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建
作為學前教研員,我一直希望探索一條教師一旦踏入就能持續(xù)主動成長的專業(yè)發(fā)展之路。希望在這條道路上,教師基于內(nèi)在動力,主動探索,享受成長的快樂。
一、發(fā)起讀寫成長小組
(一)成長小組的緣起
今年4月份,疫情來襲,老師停課在家一個多月,不少老師跟我說“張老師,給我們組織線上培訓吧!利用這段時間提高一下專業(yè)水平?!币咔橐詠砭€上平臺的教師培訓活動已經(jīng)很豐富了,我也經(jīng)常把一些優(yōu)質學習資源轉發(fā)給老師們,重復組織此類活動意義不大。
基于這一情況,結合近年來關于閱讀和寫作促進教師成長的思考,我決定發(fā)起一個讀寫成長小組,把這個小組建成一個自組織的教師專業(yè)成長共同體。我按自己對共同體的期待擬了幾條規(guī)定:1.小組成員每周寫作一篇不少于一千字的文章;2.每月閱讀一本書并撰寫一篇讀書筆記;3.所寫作品都要公開發(fā)布在自己的自媒體賬號上,并分享到微信群;4.成長小組每月組織一次線上或線下交流活動;5.未完成作業(yè)者,自動退出;6.小組成立后,不再接受新成員加入;7.小組成員盡量多元化,不限地域,不限學段。
(二)調研中反饋的問題
正式招募成員之前,我找部分教師做了個調研,大多數(shù)老師能接受這些要求,期待加入小組,同時也反饋了幾個問題。
為什么每周都要寫一千字?教師專業(yè)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續(xù)深入地實踐、反思、閱讀和寫作。追求卓越的教師要習慣于隨時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實踐,梳理自己的教育反思,要有用文字建構自己的教育學的勇氣。寫作可以促進教師對教育問題的認識,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尤其是長篇寫作促進作用更大。這是因為書面表達需要主題明確、邏輯清晰、結構完整,下筆之前作者就要對問題有整體的、全面的、透徹的理解。這正是教師成長所追求的。
一定要公開發(fā)布嗎?有些老師有寫日記的習慣,但沒給別人看過,接受不了公開發(fā)布。公開發(fā)布有什么意義?首先,意識到將要公開發(fā)布,作者對作品的要求就會更高,除了作者的主觀立場外還會帶著讀者立場寫作。這樣的寫作更能促進教師對教育問題的深入思考,也更能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其次,我希望通過寫作,發(fā)出幼教聲音。幼兒園教師埋頭做了很多工作,但說出來的卻很少,寫下來發(fā)出去的更少。為了傳遞更多科學的幼兒教育理念,幼兒園教師應該主動發(fā)聲,讓家長、社會、政府,所有應該傾聽和愿意傾聽學前教育聲音的人,能夠聽到一線教師真誠的聲音。
老師提出的幾點問題恰恰是最能促進教師成長的關鍵之處,也是這個共同體的特點所在,如果去掉了這幾條,就跟其他讀書小組沒什么區(qū)別了。因此,仍舊保留在了正式發(fā)布的招募中。
(三)借助網(wǎng)絡工具,組織報名分組
網(wǎng)絡工具為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組織管理提供了極大便利。我先用問卷星做了個報名表,在公眾號上寫了篇招募帖,轉發(fā)到朋友圈和幾個骨干教師群。兩天后報名截止,共有86人報名,其中臨沂的幼兒園教師占了絕大部分。報名人數(shù)超出了預期,小組成員學段多元化和地域多元化的希望卻沒能實現(xiàn)。
報名完成,如何將這80多人有效組織起來是接下來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團隊人數(shù)太多,成員間的交流就會較少,關系就會冷淡。86人的團隊,要想形成緊密的成員關系,就得分成小組。借鑒寒假里組織線上讀書活動的經(jīng)驗,我按照報名順序隨機把老師們分成了14組,每組6-7人。
二、自主管理成效顯著
(一)減少外部干預,放手自主管理
作為教研員,我組織過很多自上而下安排的專業(yè)共同體,如中心教研組、課題組、專家組等,這些共同體更側重任務、規(guī)則,更看重結果。我希望將成長小組建設成另一種共同體,一種自組織的共同體,更尊重教師的自主性和主動性,鼓勵教師自主管理。
