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愛田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釣界也不例外,各地高手在各種賽事中,表現(xiàn)出色,折桂奪冠,榮膺“王”號,或稱“大師”,叫人嘆服。然而最使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是我們五華以前的“吐灘”釣人,那種獨特高超釣技,真叫人大開眼界,拍案叫絕!
“吐灘”釣人那種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釣技,可以說在當(dāng)今國內(nèi)乃至全球聞所未聞,也許絕無僅有!
我十八歲被招工到核工業(yè)268地質(zhì)隊工作,自粵至滇再到江、浙,踏遍許多山川河流,見識過蕓蕓釣者,外加報、刊、電視等報道的不少相關(guān)釣事,至今尚未見有誰操作過此種可稱獨一無二,登峰造極的釣法!
“吐灘”釣魚,是梅州的一種民間釣法。這是祖先古時為避戰(zhàn)亂從黃河流域輾轉(zhuǎn)遷來客都梅州,在生活困窘的情況下,為了生存從長期的垂釣?zāi)サZ中練就的一種過硬本領(lǐng),代有相傳。釣魚謀生,這是過去釣魚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巴聻贬烎~在以前困難時期梅州較盛行,尤以五華為“最”,??梢娽炄嗽谙?、河中操此“絕技”。
這一釣法的特點是釣人在淺灘急流中持竿涉水“走釣”,與其他釣法截然相反:其他釣法投餌后不動靜候魚上鉤,而“吐灘”釣法卻時時要“動”——將魚竿一“吐”一“吞”(一“送”一“收”),以使餌活,誘魚上鉤。?!巴隆币弧上?,多至數(shù)下魚即來咬鉤,揮竿抽線,魚“飛”入簍,獲魚極快!此釣法要求動作敏捷、準(zhǔn)確。適用于釣小魚,多選擇夏、秋進(jìn)行,盛夏和初秋天氣炎熱,在早上、上午9點前、下午日昃后魚要活躍,比較好釣。
我看到這種世上罕見,海內(nèi)無雙,精彩絕倫的“吐灘”釣法,是四十多年前夏日的一天,在五華周江河,一老一少兩人于水深不過膝的河灘“吐灘”垂釣。老者五十余,少者不滿二十,都高綰褲腿,各持一竿。竿用食指大的野米竹所制,修得筆直,自頭至尾逐節(jié)漸漸變小,長不過2.70米,竿梢細(xì)而堅挺,硬調(diào)性質(zhì),極富彈性,使用起來非常靈巧,得心應(yīng)手!線約1號,齊竿,鉤用去倒刺2號小鉤,系單鉤,墜僅小黃豆大,免漂,餌就地取材用魚愛吃的石虱(河灘石倒翻即有),小的綠豆大,大的有小黃豆大,多足,黑褐色;誘餌用酒泡米。他們腰間各懸一寬約6公分,高10公分的裝餌竹筒;肚側(cè)分別綁一竹簍,寬大致26公分,高30公分,簍口內(nèi)徑大概13公分,無蓋。
只見他們蹚入淺灘上側(cè),一左一右,往下各撒一把米打窩,米隨水正好漂入鉤餌可及的下方水底。那誘餌醴氣濃郁,香透綠波,遐邇盡聞。頓時,分散覓食的小魚如群蝶驟聚,驀地躥來,瞬間密集一片,蟻擁蜂攢,競相奪食!接著他們將餌輕投窩中,操竿前送后拖,“吞”“吐”徐疾有致,動作十分沉穩(wěn)、嫻熟。餌經(jīng)拖動,搖頭晃腦,儼然活物,極能“惹”魚。那魚距人四米開外,隱約可見。說來也奇,只要人不走十分近,它們也不怕,溺于美味,只顧低頭搶食;偶爾受驚,惑于誘餌,稍后還會回頭。因激流沖餌,竿線成一直線,魚一觸餌,即能感知,靈敏度頗高。當(dāng)魚咬鉤,那“吞”“吐”動作稍一停頓,隨即竿梢一挑,空中就有一道指大炫目銀光,劃出一條優(yōu)美弧線,直“飛”魚簍,鉤只在簍沿輕輕一“磕”,魚、鉤即時分離,魚穩(wěn)當(dāng)入簍,完全不用多費手腳去抓魚摘鉤,鉤亦無任何羈絆掛搭,輕巧利落得叫人大為咋舌。
