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庫庫
提到恐龍身上令人畏懼的“武器”,你會想到什么?是暴龍的“鋒利牙齒”,是劍龍的“尖刺寶劍”,還是甲龍的“流星錘”……
半個多世紀前,阿茲特克戰(zhàn)士揮舞著一種名為macuahuitl的武器,這是一根木棍,側面嵌入了鋸齒狀的黑曜石刀片,在近戰(zhàn)中可對敵人造成可怕的傷害。
恐龍的武器庫上新了!
科學家在智利發(fā)現(xiàn)了一種全新的裝甲類恐龍Stegouros elengassen(暫譯為“覆尾龍”,“Stegouros ”在希臘語中意指堅硬的尾巴,“elengassen”源自巴塔哥尼亞原住民的語言,指的是神話中的裝甲野獸),它的尾巴鑲嵌著14塊(七對)大型膜質骨板,如同一把“黑曜石鋸劍”。
初見“黑曜石鋸劍”
古生物學家們在智利南端的一條河谷中發(fā)現(xiàn)了一具白堊紀晚期的恐龍化石?;诘牡貙幽挲g是白堊紀晚期。
之后,這具恐龍化石被挖掘、打石膏、搬運,并送至實驗室等待進一步的清理和研究。隨著研究開展,化石周圍的巖石被逐漸敲落,這只恐龍顯露出獨一無二的特征,徹底打破了古生物學家們的認知——它的尾巴末端覆蓋著七對大型膜質骨板,即直接在真皮層中發(fā)育出的片狀骨頭,也被稱為“皮內成骨”。每塊骨板呈扁平狀,橫向突出,如刀片一般。這是一種前所未見的尾部“武器”。
在覆尾龍出現(xiàn)之前,裝甲類恐龍的尾部武器主要分成兩大類:以劍龍為代表的尾刺和以甲龍為代表的巨大骨質錘。如今,第三種武器出現(xiàn)了,古生物學家將這條覆蓋著七對大型膜質骨板的尾巴,形象地稱之為“macuahuitl”,即古代阿茲特克人使用的黑曜石鋸劍。覆尾龍的尾巴很短,尾椎骨不超過26個,遠遠低于裝甲類恐龍的平均數(shù),最后的12個尾椎骨更是被大型膜質骨板圍繞,組成鋒利的“黑曜石鋸劍”。
除了特殊的尾部,覆尾龍化石的高完整度也讓古生物學家們倍感驚喜。
它體長約兩米,屬于小型裝甲類恐龍。其身體后半部骨骼(尾巴、骶骨、骨盆帶和后肢)仍保持銜接,前半部骨骼則比較分散,包括頸椎、背椎、前肢、膜質骨板和一些分離的顱骨等。
為什么歷經千萬年的覆尾龍化石,仍然能保持如此高的完整度呢?
很大一種可能是這只覆尾龍死亡的時候,身體后半部分被河岸泥沙掩埋得以保護,而身體前半部分長時間暴露在地表,經過大自然的摧殘后再重新掩埋。
我們可以還原一下這把“黑曜石鋸劍”隕落的過程:當年的覆尾龍很可能下半身陷入在河道的流沙中,它拼命掙扎,直至力竭,死去,埋藏,成為化石……
那么,恐龍武器庫的下一次更新,會在何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