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宇涵
摘要:在人類的文化藝術發(fā)展進程中,文化審美意識一直與舞蹈本體息息相關,從感性層面到理性層面時刻影響著舞蹈本體形態(tài)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陽英歌舞是潮汕英歌舞中的典型,是極具代表性的嶺南傳統(tǒng)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藝術。潮陽英歌舞的生成、流傳和發(fā)展與該地的歷史文化等因素息息相關。本文對當下潮陽英歌舞在傳承和發(fā)展中文化審美意識建構所形成的三方面,即“對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對當代文化的構建”和“對民族精神的弘揚”進行研究,探索出英歌舞中所具備“固本鑄魂”特質的文化審美內核。
關鍵詞:文化審美 傳統(tǒng)與當代 新英歌時代 民族精神
廣東省汕頭市是潮汕民系最重要的祖籍地之一。該市面海而興,自秦朝設南??そ谊柨h以來,已經(jīng)有兩千兩百多年的歷史,是潮汕文化起源興盛的重要地帶。潮汕文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分支,文化豐富多元,以潮汕方言、潮汕英歌舞、潮劇、潮繡、工夫茶、潮汕抽紗、潮汕民居等獨特文化為代表。汕頭的港澳臺同胞及海外華僑人數(shù)眾多,足跡遍布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汕頭市潮陽區(qū)是千年古縣,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年置潮陽縣,晉朝至清朝,隸屬義安郡、潮州府。1993年4月撤縣設市(縣級),2003年3月撤銷縣級潮陽市,分設潮陽區(qū)和潮南區(qū),納入汕頭市管轄。潮陽區(qū)地貌以丘陵、平原為主,有練江、榕江兩大水系。潮陽英歌舞與潮陽剪紙、潮陽笛套音樂一同被稱為潮陽文化藝術的“三瑰寶”。
潮汕英歌舞是嶺南地區(qū)中極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民族民間舞蹈文化,主要劃分為潮陽英歌、甲子英歌和普寧英歌這三類;其中的潮陽英歌舞跟隨儺文化的沿革、變化,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與秧歌而逐漸演化形成,在不斷完善中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舞蹈風格,在傳承和轉化的實踐中又分化出各種風格與流派。若按舞蹈節(jié)奏的板式劃分可以分為慢板、中板和快板三類,快板英歌又分為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以及對打套式。在潮陽地區(qū),基本上各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都有各自組建的英歌隊,一些地方甚至有幾支不同年齡結構或不同風格的表演隊伍,由此看出潮陽英歌舞輻射力之強,分布面之廣。該舞蹈大多是在春節(jié)或元宵期間表演,或在大型的慶典活動以及其他喜慶日子中進行。舞蹈者扮成《水滸》中的梁山英雄與豪杰,表演梁山好漢化妝賣藝攻打大名府、搭救盧俊義的故事。潮陽英歌舞是潮汕文化的典型,其生成、流傳和發(fā)展離不開該地的歷史文化等因素。在角色造型、舞蹈語匯、服飾道具、音樂節(jié)奏等多方面協(xié)作下,從整體上體現(xiàn)出男性的陽剛、粗獷之美。
文化符號不是抽象的,是對人的生命活動的形象的展示。文化是一個符號形式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是在具有傳承意識的觀念系統(tǒng)與行為活動借助于工具媒介共同作用之下而形成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并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tài),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統(tǒng)籌好旅游發(fā)展、特色經(jīng)營、古城保護,筑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盵1]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華夏文明的瑰寶,傳統(tǒng)舞蹈、音樂、戲劇等“表演藝術”大多包含了厚重感、鄉(xiāng)土味的符號色彩,同時更多指向情感表達。