更叫人驚奇的是,待魚入簍后,釣人那抓竿的右手食指一伸,迅捷如猿捏住魚鉤,“伺候”在側(cè)的左手將餌往鉤上輕輕一抹,竿略一挑,餌又輕落窩點。岸上前來看熱鬧的人們還未看清是怎么回事,又一條魚似流星破空,曳著一道白影,準(zhǔn)確非常,“墜”入簍中!就這樣接二連三,兩人此起彼伏,仿佛拉絮扯棉,運斤成風(fēng),不斷“飛”魚入簍,準(zhǔn)確無誤,使人看得眼花繚亂,恍如夢境。
那老者甩餌、“吞吐”“飛”魚、“磕”鉤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極其流暢,異常灑脫,熟練程度非同尋常,無絲毫澀滯拖沓,那魚在他手下也很“聽話”,像士兵受命,列隊一般,“魚貫而入”。魚一旦上鉤,他還能通過竿梢抖動反應(yīng)出的力度,立刻判斷出魚的大小輕重,迅速采用適中力道揚竿,那大些的魚同樣應(yīng)鉤而上,平穩(wěn)入簍。操作靈活自如,從心所欲,技法真可謂已臻化境,恢恢有余,登峰造極!少者則技遜一籌,有時拽魚入簍,魚在簍沿蹦跶兩下,險些外逸,但終究還是落入簍中。老者便從旁點撥。名師手下無劣徒,少者很快領(lǐng)悟,依法操練,那點“泥水”之疵就一掃而光,技法精進(jìn)神速,運用自如。他倆腳步隨魚群的移動而悄然進(jìn)退,神情肅穆,全神貫注,眼、手、心俱凝魚上,岸上眾多圍觀者嘖嘖稱奇,時爆掌聲,他們也不為所動,目不斜視,心無旁騖,“物我兩忘”,宛若老僧“入定”,超然物外。
釣到魚稀時,他們或補(bǔ)一把誘餌,或換一個釣點,只要誘餌一落,魚又蜂擁而來,直釣到兩簍齊滿,那魚自始至終條條不偏不倚,乖乖入簍,次次都準(zhǔn),無一誤差。當(dāng)真鉤無虛擲,百發(fā)百中!如此精湛、高超的釣技,看得人目瞪口呆,如癡如醉!李廣(西漢將軍)神射,黃忠(三國大將)“穿楊”,張清(水滸頭領(lǐng))飛石,還有古之善釣者詹何、娟嬛,那技藝堪稱高手中的一流,人人稱頌,個個擘夸,可試問,他們能保持像此迭次無誤,連貫皆中否?
這種直接從水中拽魚入簍條條不落于外的身手,至今仍叫我等所謂“高手”望塵莫及,同時望洋堪羞!當(dāng)今還真沒見到有誰達(dá)到如此境界。
這種釣法,關(guān)鍵是在魚入簍時鉤要在簍沿輕“磕”一下(實際是連魚嘴一起“磕”,以震脫鉤),通過這一“磕”,魚即脫鉤順利落簍,省卻摘鉤之繁,爭取了時間,加快上魚速度,較快增加漁獲。動作如此“高難”,要是方位角度輕重緩急拿捏不準(zhǔn),難免鉤掛簍上或魚落簍外,而且鉤這么小,要準(zhǔn)確無誤磕擊簍沿,不致魚兒外落,做到次次皆“準(zhǔn)”,毫無失手,若未經(jīng)千錘百煉,無數(shù)磨礪練就此過硬身手,簡直是蟾蜍想天鵝,癡心妄想。這絕非那些徒有其表,不練苦功,耍花拳繡腿者能做到的!
那一老一少“吐灘”釣魚的高超技藝,給人印象極深,一舉一動,現(xiàn)在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我在外四十多年,而今始得歸根,歲月悠悠,物換星移,也不知那“吐灘”絕技傳承下來沒有?要是此種不尋常的釣技失傳,那真是釣界的一大損失。那老者還健在否?少者(眼下該是“老者”了)在何方?倘若能將此絕技向廣大釣魚愛好者展示展示,傳于后人,也是對釣界的一種貢獻(xiàn)!
——選自《梅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