇的文本進行分析和討論,以實際語法課堂中文本的選取進行說明及分析。
關鍵詞:詞匯關系;文本分析;英語語法教學
一、目標學習者背景
本文所運用的語法課堂目標學習者將學習英語作為第二語言(ESL),如移民和海外學習者。也就是說,本文的目標學習者是小學的ESL學生。一個班大約有30名學生,這些學生的平均年齡在10~12歲,他們的英語水平一般處于小學高年級。
二、文本分析
(一)文本的恰當性和趣味性
就教學文章的恰當性而言,筆者選擇的是真實的文本。此外,考慮到目標學生的年齡和語言水平,所以該文本的主題和內容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首先,學生的相關生活經歷能幫助他們更容易和更準確地理解文本。其次,文本的詞匯難度也適合目標學生,因為大部分詞匯和句子都是在他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Erten and Razi(2009)提到,閱讀相對熟悉的文本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理解能力[1]。將熟悉的文本帶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能夠重組知識,這也意味著學生可以將新的知識整合到他們之前所學的知識中(Erten & Razi,2009)。
從文本的趣味方面進行分析,文本的內容是學生在學?;蚣彝ド钪锌赡芙佑|到的。例如,本文向學生介紹了花的組成部分和一些關于花的有趣事實,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因為花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接觸最多植物之一,他們可能在科學課上更深入地了解到它們。而且為了避免已經對花卉有常識的學生感到無聊,本文還提供了一些關于花卉的科普知識作為補充。
(二)語法課中文本的應用
在語法課中使用本篇文本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詞匯輸入。具體來說,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習詞匯關系中的meronymy。因此,筆者使用包含了花各個部分的介紹的文本,讓學生通過從文本中學習單詞來找出meronymy。
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筆者將通過以下教學步驟來關注這一語言特性:首先,在導入階段,給學生提供花的組成部分的圖片,然后問關于花的組成部分知道什么,當學生給出答案的同時,把他們說的話寫在黑板上。它可以調動學生對相關詞匯的背景學習,使他們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Richards,2015)[2]。其次,在第一次教學活動中,將學生分為五組,每組提供花朵不同部分的圖片,然后學生組織討論,并基于該文本填寫每個部分的花的名稱。
此外,學生還可以在花上添加或補充自己的想法。在學生開始之前,筆者會舉一個例子進行演示,然后學生與全班同學分享他們組的花。
在這個活動中,課文是用來提供關于花的常見部位的基本詞匯,可以讓學生自由地添加自己的想法或詞匯。這是一種半控制練習,允許學生提出他們所能想到的關于花的盡可能多的單詞,引導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發(fā)現(xiàn)這些單詞之間的關系。
最后,在進行下一項教學活動之前,筆者將這些詞之間的關系作為規(guī)則進行闡述并簡要的總結,以避免學生出現(xiàn)錯誤。最后一個活動是自由練習,測試學生對詞匯關系的理解。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繪畫活動。學生畫出他們根據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造的花,然后他們將自己的花與同學之間交換,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同伴創(chuàng)作的花,學生需要根據圖片和自己的猜測,找出可能是組成花的部分,幾對同學被邀請描述并與全班同學分享他們所交換后的花。這個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性,也可以測試學生能否靈活運用詞匯關系的meronymy。
(三)文本的體裁、語域及圖式結構
根據體裁、語域和圖式結構對文本進行分析和識別。要想更詳細地分析文本需從詞匯關系開始。
體裁、語域和圖式結構是語篇分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學者對體裁有不同的定義。Martin(1984)對該體裁最著名的定義之一是他將體裁定義為一種具有階段、目標導向和目的的活動,也將說話者確定為一個群體文化的成員[3]。在類型分類方面,Martin(2001)提到,類型可以包括口語類型(如休閑談話、脫口秀訪談、政治演講等)和書面類型(如敘述、程序、闡述和報告等)。
至于語域,也被稱為上下文布局。Figueiredo(2010)指出,語域與情境的上下文有鏈接[4]。Paltridge和Burton(2000)討論了這些情況下的變量是由field、tenor和mode組成的[5]。他得出結論,這三個語域變量中的每一個值在特定的通信上下文中都有特定的含義。例如,field通常指的是一些文化認可的活動的內容和性質;Tenor通常與參與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參與的特定活動有關(Paltridge & Burton,2000);Mode通常是指語言在交際中的形式和手段(Figueiredo,2010)。
圖式結構,通常是指語篇結構。Martin(1984)認為,語篇的圖式(或泛型)結構是指語篇是如何按階段或步驟組織和發(fā)展的。
