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教學理論認為,任何學段和任何學科的課堂教學都必不可少三個環(huán)節(jié):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而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學目標又是重中之重。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仿佛就是一趟精心設計的旅程,這趟旅程的目的地實際上就相當于課堂教學目標。只有明確了目的地,旅程才有了方向,也才有了明確的終點。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還像是一輛火車,而火車頭就相當于課堂教學目標。火車頭引導并驅動著車身不斷前進,是火車的動力之源。而課堂教學目標之于課堂教學實踐也起著同樣的相類似的作用。但就語文課堂教學來說,我們在教學目標的設計與表述問題上,卻存在著很多問題,并且大家往往是習焉不察的。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案例呈現(xiàn)
首先我們來看下面這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學設計中的目標表述。
案例1。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第24課《司馬光》教學目標:1.多種形式朗讀,把課文讀準、讀通,讀出停頓和節(jié)奏,嘗試背誦。2.通過借助注釋、結合插圖等方法理解字詞意思,理解這篇文言文的內容,感悟司馬光的機智勇敢,沉著冷靜。3.通過觀看微課,反復朗讀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有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案例2。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下冊第11課《趙州橋》教學目標:1.認識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設計、參加、遺產(chǎn)”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喜歡的部分。3.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強民族自豪感。4.在積累語言的同時,學習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
案例3。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第12課《盤古開天地》教學目標:1.認識“劈、濁、丈”等7個生字,會寫“翻、劈、緩”等13個生字,會寫“黑乎乎、翻身”等12個詞語,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2.能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借助關鍵詞句復述盤古開天地的整個過程。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盤古的獻身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案例4。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下冊第3課《天窗》教學目標:1.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累自己喜歡的語句或段落,能夠理解課文大意。2.通過品讀和揣摩,讓學生體會作者對天窗的獨特情感。3.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激發(fā)學生去看窗外的世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喚醒學生內心世界的童真童趣。
案例5。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第12課《古詩三首》中的《己亥雜詩》教學目標:1.會讀和會寫“恃、喑、擻”三個生字。2.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上下文,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人情感。3.初步感受本詩的寫作結構和表達特色。4.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
案例6。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下冊第22課《手指》教學目標:1.了解五指的作用及不同特點。2.能由作者筆下的五根手指聯(lián)想到生活中的人,領悟課文蘊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3.仿照課文的表達特點,選擇一種五官,寫一寫。
案例7。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上冊第21課《文言文二則》中的《伯牙鼓琴》教學目標:1.認識“哉,巍”等7個字。2.能讀準字音,通過比較、聯(lián)想和體悟等方法讀出文言文的韻味,能熟讀并背誦課文。3.能通過注釋、查閱資料、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用自己的話轉述故事。4.能抓住關鍵詞句展開想象,說出樂曲的美妙之處,感受藝術的偉大魅力。5.通過課文的學習感受朋友間的真摯美好的友誼。
案例8。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下冊第8課《匆匆》教學目標:1.學習并積累文中的重點新詞,做到正確、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品析文章語言的優(yōu)美,感受作者獨特的表達方式。3.抓住文中的關鍵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時間寶貴的意識和養(yǎng)成珍惜時間的習慣。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以上這些課文都是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經(jīng)典課文,大家對它的熟悉程度都很高,并且這些教學目標都是來自一線教案或教學設計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夠較真實地反映當前課堂教學目標的表述現(xiàn)狀。而對這些目標進行審視、反思和糾偏,有助于促進課堂教學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表述困境