分完組,各組很快建好了小組微信群,我請老師們先在小組群里相互介紹,相互熟悉后每組推薦一名聯(lián)系人,主要負責溝通、協(xié)調、提醒等服務工作。各小組推選出的這些熱心服務別人的老師就組成了一個臨時的“管理委員會”。之后,成長小組遇到需要征求意見或研究討論的情況,大家都習慣到聯(lián)系人群里討論。
聯(lián)系人團隊組建之后我跟大家做了一個說明:1.除了閱讀和寫作任務必須按時完成,不給大家其他約束;2.各小組輪流值日,每組值日一個月,負責本月日常管理;3.值日小組要做的工作包括:每周提醒大家分享文章鏈接,并在周六晚8點統(tǒng)計完“每周一千字”文章提交情況,每月30日晚8點統(tǒng)計完閱讀筆記提交情況;4.每月組織一次交流活動;5.月末,兩組做好交接。做完這個說明后,我就把接力棒交給了1組,到現(xiàn)在4組正在值日,各值日小組對上一組的工作方法有繼承也有創(chuàng)新,每個小組都將各類事務打理得井然有序。
(二)團隊自我管理,制定工作流程
接下來1組的老師們忙碌了起來:制定工作計劃、小組成員分工、提醒大家修改群名、查找尚未入群的老師、制作作業(yè)統(tǒng)計表等等。臨近周六,又開始提醒大家分享文章鏈接、匯總作業(yè)提交情況。經(jīng)過一周的探索,1組的老師們設計出一套高效便捷的工作流程:1.周三就開始提醒大家把本周所寫文章鏈接分享到群里;2.把在線表格發(fā)到群里,提醒老師們在相應的表格里填報本周所寫文章標題;3.在聯(lián)系人群中發(fā)起接龍,統(tǒng)計各小組本周作業(yè)完成情況,與此同時各小組也按照分工提醒統(tǒng)計作業(yè)完成情況;4.統(tǒng)計完成后在群里匯報。臨近月末,負責統(tǒng)計閱讀完成情況的老師用同樣的流程提醒大家提交讀書筆記。這個工作流程和統(tǒng)計工具,為后面各組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一直沿用至今。
(三)專家貼身陪伴,引領寫作成長
成長小組組建一周后,組織建立起來了,管理辦法制定好了,工作流程也基本完善了。是時候邀請指導專家出場了。我并不滿足于每過段時間請專家給我們做一場講座,我希望專家能夠陪在老師們身邊,用一年的時間對這群主動追求成長的老師進行沉浸式的指導,時??匆姟⒘私?、回應老師們,偶爾也能做一次專題指導。邀請之前,我對專家能否接受這樣的要求也沒有把握。
有想法就去試試,萬一成功了呢!當我給王福強、紀現(xiàn)梅、王維審、陳娟、張燕、梅建芬和崔英強這些專家說明我的請求后,他們都爽快地同意了。專家們一入群,就受到熱烈歡迎。專家也積極跟老師們互動起來,群里的活躍氣氛又一次達到高潮。
這些專家有個共同點,都熱愛寫作,也因寫作而成就了專業(yè)?!巴醺姷男≡骸比崭黄瓌?chuàng)文章,出版多部專著;紀現(xiàn)梅老師從在農(nóng)村中學工作時就通過教育寫作與全國的教育專家交流,她和張燕都曾是《新教育·讀寫月報》的核心作者;王維審不但自己堅持教育寫作,還帶動了“敘事者”團隊的幾千名老師;陳娟名師工作室通過寫作成就了大批名師。他們都是我在自主學習的路上認識的,是我的榜樣,引領著我的專業(yè)成長。他們來到群里,不但能直接指導老師們的寫作,也為大家樹立了身邊的榜樣。
(四)組織開班儀式,聆聽專家分享
小組成立過程非常順利,第二周很多老師早早就分享出來自己的第二篇文章了。有老師提出來,我們這么有意義的成長小組不能悄悄地成立,得組織個開班儀式。大家熱情似火,一拍即合,說干就干。本月值日的1組的老師們主動領取了開班儀式的籌備任務,其他人也紛紛出謀劃策,提供支持。
4月29日,五一假期前最后一個工作日的晚上八點,我們相聚在騰訊視頻會議室里舉行了這場疫情期間既有高度又有溫度的“每周一千字,每月一本書成長小組”開班儀式。開班儀式上各位專家輪流給我們鼓勁,梅建芬從自己的寫作經(jīng)驗鼓勵大家勇敢地寫“一定要自信,一定要驕傲,一定要認為自己寫得好!不要一寫就先謙虛?!蓖醺娒銊畲蠹摇安荒苤蛔瞿瑹o聞的老黃牛,還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追求,要做一只帶領著我們周圍的伙伴,一起走向水草豐茂的大草原的領頭羊!”紀現(xiàn)梅從自己豐富的教育教學經(jīng)歷跟老師們分享“做和寫是相互促進的”“做得好才能寫得好”。張燕是江蘇的幼兒園老師,她建議大家“什么事都體驗一下,什么書都讀一讀”“做一個活生生的愛生活、愛小孩、愛教育的人”。崔英強園長詼諧地鼓勵大家用熱戀般的情感去寫作。王維審理性地提醒老師們“盡可能地走向有效的專業(yè)寫作”“選擇適合的表達方式”“明確自己的寫作方向”。計劃一小時的開班儀式,持續(xù)了三小時還沒結束,老師們?nèi)耘f聽得津津有味。開班儀式讓老師們對寫作更有信心了,目標更明確了,路徑更清晰了。開班儀式后,老師們的寫作主題明顯聚焦了,記錄教育實踐的文章明顯多了。