這些藝術多帶有厚重的歷史積淀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因表演形式的獨特性也被納入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列。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潮陽英歌舞也在2006年被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當下潮陽英歌舞的傳承和發(fā)展多是圍繞對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對當代文化的構建,對民族精神的弘揚三方面進行,探究其文化審美意識的建構,同樣也是在發(fā)掘其文化審美的內核。
一、對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非遺化”的美學思辨
當下被冠以“非遺”的英歌舞,伴隨著華麗精美的舞臺布景,專業(yè)高水準的編導技法,設計炫酷多角度高超技巧的鏡頭畫面,五彩斑斕的燈光舞美、多媒體形式多樣的宣傳包裝……這種來自精英群體的贊許和關注也成為表演藝術類非遺時刻期待著的燈塔。各類嶺南舞蹈中像英歌舞所面臨的“非遺”保護方式越發(fā)多樣多元,如“英歌進都市”“英歌進校園”“英歌文創(chuàng)”“英歌電影”等各類傳統(tǒng)的潮陽英歌符號元素在“非遺化”的影響下產生了帶有英歌屬性的美學內涵,因此也越發(fā)的都市化、藝術化、精致化。
潮陽英歌舞作為一種表演藝術類非遺舞蹈,其形成發(fā)展與潮陽地區(qū)特定地域的自然生態(tài)、氣候和特定人群的歷史演進、生產方式、日常生活、內外交際、人生儀禮、歲時節(jié)慶、宗教信仰、生命觀、宇宙觀等息息相關,而這種非遺舞蹈往往都是帶有一定的稀有性,因而指向才智的創(chuàng)造性,指向情感的審美性、宗教性和閑暇的娛樂性、游戲性。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全球化的演進,在都市生活方式的強力浸染下這種稀有性得以消減甚或祛除,但非遺舞蹈原本生存的土壤開始消失,尤其是在人的生命感、生存意識、人際交往、日常生產生活、價值認同減弱時,哪怕將其精致化為滿足想象而觀賞的舞臺藝術、旅游項目、館舍展品,非遺化后的保護與傳承必然面臨著無法逾越的困境,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標準化、空殼化與異質化。[2]
(一)都市化、藝術化與精致化
民俗學者烏丙安指出,文化空間是“按照民間約定俗成的古老習慣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場所舉行傳統(tǒng)的大型綜合性的民族、民間文化活動”。[3] 依照這個定義來看,潮陽英歌舞包含了民眾的信仰訴求,同時儀式中的文藝表演是對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但當下傳統(tǒng)英歌在“非遺化”的影響下,從鄉(xiāng)間田野走向了都市,文化空間也隨之擴大,在現(xiàn)代都市場域中盡顯獨具魅力的英歌風采。英歌開始出現(xiàn)在井然有序的馬路街道,在花團錦簇的人民廣場,在經(jīng)貿中心的百貨大樓……同樣,在汕頭文化館、汕頭美術館、潮汕歷史文化博覽中心(圖3-1)和汕頭東海岸公園等等室內外具有城市地標性的文化休閑場所,都少不了極具汕頭地方特色潮陽英歌舞的文化符號。此外,作為“非遺”瑰寶的表演隊離開原來的表演場域,如潮陽后溪英歌隊先后在2020年參加潮陽體育館舉辦的潮陽區(qū)“全民健身日”群體活動展演,2021年受邀在汕頭市區(qū)重新改造的老市區(qū)小公園進行了湖南電視臺新春節(jié)目的錄制……這些表演場域雖然改變了原來的文化空間,卻在鋼筋混泥土、先進生產力高速發(fā)展的城市中喚醒了潮汕百姓內心深處帶有英歌文化記憶和曾經(jīng)所追求的信仰訴求。
