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宜
在白鶴灘水電站特有珍稀植物展示區(qū)里,一株株珙桐葉片青翠,枝條茁壯。
2021年6月,這些珙桐從位于湖北宜昌的三峽集團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下稱植物所)繁育基地出發(fā),“跋涉”一千多公里來到白鶴灘,實現了從實驗室到戶外的回歸。
就在它們“離家”后不久,留在“家”里的部分珙桐悄然開花,雪白碩大的花瓣垂掛枝頭。微風拂過,珙桐葉動花搖,宛若靈動的白鴿在葉片間翩躚飛舞。
“這是人工繁育的珙桐首次在三峽壩區(qū)開花結實?!敝参锼彼L黃桂云不勝欣喜。
在三峽這座巨大的自然物種資源寶庫中,不乏像珙桐一樣的珍稀植物。帶它們回“家”,培育出更多“伙伴”,再放歸野外,是黃桂云及其團隊多年來堅持的事業(yè)。
遷地繁育 守護物種基因庫
“生物多樣性保護從一開始就在三峽工程建設的考量范圍內?!睆氖轮参锉Wo與研究近30年來,黃桂云作為一線工作者,見證了三峽工程開發(fā)與生態(tài)保護的同步開展。她告訴記者,從1992年起,三峽集團的科研人員就開始調查庫區(qū)內珍稀植物的分布情況,對可能受到工程影響的植物展開保護。
據黃桂云介紹,對于一些難以遷移的高大植物,盡可能地采取施工避讓措施,進行就地保護;而受庫區(qū)蓄水、土地塌方等影響的可遷移植物,一般將其遷地保護到植物園區(qū),養(yǎng)護成活,而后通過科研實現批量繁育。
既是珍稀植物,想在廣闊的三峽庫區(qū)覓其蹤影就絕非易事。植物所高級工程師吳錦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些珍稀植物本就屬于極小種群,科研人員需要在大量文獻和當地向導的支持下,劃定可能的分布范圍。而崖柏等珍稀植物常生長在懸崖峭壁上,更是為調查和樣本采集帶來許多難題?!坝袝r在同一片區(qū)域來回搜尋很多次,冒著墜崖墜江的危險,才能發(fā)現目標植物的蹤跡?!眳清\華說。
找到植物還只是第一步,將植物遷移到新的生境更需要耐心。如今在三峽壩頂的專類園中盛開“鴿子花”的珙桐,其母本曾歷時八年才完成引種。“珙桐生長在高海拔地區(qū),怕曬怕熱又喜濕潤,非?!畫少F?!秉S桂云介紹稱,珙桐對環(huán)境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生長速度又非常緩慢,團隊為其設計了海拔降階式的移栽方案。
從海拔1500米的原生地到植物所,珙桐每到一站就要度過兩年的移植適應期,其間還需跟蹤監(jiān)測其生長狀態(tài)。正是在這樣的精心呵護下,這種中國特有、從千萬年前走來的“植物活化石”,才在低海拔地區(qū)煥發(fā)出同樣蓬勃的生命力。
“讓珍稀植物不至于瀕危,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批量繁育?!敝参锼呒壒こ處熐窭恼J為,掌握成熟的植物克隆技術是實現批量繁育的基礎。
邱利文介紹,傳統(tǒng)的苗木繁育只能通過播種、扦插等方式,容易受限于采種困難、種子活力低等因素,不易成活?,F在,利用植物的根莖葉等細胞組織,進行植物克隆,大大提高了珍稀植物的繁育效率。
經過多年努力,植物所成功遷地保護1300余種三峽特有珍稀植物,可能受工程影響的植物全部得到有效保護,無一滅絕;還成功繁育三峽特有珍稀植物21萬余株,有力守護了三峽地區(qū)乃至長江流域的物種基因庫。
生態(tài)修復 用好植物價值
今年3月,在長江宜昌段的江心小島胭脂壩上,3000株人工繁育的疏花水柏枝成功放歸自然。紅色枝條映襯著翠綠細葉,這些新栽植株生機盎然,扎根挺立于沙石之間。
作為三峽庫區(qū)的特有物種,疏花水柏枝在依江而生的漫長歲月里,形成了獨特的生長習性:夏季浸于水中,進入休眠期;冬季水位降低后開始生長。其根系長達3~10米,具有固土護坡、維護江岸的生態(tài)價值。
而在三峽大壩建成后,庫區(qū)水位的周期性漲跌,使陸域和水域的過渡地帶形成了一道高差約30米的消落帶。對消落帶進行植被綠化,對于維護庫區(qū)水陸生態(tài)平衡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什么樣的植物才能適應水位消漲變化的生長環(huán)境?疏花水柏枝這類既能耐水、又能耐旱的植物進入邱利文等人的視野。