分析本篇文本的體裁,可以把它歸類為一種報告體裁的書面語。正如Martin和Rose(2008)所歸類的那樣,compositional reports強調對整體及其組成部分之間關系的描述。由此可見,第一篇文章的具體體裁主要介紹花卉的部分和事實,因此應該被認為是compositional reports。這不僅與文本的體裁有關,也受到文本域的影響。第一篇文章的領域是關于花的科學知識。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是介紹花的組成部分。這部分可以看作是compositional reports的典型例子。
此外,由于文本的體裁和場域,Tenor也受到這兩個因素的影響。本文的Tenor與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是有距離的,因為文本是一個informational report,內容是關于科學和客觀事實。書面語是本文的主要語言形式之一,文本的另一種模式來自在線網站的真實文本。
語篇的體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語篇的圖式結構。由于體裁的關系,這篇文章的文本結構與compositional reports是一致的。根據Martin和Rose(2008)提到的compositional reports的結構,文本的圖式結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6]。第一階段是介紹文本的主體。因此,本文首先通過對主體的介紹來組織。這篇文章的主體是花,且在文章的開頭就已提及。第二階段是一個主體的組成部分(Martin & Rose, 2008)。因此,本文的其余部分屬于組成部分。具體來說,花的部分、關于花的有趣事實和孩子們用花做的有趣的活動是這篇文章的三個組成部分。這三個組成部分在各段中加以闡述和擴展。
受上述因素的影響,詞匯關系顯然是本文的典型語言特征。由于文本是一個有信息的合成報告,文本中有許多不同類型的詞匯關系(Matin & Rose,2008)。詳細來說,在花的部分,它主要描述的是花的組成部分。因此,meronymy是明顯的詞匯關系之一。正如Winston et al.(1987)所描述的,meronymy是用來描述一個整體及其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7]。例如,單詞“花瓣”“萼片”和“子房”都是組成花朵的部分。
上下義是文本的另一種典型的詞匯關系。下義通常是指一般術語與特定術語之間的關系(Sahin,2017)[8]。例如,“植物”“肉食性植物”“開花植物”和“豬籠草”可以被視為一對上下義短語。它們都是植物的特定術語。另一對上下義詞是“蜜蜂”“蒼蠅”和“飛蛾”,它們都是“昆蟲”的從屬詞。文本的另一種詞匯關系是同義。正如Murphy(2003)所說,同義是指不同的詞表達相似的意思[9]。以“creatures”和“critters”為例,這兩個詞是用來描述生物體的同義詞。
綜上所述,文本分析不能完全孤立。這意味著體裁、語域、圖式結構和語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關聯(lián)的(Paltridge & Burton,2000)。因此,在分析文本時,需要考慮這些因素。
三、結語
英語教師在選擇文本作為英語課堂的教學材料時,應該先研究清楚所選文本的語言特性是否符合本課的教學目標,從而將文本的語言特性最優(yōu)化,幫助教師更好地達成本堂課的教學效果。并且文本話題與學生生活的關聯(lián)度也應該被考慮在其中,這樣學生就可以學以致用,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因此,分析透徹文本的語言特性,將合適且真實的文本作為語法課堂的教學內容會對教學帶來有利影響。
參考文獻:
[1]Erten,I., Razi,S.The effects of cultural familiarity on reading?comprehension[J].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2009,21(1):60-77.
[2]Richards J C.Key issue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
[3]Martin J R. Language, register and genre[J].Children writing:reader,1984(1):984.
[4]Figueiredo D.Context,register and genre: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education[J]. Revista Signos,2010(43):119.
[5]Paltridge B,Burton J. Making sense of discourse analysis[M].Gold Coast:Antipodean Educational Enterprises, 2000.
[6]Martin. J. R, Rose D. Genre relations:Mapping culture[M].London:Equinox,2008.
[7]Winston M E, Chaffin R, Herrmann D. A taxonomy of part whole relations[J].Cognitive science,1987,11(4):417-444.
[8]Sahin G. Extraction of hyponymy,meronymy and antonymy?relation pairs:A brief surv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Natural?Language Computing(IJNLC),2017,6(2).
[9]Murphy, M. Lynne. Semantic relations and the lexicon:Ant?onymy,synonymy and other paradigm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作者簡介:王祎晨(1996—),女,漢族,陜西咸陽人,碩士,畢業(yè)于悉尼大學,現(xiàn)就職于西安醫(yī)學院,任外國語學院助教一職,主要研究方向為對外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