在《文化研究導論》一書中對于“身體的藝術”有這樣的定義:身體的藝術也可以叫做身體的能力,這些藝術技巧通常是長期耐心磨煉的結果。舞蹈作為一種活動,其藝術成果被書寫于身體之上,身體的運動則被用作表達和審美的載體,[4] 藝術作為人類審美活動的最高形式,集中體現(xiàn)出人類的審美意識,凝聚和物化了人對現(xiàn)實世界(自然界和社會)的審美關系。舞蹈在以專業(yè)的形式展現(xiàn)藝術美的同時,也以文化的形式將舞蹈的美的觀念滲透到社會大眾,從而影響大眾自我審美的觀念、要求和標準。[5] 作為舞蹈的非遺,保護和傳承不是最終目的,其終極目的是“再創(chuàng)造”,由此才能獲得舞蹈的再發(fā)展、保持人類舞蹈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就是說,這樣才能夠適合當代社會的存在。[6] 對于潮陽英歌舞的“內力+外力”的藝術化加工成為傳承和保護的“再創(chuàng)造”方式之一。傳統(tǒng)舞蹈本身的內力“再創(chuàng)造”藝術化加工離不開傳承人自身的變革,比如潮陽后溪英歌隊中的“五環(huán)迎春”隊形出現(xiàn),非遺傳承人林松解釋這是在原本四環(huán)隊形也就是“西海翻騰”的基礎上進行改變的,而產生這個變換的靈感來源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的五環(huán)圖形,正如傳承人所強調的“英歌舞也要與時俱進,需要創(chuàng)新”。另一種是來自“精英”階層的外力“再創(chuàng)造”藝術化加工。后溪英歌隊的八字形隊形構圖就是在原本的四縱排的基礎上改變的。傳承人帶隊在北京演出時接受了北舞專家的建議,發(fā)現(xiàn)改為八字形的構圖增加了整體的縱深感,從而使得在演出的視覺呈現(xiàn)中更有氣勢。
藝術化所衍生出的精致化主要體現(xiàn)在當下的英歌舞頭飾、服飾和英歌舞的演變形態(tài)之中,當下潮陽英歌舞的服飾和頭飾相比以前更加考究。據(jù)傳承人林松介紹,過去的頭飾由竹片和繪制圖案的絲紙簡單加工制作形成,沒有現(xiàn)在的頭飾那么種類豐富、做工精致。現(xiàn)在的戲服制作運用潮繡技巧,相比以前的麻布料繪制簡易花草的服飾,更加豐富靚麗。都市化的演變自然也離不開精致化的形成,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今天,各種英歌舞的精美周邊文創(chuàng),如玩偶、工藝品等等在商品經(jīng)濟的影響下都趨向于精致化,從而滿足大眾對于生活美學的追求。相比傳統(tǒng)男子英歌舞的威武雄壯,女子英歌舞更多是體現(xiàn)矯健優(yōu)美、剛中帶柔,其表演技法是在繼承傳統(tǒng)英歌的基礎上,融入了戲劇舞蹈的舞步造型。女英歌舞者不畫花臉,多以舞臺上刀馬旦的裝扮演出,表演起來輕盈活潑、颯爽多姿,呈現(xiàn)出的視覺效果更加精美動人。由此看出,異彩紛呈的英歌舞隨著時代發(fā)展,在增加了藝術感的同時也滿足了大眾對于精神文化審美層面的需求。
(二)標準化、空殼化與異質化
“非遺舞蹈進校園”將非遺舞蹈作為美育教育進入了校園課堂,這種傳承方式曾獲得極大的認可和推崇,雖然建構起了文化進入校園的橋梁,但也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進校園”的民間舞蹈大多只是從形式上走進課堂。將非遺舞蹈進行平面復制粘貼到校園的做法,往往會容易減弱非遺舞蹈在長久歷史中形成的具有藝術美和全身心浸入其中的神圣感。此外,非遺舞蹈還包含人生儀禮,在讓人產生身心共鳴的同時也孕育塑造了個體對于生命的認知?!坝⒏栉柽M校園”如果只存在外在的形式,如分解的技與術、身體習練的招式與架勢來進行過分標準化的教學,在丟失的原有神秘感同時,儀式感也隨之消散,在文化理解層面也容易出現(xiàn)只悟“形”而不能悟“神”,因此也很難真的達到一種心靈同頻共振的效果。
非遺舞蹈的主客體——舞者和觀眾是表演藝術的核心,而非遺傳承人與機制在保護過程中也尤為重要。非遺舞蹈傳承人可保證非遺舞蹈的生命延續(xù),而一些非遺實踐為部分陷入困境的藝人帶來了更多發(fā)展的機會,但同時也不斷地瓦解和改變著傳統(tǒng)表演的形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非遺舞蹈藝術變成“舞蹈的舞蹈”“表演的表演”。這些不斷抽離生活、化為文化傳統(tǒng)符號象征的舞蹈[7],所展示的僅僅只是人們構思或是想象的地方傳統(tǒng)文化。當民間舞蹈在列入非遺名目后,受到了官方機構或者商業(yè)的青睞,但這些表演藝術所具有的震懾人心的宗教性儀式內涵被不斷剝離,上央視、出國、獲獎,以及領導喜歡的各類方式也漸漸成了表演藝術類非遺的代名詞。非遺的介入,表演場所由田野至社區(qū)再至舞臺的三級跳,使得英歌舞中原本的宗教性與儀式性傳統(tǒng)被逐步剝離,取而代之的是當下喜聞樂見的“節(jié)慶”“文化”標簽。