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盈璇
葉圣陶:語言簡約生動感人
葉圣陶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有著“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葉圣陶家風嚴謹,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有自己的獨特方法。
葉圣陶的大兒子名叫葉至善。葉至善六七歲時,有一次看見廚師用刀將魚肚子剖開,覺得很好玩,便找來一只小蝦,嘗試著用小刀剖開蝦背??墒悄前研〉逗茆g,蝦最后被剁成了幾截,他自己還玩得不亦樂乎。
葉圣陶看到后,對兒子說道:“你把蝦剁成了這個樣子,它的媽媽找不到它該怎么辦?”聽了父親的話,葉至善手足無措地站在那里,小心翼翼地問道:“蝦也有媽媽嗎?”“當然有了!它不僅有媽媽,也有爸爸,還有爺爺奶奶,它們也是一個大家庭。可現(xiàn)在因為你,它們失去了一個成員,該有多可憐?!甭牳赣H這么一說,葉至善難過極了。他手里捧著小蝦,眼淚一下子就滾了下來。隨后,他誠懇地跟父親認錯,表示自己以后再也不會這樣做了。
過了一段時間,葉至善和父親去河邊玩耍,有人送了他們幾個小蜆。見小蜆這么小,葉至善想到之前父親對自己的教導,于是向父親建議道:“我們不要玩它了,就讓它回去找媽媽吧!它的媽媽如果找不到它,會著急的?!比~圣陶聽后,微笑著撫摸著兒子的頭說道:“你能如此想,爸爸非常高興,看來你懂事了不少?!弊詈?,父子倆一同將小蜆放回了河里。
◆素材解讀
1.語言簡約,說理生動。葉圣陶用簡約而又生動的語言,運用簡單的類比手法,生動地表達出動物之間也有親情的道理,讓孩子產(chǎn)生了共鳴。
2.借事育人,蘊含理趣。葉圣陶對生活中的事情觀察入微,并能利用恰當?shù)臅r機教育兒子。他運用富含理趣的語言對孩子進行教導,讓人信服。
季羨林: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化解尷尬
1937年,26歲的季羨林從德國哥廷根大學畢業(yè)。在畢業(yè)典禮上,校長要為他頒發(fā)一個特別獎項。當校長宣讀完季羨林所取得的成績后,老師和同學們都報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他上臺領獎。季羨林在掌聲中走向領獎臺,可就在他走上臺階的時候,一腳沒踩穩(wěn),在臺階上重重摔了一跤,弄得狼狽不堪。這一幕讓全場都安靜了下來,旁邊的兩個老師想要去扶他,不過季羨林自己已經(jīng)站了起來,所幸他并沒什么大礙。他走上領獎臺后還在拍打身上的灰塵,氣氛尷尬至極,個別同學甚至偷笑起來,更多的人則抬頭看他將如何發(fā)表這場獲獎感言。
季羨林拍完灰塵后,鎮(zhèn)定而大方地從校長手中接過獎杯,然后轉(zhuǎn)身對著臺下的同學說:“非常感謝老師和同學們對我的認可,非常感謝校長頒發(fā)這個獎給我,不過我最感謝的還是剛才所摔的這一跤。對我來說,每一份認可,每一份榮譽,都是一個更高的人生舞臺,需要我不停地去努力和攀登,一點也馬虎不得,可是剛才我登這幾步臺階就摔了一跤,我想應該是命運在冥冥之中給我忠告——日后在學術中要更謹慎地踏好每一步臺階,只有這樣才能越登越高!”