“尋找水旱共耐的理想植物,一方面要尋找在消落帶附近生長的野生植物,另一方面要對其進行淹水等脅迫試驗?!鼻窭母嬖V記者,調查并篩選出適于消落帶生長的植物,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開展精心設計的消落帶生態(tài)修復試驗。
于是,邱利文帶領團隊在三峽大壩上方的偏巖子島上開辟了消落帶試驗區(qū),通過設計不同的淹水深度和淹水時間,探究滿足不同植物生存要求的水位區(qū)間。經過多年的調查與試驗,目前已找到涵蓋喬木、灌木、草本等20多種植物。通過抗逆性試驗,疏花水柏枝生長周期與消落帶水位漲落周期相反的難題也被破解。這對于開展喬、灌、草相結合的消落帶植被恢復工作,是積極的信號。
“從近三年的消漲試驗來看,這些植物表現良好,栽種在不同高度的植物成活率較高,能對消落帶起到復綠效果?!鼻窭谋硎?,消落帶植被恢復至今仍是國內外研究的難點,在這一領域開展研究,能夠為長江水利與生態(tài)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此外,植物能夠發(fā)揮生態(tài)作用、助力長江流域生態(tài)保護的地方還有很多。
水生植物是長江的“凈化器”與“美容師”。據了解,植物所增設水生植物試驗區(qū),通過引種保護四季常綠鳶尾等94種水生植物,探索利用植物凈化水質、美化水景的生態(tài)修復新路徑,讓植物充分參與到水生態(tài)保護的過程當中。
陸生植物也“不甘落后”。據吳錦華介紹,植物所下一步將在長江上游的向家壩等水電站建設珍稀植物園,開展工程遺跡修復工作,用更多植物改善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讓綠意在長江兩岸不斷延伸。
在黃桂云看來,三峽庫區(qū)積累的珍稀植物保護成果能為三江源地區(qū)的生態(tài)保護提供經驗?!伴L江兩岸的植物種源可能就在三江源地區(qū),保護好三峽的珍稀植物對于長江源頭植物保護是有幫助的。”黃桂云說。
步履不停 傳遞保護的力量
緊鄰三峽大壩的植物所,如今已建成全國最大的三峽特有珍稀植物種質資源庫和保育基地,成為一座“珍稀植物王國”。人們不僅能在這里看到“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象,還能一睹各類珍稀植物的風姿。
對于植物工作者而言,“植物種類永遠不夠多”,保護工作永遠在路上。多年來,黃桂云等人深入宜昌、重慶、四川、云南等地實地勘察長江流域植物資源,上半年野外調查,下半年培育苗木,已經成為他們的工作常態(tài)。“原來是老專家們領著我干,現在是我?guī)е贻p人干?!秉S桂云覺得,植物保護的熱情與力量正是這樣代代相傳。
近日,重慶五里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唇形科植物新物種,這意味著長江流域還有更多植物奧秘有待探索。吳錦華坦言,野外調查等工作盡管充滿艱辛,但探索新物種的好奇心和發(fā)現瀕危植株的驚喜,能給人帶來巨大的喜悅。
這種由保護植物生發(fā)的喜悅,正在通過科普宣講、親子研學、志愿活動等方式,為更多人所享。在三峽壩區(qū),人們可以登記認領珍稀植物,定期前來澆水養(yǎng)護,與“不會說話的朋友”作伴;在植物研學實驗室,中學生可以親自動手,將荷葉鐵線蕨等三峽特有珍稀植物的葉片制成書簽;從芳香類植物中提取精油制成手工皂等產品,也受到人們歡迎。
把保護植物的意識與行動傳遞給更多人,形成合力,已成為植物保護工作者共同的心聲。黃桂云認為,珍稀植物保護的課堂不應只開設在植物所等研究機構。她建議,讓植物科普類課程走入校園,培養(yǎng)孩子們愛綠護綠的意識。
邱利文認為,保護珍稀植物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它們回歸自然,這不僅需要回歸種植,還要保護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性,從而確?;貧w的植物能夠自然繁衍。“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發(fā)動各方的力量,為珍稀植物打造宜居的環(huán)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