當下不少非遺文化也因為不斷的被注入了所謂的“心靈化[8]”的屬性,從而使其能誕生出心靈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而非單純的物質遺存,其傳承后世的心靈價值就是從經(jīng)驗記憶凝聚、轉換升華形成的審美意象。從這個意義上講,非遺保護意味著文化傳統(tǒng)的“非遺化”轉換,核心內涵就是從生活經(jīng)驗向美學價值的生成轉換。但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強化潮陽英歌舞的藝術、文化和商品屬性的同時,原先出現(xiàn)在“游神賽會”中或是儒釋道宗教內核的神圣意義卻被不斷消解和邊緣化。
此外,當下不少非遺舞蹈的作品創(chuàng)作者,會選取非遺舞蹈的動作語匯進行舞蹈作品的編排編創(chuàng),但由于編導們所經(jīng)歷的求學背景相似,所學習的編舞技法也趨于雷同,在編創(chuàng)中會出現(xiàn)僅僅運用英歌動作語匯或是英歌槌道具,搭配大量花哨的編舞技法,沒有實打實去了解潮陽英歌舞背后的文化密碼。在創(chuàng)作的功利性指向下無法真正展示英歌舞原本的宗教性和儀式性的美學內涵,導致原本應該體現(xiàn)“心靈化”的作品內容變得空殼化和異質化,這同樣也是“非遺化”中所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二、對當代文化的構建:“新英歌舞時代”
對于潮汕英歌舞的傳承和保護,我們不僅需要保留原生舞蹈符號的文化內核,又要結合時代語境去拓展和演繹舞蹈符號內涵,從而使得嶺南文化有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將文化的本真和時代的審美進行融合和無縫銜接,為傳承和保護嶺南舞蹈提供充滿人文精神的新思路。在2019年的BDA舞蹈高峰論壇中,美籍華裔舞蹈家沈偉也提到舞蹈與戲曲、歌劇、多媒體現(xiàn)代文化等多門類藝術之間的關系,強調多元藝術門類之間應相互借鑒、相互共存。因此,我們要以一種包容、多元、開放的視野來對待當下英歌舞蹈文化的發(fā)展,構建起一個屬于當下的“新英歌時代”。
(一)守正出新:英歌符號的無限演繹
羅蘭·巴特在《符號學原理》中提出:“舞蹈是由已被看過千萬遍的儀式姿勢組成,其動作具有一定的裝飾性,并使場景披上一種多余而又必要的姿勢保護層?!逼渲械摹把b飾性”和“必要性”也就是舞蹈的美感特征,而“儀式姿勢”其實是指人類在儀式中保持了身體記憶,即保持了一種“文化能力”。[9] 這種蘊含多種符號因子的魅力藝術,使我們在品讀舞蹈語言的同時,可以透過種種符號內涵,解讀內在的文化底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離不開語言的力量,從遠古時期開始,身體語言就作為一種極其有效的溝通方式存在世界之中,思想的散發(fā)、情感的流露都可以透過人的身體符號來進行外泄。舞蹈作為一種以人體作為載體的藝術,在擁有可靠性、感染性、隱喻性、簡約性的身體語言特性的基礎上,更是具備了審美感和文化感。潮陽英歌舞蹈語言在歷史發(fā)展的沉淀下所產生的審美感和文化感更是彰顯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
隨著時代的進步,在全球化語境下非遺文化很容易陷入同質化的“危險”之中。嶺南文化是一種動態(tài)發(fā)展的藝術瑰寶,有著獨特的文化符號,因此我們在保存它原有樣貌的同時,更需要運用創(chuàng)新性手法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來對其進行傳承保護。當下舞種跨界也成了舞蹈符號無限演繹的新風向,如在2019年亞洲街舞總決賽中榮獲亞軍的作品《英歌舞》,將英歌舞蹈符號元素與街舞相結合并產生了新穎獨特的舞臺藝術效果。舞蹈語言符號層級的開放性和舞蹈符號的無限延長預示著舞蹈所表現(xiàn)的意義更加豐富,這樣的舞蹈最終才能真正回歸到舞蹈文化本身,更有利于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除此之外,英歌舞的舞蹈語言在眾多其他藝術文化表達途徑下也進行了有效的傳播,比如2019年電影《英歌魂》中就是運用街舞再現(xiàn)潮汕英歌,通過一群潮汕年輕人的勵志故事來展現(xiàn)“國潮”非遺文化情懷。潮汕太極教練王群英編創(chuàng)的“潮汕英歌太極棒”就是將英歌和武術太極進行創(chuàng)新性融合,編創(chuàng)出適應現(xiàn)代人審美需求和健身需求的新型太極套路。此外,潮陽剪紙中的英歌舞,美術館中的英歌主題油畫作品,奶茶品牌“英歌魂”的視覺IP,達濠英歌廣場上的英歌建筑雕塑,網(wǎng)絡媒體上潮陽英歌的動漫demo……知識經(jīng)濟和文化產業(yè)將英歌舞的文化符號融進與大眾息息相關的現(xiàn)實生活審美之中,英歌舞的民族文化符號語匯會在這些豐富的藝術形式中無限擴充,文化符號的“獨特性”也會在這種多元新時代語境下保存更加完善,使傳統(tǒng)文化記憶情感隨時代發(fā)展繼續(xù)延續(xù)。
