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芳
摘要
要讓學生以真情寫作,語文教師就要眼中有生,捕獲學生感興趣的情境,這樣才能讓學生放下“美顏神器”;要手中有法,做到合理追問,辨析表達方式,與學生共情;要心中有度,反思自身教學,重視以鼓勵的方式進行評價,為學生的作文卸下“濃妝”,展示文章的真顏色。
關鍵詞
真情寫作 捕獲情境 體悟共情 評價護航
一直以來,作文教學都倡導學生說真話,抒真情。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語言優(yōu)美、結構精巧,但內容失真、情感空洞的作文?;蛟S有的教師覺得學生寫作時說漂亮的假話,比說前言不搭后語、缺乏邏輯的真話要好一些。其實,這正是一線教師需要審視的地方。
感情真摯的文章,就像素顏的女子,告別濃妝、去掉濾鏡,不矯揉造作、不虛情假意,自有一種“清水出芙蓉”的別樣之美。一線教師應該如何指導學生說真話,抒真情呢?不妨作如下嘗試。
一、眼中有“生”,捕獲情境
提到教學情境,絕大部分語文教師會努力遵從社會真實情境、學科認知情境以及個人體驗情境,為學生“創(chuàng)設”閱讀、寫作與思考的情境。這無可厚非,但不少“情境”是教師面對著電腦、備課本、參考用書,依從個人體驗情境經(jīng)驗創(chuàng)設學生的體驗情境,忽略了學生作為獨立生命個體的體驗的獨特性。這讓不少學生為了完成教師既定的情境而不得不拿起“化妝刷”,打開相機“濾鏡”,開始“美顏”。
我有幸參與了一次“真情寫作指導課”研討會,一位年輕教師根據(jù)個人體驗創(chuàng)設情境。背景是“二月二,龍?zhí)ь^”,伙伴們都趕著趟兒似的在微信朋友圈曬公園賞花、踏青的春游照片,而這位教師卻孤單地備課,心情很失落。據(jù)此創(chuàng)設情境:“二月二,龍?zhí)ь^”,草木葳蕤,游人如織,你在微信朋友圈發(fā)送了幾張美圖,請你配上一段文案。為了讓學生們有例可循,她示范了一個文案:“草長鶯飛二月天”,此時的綠博園,想來已然春江水暖,花開滿蹊,而我卻悲守穹廬,忙于備課,只能在朋友圈里偷閑賞花。唉,真是無語凝噎。
按照設想,微信朋友圈是學生熟悉的情境,春日賞花也是年年相似,學生一定有話可說、有情可抒發(fā)。但是事實上,教學現(xiàn)場的呈現(xiàn)效果并不理想,不僅學生的文案內容都是“綠博園”,而且?guī)缀跞嗟膶W生都受到教師示例的影響,表現(xiàn)出沉悶、抑郁的情感。
其實,教師可以改變思路,將“創(chuàng)設”變成“捕獲”,遵從學生的認知體驗,捕獲屬于他們的情境,再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下發(fā)現(xiàn)和表達。
教師眼中有“生”,捕獲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才能讓學生放下“美顏神器”,用最真摯的素顏面對自己的作文。
二、手中有“法”,體悟共情
很多時候,學生作文只是將生活的經(jīng)驗重述,流水賬似的文章并不等同于教師所倡導的“說真話,抒真情”。要引領學生進行觀察體悟寫作,教師需要教會他們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
1.追問,體悟情感。
還是那節(jié)“真情寫作指導課”,在課堂呈現(xiàn)效果不佳的情況下,師生共同復盤,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在隨筆本上大膽交流:為何對“朋友圈賞花”無話可說?最近大家課后探討的熱門話題有哪些?這些話題沖上熱門的原因有哪些?