三、問題、反思和計劃
(一)發(fā)現(xiàn)問題,深刻反思
成長小組運行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小組成員間的交流越來越少,群里的信息大部分是提醒和統(tǒng)計作業(yè)的,關于讀書、寫作和教育問題的討論越來越少;小組成員的文章閱讀量較小,大部分文章閱讀量不超過一百,很多文章的閱讀量僅為個位數(shù);三個月來已經(jīng)有11位老師堅持不下來,退出了小組。
分析一下,這三個問題其實是相互關聯(lián)的。當最初的熱情趨于平靜后,當自己認真寫作的成果沒人閱讀時,當群里很長時間沒有發(fā)生過與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寫作相關的討論時,這個團隊對于成員來說就逐漸變得冰冷,失去了吸引力?!渡疃葘W習:批判性思維與自主性探究式學習》說“我們的學校之所以有人輟學,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們在這些龐大的建筑中走來走去,誰也不認識誰。沒有人注意他們在還是不在。你為什么要到一個根本沒有人注意你在不在的地方去呢?”成人和高中生的感受是相似的,高中生會因為沒有人關注,沒有支持而輟學離開學校,成人當然也會因為同樣的原因離開一個比學校更松散的自組織的成長共同體。這本書還說“親密的指導和支持是降低高中退學率的關鍵”。當一些老師離開小組時,做為發(fā)起者的我,除了反思寫作和讀書任務帶來的壓力之外,更應該反思我有沒有給成員足夠的關注和支持。
(二)關注老師,看見支持
李一諾在《力量從哪里來》的演講中說“力量從別人的認可帶來的自信而來”。我從自己的寫公眾號的經(jīng)歷中也充分體驗到了,每當文章閱讀量上升,被轉發(fā)、被點贊,粉絲上漲時,就會感受到自信,心中總是充滿力量?;谧约旱慕?jīng)驗,針對當前的問題,我們做了幾件事。一是推廣老師們的公眾號,我寫了篇文章把十幾個小組聯(lián)系人的公眾號推薦出去,同時每小組也都寫一篇推薦文章,將本小組老師們的公眾號推薦出去;二是建議成長小組的全體成員互加好友,相互關注,增強聯(lián)系;三是建議所有老師相互關注公眾號,要求所有老師的作品都要分享到大群和小組群里,引導大家經(jīng)常閱讀其他老師的文章并積極回應。同時我們也計劃近期再做些調整,以促進老師之間產(chǎn)生更多聯(lián)系,包括每個小組每周推薦至少一篇優(yōu)秀作業(yè)、每周安排一次分享活動、疫情防控允許的時候組織線下活動等。
作為成年人的老師跟兒童一樣,都需要被看見、被回應、被支持。老師們的工作是看見、支持兒童,作為教研員,我的工作是看見、支持老師。下一步我在看見、支持老師的同時,也要努力營造讓老師們互相看見,互相支持的環(huán)境。
(三)初心不改,未來可期
發(fā)起這個成長小組時,我的定位是嘗試建設一個能夠自動運行并持續(xù)支持教師主動成長的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小組成立三個月來,老師們的閱讀和寫作熱情一直高漲。有老師說每次寫完一篇文章分享出去后,就開始想下一篇要寫什么,每周聚焦一個問題,分析透徹一個問題,這十多個星期過得很充實,收獲非常多。有老師說自己從被自己孩子取笑“18個小時也寫不出1000字”到現(xiàn)在揮筆就有千言,有了巨大進步。老師們寫作的內(nèi)容中,教育寫作所占比例也越來越大了。從統(tǒng)計情況看,三個月共寫文章1000多篇,讀書200多本。有些文章還被推薦發(fā)表到省級刊物和微信公眾號平臺上。成長小組成立以來,不斷有老師請求加入,這顯示了成長小組不僅對內(nèi)有促進,對外也有引領。有老師向我反饋,他們借鑒成長小組的運行模式,在自己縣區(qū)和幼兒園里成立了自己的“讀寫成長共同體”。
這三個月的探索是個美好的開始。我希望接下來,繼續(xù)在成長小組里為老師創(chuàng)造安全、自主、富有彈性、鼓勵交流、欣賞創(chuàng)新的成長環(huán)境。希望成長小組能夠持續(xù)激活教師內(nèi)在成長動力,在好奇心的引領下,不斷探索,不斷突破,過一種幸福的教育生活。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