(二)寓傳于教:以舞育人的文脈相傳
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旨在通過美育的操作性和實踐性構建起一種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新文化、新教育。當下的潮陽英歌作為舞蹈美育走進校園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從汕頭市的中小學傳承情況來看,目前的潮陽英歌進入中小學的情況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將潮陽英歌舞作為美育教育進校園,如汕頭市桂花小學在“2019校園文化節(jié)暨汕頭市文化志愿服務非遺進校園”活動中設有潮陽英歌舞進校園的項目,學生們在英歌隊教練的指導下學習英歌;2016年汕頭市龍湖區(qū)丹霞小學形體(舞蹈)教學中以潮汕傳統(tǒng)英歌舞為切入點,通過基本動作的講解和指導,讓同學們感受英歌舞的威武豪邁和剛勁有力,并展示了形體的力量美和動作的協(xié)調性。教師指導學生們聆聽著潮汕大鑼鼓的音樂,佩戴自制的英歌臉譜,編創(chuàng)豪邁剛勁的英歌舞蹈。第二種是擁有英歌隊的各鄉(xiāng)鎮(zhèn)村鎮(zhèn)以當?shù)氐闹行W作為平臺,為英歌隊挑選和選拔英歌隊員,如棉北后溪英歌隊有很大一部分隊員都是從后溪中學中挑選出來的成為預備人才庫中的一員,同時利用寒暑假進行集中隊訓,經(jīng)過訓練后方可參加英歌隊的相關演出;又或是當?shù)匦@內自發(fā)組織英歌隊伍作為演出團隊。以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qū)棉城鎮(zhèn)為例,全鎮(zhèn)70%以上中小學在課外活動中業(yè)余組織少年英歌隊。常年來每逢春節(jié)、元宵、國慶節(jié)、勞動節(jié)或工程落成剪彩、迎賓接僑等,鑼鼓鏗鏘、紅旗飄揚的歡慶隊伍里總少不了這些學生英歌隊伍的身影。第三種是將前兩種形式相結合,如2016年5月潮南區(qū)委宣傳部開展了“潮汕文化進校園”活動,偉才實驗學校成為潮南區(qū)小學中的唯一試驗推廣點。學校為此聘請潮南西岐英歌舞省級非遺傳承人洪飛英前來指導和培養(yǎng)。洪飛英與大兒子洪少華(省級非遺傳承人)、小兒子洪少彬(市級非遺傳承人)編創(chuàng)了適合少兒學習的英歌舞教學組合,同時在全校的學生中選拔出了30個隊員組隊成立少兒英歌舞隊。小隊員們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訓練,所學的動作、套路、配樂和服裝道具都參考了少兒舞蹈,在表現(xiàn)英歌舞豪放勇猛的氣勢的同時,也具備了活潑靈動、舒緩柔美的特點。此外教師們還編創(chuàng)了英歌舞操來幫助學生們每日強身健體,使他們在校園學習中充分感受到潮汕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
舞蹈藝術的本體特質決定了其以“身體教育”的形式承載“文化教育”的內涵。[10] 讓非遺走進校園真正實現(xiàn)走進心靈的方式,也可以是將感受者自身放置于尋根的場域之中。這種非遺舞蹈進校園的傳承方式也離不開高校嶺南舞蹈研究團隊的努力。如華南師范大學多年致力于傳承和發(fā)展嶺南舞蹈的過程中,就不僅僅是停留在舞蹈肢體語匯的傳承的表現(xiàn)之上,全系師生會深入民間場域,真正地去做到“身入—情入—心入”的研究,同時探尋出“采于民間—研于課堂—創(chuàng)于舞臺—興于社會”[11] 的方式。在2020年教育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嶺南傳統(tǒng)舞蹈”廣東省內調研活動中,華師舞蹈系師生來到汕頭市潮陽英歌基地進行采風調研,同時舉行了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嶺南傳統(tǒng)舞蹈傳承(潮陽英歌舞)華南師范大學教學研究基地的授牌儀式,不僅促進了校地合作與交流,而且對實現(xiàn)校地間資源優(yōu)勢互補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使民間原生舞蹈形態(tài)在校園得以傳承,實現(xiàn)舞臺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為繁榮社會文化、推進文化下基層注入無窮活力。