通過對上述案例的分析,我們認為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在表述方面存在以下幾種問題。
(一)表述立場是“教師”而非“學生”
我們要知道,教學目標的表述主體是學生而非教師,教學目標的服務對象也是學生而非教師。雖然第八次新課改以來,學生主體地位和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已經(jīng)普遍得到了大家的共識,然而在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表述方面卻沒有得到很好地體現(xiàn)。
例2中的“增強民族自豪感”、例3中的“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例4中的“讓學生積累……讓學生體會……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培養(yǎng)學生……喚醒……”、例6中的“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等,這些表述中的關鍵動詞“增強、培養(yǎng)、讓、引導、激發(fā)、喚醒”等,其動作主體都是教師,不是學生。如果教師在目標表述方面都做不到以學生為主體,那么何以保證基于目標的課堂教學落實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呢?學生主體、學習中心等教育教學理念不是空洞的、虛無縹緲的存在,它們直接體現(xiàn)于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之中。只有理念上先認識,才能在實踐中貫徹。
(二)目標表述缺乏針對性,不具體
課堂教學目標的關鍵詞之一是“課堂”二字,即此目標是課時目標而非單元目標。而課時目標主要指向“這”一堂課,因此它必須是具體的和清晰的,決不能過于寬泛。然后上述案例中就存在諸多表述過于寬泛的問題。
例1中的目標1“多種形式朗讀,把課文讀準、讀通,讀出停頓和節(jié)奏,嘗試背誦”,這樣的表述,完全體現(xiàn)不出對針對《司馬光》這篇課文而設計的。尤其是將此條目標作為《己亥雜詩》或《伯牙鼓琴》的教學目標,似乎也可以說得通。換言之,這樣的目標表述沒有針對性,作為目標的表述,其意義也就不大了。這種問題同時還存在于例2的目標2、例4的目標1、例5的目標2和3、例7的目標2和3、例8的目標1和2。可見,這種問題較為突出和常見。
(三)教學目標用詞模糊,無法準確把握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實踐的終點站,是學生課堂學習結束時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和素養(yǎng)等。從這個意義上說,目標表述必須能夠被貫徹和評價。然后目前很多目標表述都存在用詞模糊的問題,比如例1中的“感受文言文的特點”、例2中的“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例3中的“體會盤古的獻身精神”等、例5中的“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人情感”、例6中的“領悟課文蘊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例7中的“感受藝術的偉大魅力”、例8中的“感受作者獨特的表達方式”等,其中的“感受、了解、體會、理解、領悟、感悟”等用詞,都存在模棱兩可的問題。
究竟學生具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才能算作“了解”或“理解”?究竟需要達到什么程度才能算作“感受”或“體會”或“領悟”到了?這些動詞顯然不易觀察和測評。換言之,這樣的表述很可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教師本人可能都不知道這些動詞表述背后的標準指向,而學生讀起來就更難以準確把握它的標準程度了。
(四)目標表述存在“非語文”的傾向
所謂“非語文”就是指教學目標不是語文學科的目標,或者說它的語文味道或語文屬性不明顯和不強烈。比如例2中的“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強民族自豪感”、例3中的“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例4中的“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喚醒學生內心世界的童真童趣”、例5中的“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例8中的“增強時間寶貴的意識和養(yǎng)成珍惜時間的習慣”等。這些表述一定程度上都脫離了語文學科的正常軌道。比如“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樣的目標表述,如果不考慮具體的語境,人們看到它的第一反應可能會認為它是科學課的教學目標。再比如“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同樣情況下,這樣的目標表述很可能是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
以上這些目標體現(xiàn)不出語文學科的專有特點,尤其是“語言文字及其運用”的學科特點。一切的情感、思想、價值、文化等素養(yǎng)的獲得都要蘊含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過程之中,不能單獨地去學習前面這些內容,否則就消解了語文學科存在的合理性和特殊性。要言之,語文課堂教學目標除了要關注“課堂”二字,還要關注“語文”二字。
綜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表述主要存在表述主體錯位、表述沒有針對性、表述用詞過于籠統(tǒng)、表述缺乏學科特點等問題。