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之所以對“朋友圈賞花”詞窮的原因有:(1)學校及家長對手機管理嚴格,平時沒有多少機會登錄微信,所以對朋友圈不感興趣。(2)周末要么忙于寫作業(yè),要么上輔導班,想賞花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只能仿效教師。
在課后探討的熱門話題中,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交流小學畢業(yè)照”。學生的關注點如下:(1)不少學生是來自不同的小學,大家愿意相互了解現(xiàn)在同窗曾經(jīng)生活、學習過的校園。(2)很多畢業(yè)照很有創(chuàng)意和深意。拍攝的時候有哪些趣事、糗事發(fā)生?代表了怎樣的祝福與期許?(3)開在小學校園里的花兒,長在那里的大樹,還有工作在那里的教師,他們現(xiàn)在如何了?有沒有想起曾經(jīng)那個乖巧或調皮的“我”?(4)現(xiàn)在中學校園與曾經(jīng)的校園相比有哪些不同?
在與學生共同復盤的過程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找到感興趣的話題后特別愿意表達真情。教師如果能在教學活動中善于追問,促進學生多角度思考,自然能激發(fā)學生情感流露。
2.辨析,優(yōu)化表達。
教師要指導學生篩選品評,豐富表達細膩情感的語言。在“真情寫作指導課”上,師生共同復盤后,教師將寫作要求重新設計:
請選出你最滿意的一張小學畢業(yè)照,說說你選擇這張的理由。另外,以“告別幼時光,悠悠 情”為題,寫一段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形式不拘(鼓勵采用小劇本、抒情散文、日記、詩歌等形式)。
面對有話可說的情境,學生自然是愿意表達的,然而“想說的話”不一定就是“真情實感”。教師要引導學生優(yōu)化表達方式。題目中的“告別幼時光”,不僅僅是告別小學的那個時間段,也是告別幼稚的自己。而“悠悠 情”,不管是學生情還是師生情,都應該是美好的、值得懷念的。教師要倡導學生換位思考,有條理、不偏激,冷靜客觀地表達,讓情感抒發(fā)在求真的情況下能夠向善。
20世紀上半葉,葉圣陶曾經(jīng)指出,作文寫作要寫出學生的經(jīng)驗,經(jīng)驗應該是正確而深切的,只要有了這些經(jīng)驗,寫作就不再發(fā)愁沒有素材可用。這揭示了作文寫作的內涵即真實。真實生活積累、真實經(jīng)驗、真情實感,成就真實作文。
3.共情,轉換視角。
袁源老師在《寫作教學,從學生的心理培育做起》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教師的寫作教學其實目中無‘人,對學生漠不關‘心。”這種“無”人,除了上文提到的情境設計時忽略學生的感受外,還表現(xiàn)在學生出現(xiàn)表情達意的偏差時,只是一味地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否定或批判,缺乏及時的引領與指導。
以“告別幼時光,悠悠情”寫作為例,有的學生在作文中出現(xiàn)對他人不尊重的語言,究其根本,是因為學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無意中屏蔽了對他人情感的認同,也就是缺乏一定的共情。教師不妨采用一些有趣的體驗式活動,讓學生轉換視角,感受他人的心理及情緒。
三、心中有“度”,評價護航
不少學生習慣寫作時“濃妝艷抹”,這要求教師要從理念上反思自身教學,解開學生寫作套路,尤其在評價上不敷衍、多鼓勵。
1.打消顧慮,在安全范圍內表達。
教師首先要旗幟鮮明地向學生表達說真話、抒真情的觀點。其次,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表達方式,鼓勵其勇敢表達,打消學生的思想顧慮。再次,教師在評價上要積極引領,對說真話的作文打出高分,對無病呻吟的“假”文章打出低分。
2.尊重作者,給予說“不”的權利。
有時候,教師遇到心儀的作文往往迫不及待地想當作范文,在全班朗讀。這固然可以激發(fā)一部分學生的上進心,鼓勵他們積極向上。但是這么做之前,教師應事先詢問學生是否愿意當眾朗讀。真情實感的作文往往會承載一些私密的情感,教師給予學生說“不”的權利,更能幫助學生敢于真情寫作。
讓學生以真情寫作之路還比較漫長,但只要教師眼中有人、手中有法、心中有度,學生就會讓教師看到“天然去雕飾”的“素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