◆素材解讀
1.風趣幽默,妙解人生。季羨林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化解了現(xiàn)場的尷尬氣氛,而且將現(xiàn)實與人生哲理結合在一起,展望未來,妙解人生之路。
2.淡定從容,直面尷尬。別人的偷笑并不可怕,只要像季羨林一樣淡定從容地面對,尷尬也會成為經(jīng)典。
朱自清:語言有“禮”得體,有“理”有據(jù)
20世紀20年代,朱自清在清華大學任教。一天晚飯過后,他在校園內(nèi)散步,碰到班里的一名學生。
這名學生一臉怒氣。他告訴朱自清,他在一家百貨商店買了一支價值不菲的鋼筆,回來后卻發(fā)現(xiàn)是壞的,墨囊里甚至還留有墨水的殘漬,顯然被人用過。他拿著鋼筆去百貨商店換貨,沒想到,店員非但沒有給他換,還把他趕了出來?!暗葧何疫€要去,再不給我換,我就把店砸掉!”學生憤憤地說。朱自清擺擺手,說:“我和你一起去吧?!?/p>
來到百貨商店后,朱自清示意學生不要說話。商店里有不少顧客,朱自清走到一名店員身旁,客氣地說:“請借一步說話。”店員剛好忙完,便帶著他們走到一旁,禮貌地問:“請問有什么事情?”朱自清拿出鋼筆,說明了原委,店員聽后連連致歉,立刻給他們換了一支新鋼筆,還送了一瓶墨水作為補償。
出門后,朱自清問學生:“前后兩次,差別為何如此之大?”此時,學生羞紅了臉,其實他早就明白問題出在了哪里。第一次去百貨商店的時候,他抱著“討伐”的心態(tài),覺得自己理直就應該氣壯,說話毫不客氣,而且絲毫沒有考慮這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店員一時心急,態(tài)度不免有些強硬,結果自然令人不快。而朱自清態(tài)度和氣,有禮有節(jié),店員當然以禮回應,并感念他的用心,事情最終得以順利解決。
◆素材解讀
1.態(tài)度有“禮”。同樣是換鋼筆,朱自清用謙遜有禮的態(tài)度化解了矛盾。面對人生中的不順,我們也要“禮”遇對方,善用敬辭,用和善的態(tài)度避免沖突的發(fā)生。
2.說“理”有力。朱自清在說明事情原委時,清晰有力,讓自己的目的通過語言合理地表達了出來。
張友鸞:以諷刺之語直擊他人質(zhì)疑
1925年,時任《世界日報》總編輯的張恨水準備辭職,報社經(jīng)理吳范寰去找社長成舍我,商議接替總編輯一職的人選。當時張友鸞剛從北京平民大學新聞系畢業(yè),因在學校期間編輯《文學周刊》而引起了吳范寰的注意,吳范寰推薦由他來接任總編輯一職,成舍我同意讓張友鸞來試一試。
見到張友鸞后,成舍我不禁犯起了嘀咕。原來張友鸞當時剛20歲出頭,看上去是個文弱書生,他挑得起總編輯這份大梁嗎?成舍我暗自后悔沒有經(jīng)過慎重考慮,就草草答應讓張友鸞來上班。正好這時,張恨水在挽留下同意暫時留下來,成舍我趕緊以“人年輕,恐難勝任”等理由把剛上了3天班的張友鸞辭退了。
這下,可把張友鸞惹火了,剛上班3天就被辭退,面子上過不去不說,他更痛恨這種“用人而疑”的作風,于是一氣之下,援筆展紙,洋洋灑灑,寫了一封長信臭罵成舍我。文中援引《國語》中“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之句,意為狐貍生性多疑,剛把食物埋好,隨后又刨開看看,以此諷刺成舍我疑慮過多,出爾反爾,不能成事。情緒激動,言辭多有不敬之處。
誰知成舍我看到這封責罵他的信后,不僅不生氣,反而一讀再讀,十分欣賞。原來,信中張友鸞大膽潑辣的個性,以及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斐然文采一覽無余,讓成舍我見識了張友鸞的鋒芒和才情,而這些優(yōu)點絕不是那些唯唯諾諾、等因奉此的庸俗報人所能比的,《世界日報》需要這樣的人才。成舍我當即拍板:“此人非用不可!”趕緊親自請回張友鸞,讓他先干《世界日報》社會版編輯,一年后,張恨水離職,張友鸞立即繼任總編輯一職,時年22歲。
◆素材解讀
1.剛正率直,彰顯性情。張友鸞在信中不僅諷刺了成舍我,而且言辭激烈。這樣的語言,這樣的膽識,充分展現(xiàn)了其剛正率直的性格。
2.以文交流,真情動人。張友鸞通過書信與成舍我交流,真情流露,化解了成舍我對年輕人的偏見。具有真情實感的文字,是交流互通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