(三)審美超越:多域傳播的審美互通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英歌舞在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的覆蓋下,在各種媒介中拓展了傳播空間,真正地實現(xiàn)了多領域傳播下歷史與當下的對話。歷史哲學家克羅齊曾提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觀點,這是指人們研究歷史和撰寫歷史總是從現(xiàn)實的興趣出發(fā),以達到為當下服務的目的。歷史書寫的任務始終在展現(xiàn)歷史過程中萌芽的、活著的、發(fā)展的形態(tài),對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一觀點,也說明了過去的事實要與現(xiàn)在生活的興趣相結合,才能在今天仍然能被理解、被感受、被傳承,非遺關于傳統(tǒng)文化傳承理念的核心——活化的歷史,[12] 也是呈現(xiàn)著一種古今相融的發(fā)展形態(tài),這個過程中也是實現(xiàn)了一種審美意識超越。
隨著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關注度的提升,大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需求也日漸增加。為適應這些需求,汕頭文化館制作了潮陽英歌舞的線上慕課,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形式拓寬教學面,加大英歌的傳承傳播力度。邀請潮陽英歌舞省級傳承人林松作為主講人,對這一課程內容進行建設和錄制(如圖3)。從英歌起源和流派介紹、英歌的傳承和發(fā)展、英歌起源和流派介紹、臉譜人物、服裝造型、道具與樂器、基本動作之眼法、手法、身法,以及基本動作之步法、基本動作之跳躍動作、槌法、基本套路、音樂合成、表演套路、英歌的陣法介紹、英歌整體組合動作等共十四章二十小節(jié)來全方面系統(tǒng)的展示潮陽英歌舞。
此外,在短視頻盛行的當下,“快手”“抖音”和微信視頻號等加速了潮陽英歌舞的線上傳播。在以短視頻為主流傳播渠道的大趨勢下,不能忽視歷史、藝術等與新興媒介科技的相結合。英歌舞與時代同步前進,在保留其本真的原汁原味的特質以外,仍然需要結合時代發(fā)展而改良和進步,在多領域的審美超越中,一同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當下的,屬于真歷史的“新英歌時代”。
三、對民族精神的弘揚:
文化認同的“集體記憶”
潮陽英歌舞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xiàn)在,無論是以何種形態(tài)、何種形式出現(xiàn),其核心與本質都是不變的,都是在弘揚一種正義、剛勇、真善美的英雄氣概和民族精神,這是一份屬于華夏百姓的文化認同,在譜寫一曲曲英雄贊歌的同時,也成了中華兒女一代代傳承的集體記憶。
(一)英雄贊歌的譜寫
英歌舞是潮陽人民思想信仰和審美要求的反映。潮陽,地處祖國南海之濱,古有“海濱鄒魯”之稱,既是美麗富饒之地,又是文明禮貌之邑。在潮陽,每逢節(jié)日不但可看到游標旗、扮“活景”、打大鑼鼓等文娛活動,還可看到多彩多姿的花燈、栩栩如生的紗燈屏……這些民俗活動,既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也從不同的角度顯示了潮陽的社會美、自然美和人情美。潮陽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特殊,加上封建統(tǒng)治者的壓迫和外敵的侵擾,歷史上無數(shù)英雄豪杰在該地留下了光輝歲月——宋代的文天祥率兵抗元,在潮陽大地上轉戰(zhàn),濱海的蓮花峰上,留下他用佩劍刻下的“終南”二字;明代的戚繼光、鄭成功在這里馳騁征戰(zhàn),蕩平倭寇……潮陽人民在這些英雄的影響下,形成了豪放性格、具有正義感和反抗精神。潮陽歷史上有許多可歌可泣、為民傳頌的故事,這些故事多與英歌舞所表現(xiàn)和頌揚的梁山泊好漢聚義的片段相呼應。英歌舞贊英雄,其粗獷、熱烈、豪放的風格特點也是潮陽人特殊性格的寫照。由潮陽人民審美情趣、特殊性格所形成依附于民俗活動而逐漸發(fā)展起來的英歌舞,是潮陽民間習俗和潮陽人民民族精神氣質的濃縮,也是一首傳世百年的英雄贊歌。