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改進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認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在具體表述方面,需要明確五大要點。
(一)目標設計的具體依據(jù)要明確
只有明確知道目標設計依據(jù),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目標表述。就目前界內公認的依據(jù)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語文課程標準。也就是說,這篇課文是什么文體,對這類文體,課程標準中有哪些具體要求,對這些要求需要認真審讀和轉化。例6中的目標3“仿照課文的表達特點,選擇一種五官,寫一寫”,這種“仿寫”要求在課程標準中是否有明確的依據(jù)呢?實際上,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要求的寫作形式有“縮寫、擴寫、改寫”等,并無仿寫一說。所以,可以將之換為“改寫”的表述更合理。
二、語文教材和學生學情。也就是說,針對這篇課文或針對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一方面要基于教材要求來設計和表述,另一方面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具體學情。例5中的目標4“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這樣的目標設計符合學生的學情嗎?或者說,一首古詩的學習能夠培養(yǎng)出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嗎?顯然,這種情感類目標是需要廣泛地、持久地語文學習才能逐漸浸染和培育的,一堂課或者說一篇文章,是絕對無法實現(xiàn)這種目標要求的。換言之,這樣的目標在表述時候,根本就沒有充分地考慮學生的具體學情。顯然,上述案例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值得人們反思和警醒。
(二)目標表述要兼顧不同類型的目標
從上述案例可以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類目標,一類是顯在的,如會認識生字或會寫生字,這些目標是可以通過外顯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也就變得很容易觀察和評價。還有一類是隱性的,如體會精神、領悟道理、感受魅力等,這些目標是無法直接通過外顯行為表現(xiàn)的,而是內隱在學習者心理的變化和要求。對此,我們建議采用“隱性目標顯在化”的方法,將一些不易觀察和測評的目標,用外顯行為表現(xiàn)出來。
例6中的目標2“領悟課文蘊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其中的“領悟”和“感悟”就存在模糊不清、籠統(tǒng)寬泛、無法觀察等問題,對此可以將其轉化:用自己的話準確清晰地至少說出兩條有關此文所蘊含的道理或哲理。不難看出,這樣的轉化,一方面可以將學生內在心理變化外顯出來,另一方面也可以更精準地去研判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和學習成效。
(三)目標表述時,要完整地有結構地進行表述
根據(jù)目前公認的目標表述成分,可以從“主體+動詞+條件+表現(xiàn)程度”的格式來表述目標,當然在具體表述時,無需按照這個順序來表達,可以自由組合。
例7中的目標3“用自己的話轉述故事”,顯得十分簡潔,容易造成理解歧義,可以按照上述格式將之完善為“學生(主體)能夠通過注釋、查閱資料、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條件),快速、簡潔地(表現(xiàn)程度)用自己的話概括并轉述(動詞)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與原先的表述相比,這樣的表述顯得更清晰和具體,學生讀起來也容易理解和把握。此外要指出的是,并非表述時必須要全面涉及這四要素,有時候會隱含,但不能影響其完整性。比如修改后的目標表述,其中的主體“學生”完全可以不顯示的。
(四)目標表述時,行為主體一定要是學生
這個意思就是將原先的基于教師立場的表達轉換為學生的表達。比如例4目標1“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累自己喜歡的語句或段落,能夠理解課文大意”,要刪去其中的“讓”字,變成學生立場的表達。具體可以轉換成如下的表述: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累自己喜歡的語句或段落,并且能夠用言簡意賅的語言準確說出課文大意。
(五)目標表述時,要明確行為條件與表現(xiàn)程度
在行為條件方面,比如例2中的目標1“認識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可以進一步完善為“學生可以通過查閱字典的方法來認識這10個生字,可以通過教師指導的方法來實現(xiàn)會寫這14個生字”。在具體的表現(xiàn)程度方面,比如例5中的目標1“會寫‘恃、喑、擻三個生字”,可以完善為“學生在一分鐘之內可以準確地讀出并規(guī)范地寫出‘恃、喑、擻三個生字”。其中的“一分鐘之內”就是一種表現(xiàn)程度。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是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重點,是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的指南,對語文課堂教學目標進行審視和反思,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專業(yè)性,進而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顏翠玲,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古城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