(二)民族記憶的彰顯
在每一代潮汕民眾心中,潮汕英歌舞已然成了年節(jié)團聚里的獨特文化印記,無論是城市還是村落,年節(jié)必舞英歌,這同樣也是潮汕人引以為傲的文化瑰寶,潮陽英歌舞作為一種活態(tài)藝術文化傳統(tǒng),已然成為一代代人在各種習俗、儀式、活動和情感認同中所留存下來的集體記憶,[13] 這份民族文化認同下的“集體記憶”一直保留著它獨有的意義和價值。在過去,它以原汁原味的民間舞蹈形態(tài)出現(xiàn)在百姓的記憶之中;在當下,它伴隨著時代發(fā)展,在藝術自律和他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屬于它的“新英歌時代”,綻放了屬于它的文化之花。但無論是哪個時代的潮陽英歌舞,無論是以何種形態(tài)、形式出現(xiàn)的潮陽英歌舞,其核心與本質都是不變的,都是在弘揚正義、剛勇、真善美的民族精神。在歷經(jīng)不同時代后最終形成了特定的民族精神狀態(tài)和內容,潮陽英歌舞的文化內核不僅促進了各文化的共融,更促進了文化認同,也促成了相同核心價值觀、提升了民族凝聚力。
固其根本,牢鑄英魂——潮陽英歌舞從農村走向城市,從民間走向職業(yè),從邊緣走向主流的文化現(xiàn)象就發(fā)生在當代人的視野之中。丹納曾說,“許多完美的作品不僅表現(xiàn)一個時代一個種族的主要特征,而且還表現(xiàn)那些幾乎為人類各個集團所共有的感情和典型精神生活的價值與文化的價值完全一致[14]”。潮陽英歌舞反映的那份獨特的集體記憶,由表及里所滲透的文化審美意識,是嶺南地域文化當中別樣的厚度和氣韻,使得我們對其英歌舞的審美內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更有助于對其進行有效的傳承和傳播。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注釋:
[1] 張毅,袁新文,張賀,王玨:《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要論述綜述》,《人民日報》2022年3月20日第8版。
[2] [7] 岳永逸:《本真、活態(tài)與非遺的館舍化——以表演藝術類為例》,《民族藝術》,2020年第6期。
[3] 烏丙安:《民俗文化空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中之重》,《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第1期。
[4] [英] 阿雷恩· 鮑爾德溫等:《文化研究導論》,陶東風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309頁。
[5] 仝妍:《“難能為美”與“文化同感”——論當代舞蹈的專業(yè)審美與文化審美》,《北京舞蹈學報》,2006年,第4期。
[6] 藍凡:《非遺舞蹈論(下)》,《民族藝術研究》,2019年第6期。
[8] 從記憶到體驗的過程是空間的心靈化即審美化,也是作為經(jīng)驗遺存的歷史知識轉換為作為文化遺產的審美意象的過程。
[9] 劉建:《無聲的言說——舞蹈身體語言解讀》,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7-9頁。
[10] 仝妍:《非遺舞蹈進校園——舞蹈高等教育的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舞蹈》,2018年第5期。
[11] 王海英:《廣東“非遺”傳承與創(chuàng)新型舞蹈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12] 高小康:《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歷史到美學》,《江蘇社會科學》,2020年第5期。
[13] 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赫用“集體記憶”來解釋歷史的活態(tài)意義,即歷史是通過現(xiàn)在的關注所形塑的集體記憶建構的。
[14] [法] 丹納:《藝術哲學》,傅雷譯,商務印書館,2018年,第3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