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傳江
關(guān)鍵詞:整本書閱讀 空白 《紅樓夢》 填充方法
任何文學(xué)作品都無法對現(xiàn)實世界做出巨細(xì)無遺的復(fù)制與描摹,哪怕是自然主義一派的小說,故空白的存在是一件無法避免的事情。在節(jié)選文的閱讀與教學(xué)中,空白即便存在,但由于選文之短,空白之少,往往就被學(xué)生和教師給下意識地忽略掉了。而在“龐大”的整本書中,尤其是長篇小說類的整本書中,空白往往以不容忽視的體量橫亙在閱讀的路上。該如何認(rèn)識空白,又該如何填補空白?接下來,本文將圍繞《紅樓夢》中的著名空白“寶玉,寶玉,你好……”展開討論。
一、不寫之寫:作為一種藝術(shù)手法的空白
簡單來說,長篇小說中的空白,就是在敘事中,某一部分,如一句話、一個情節(jié),甚至一個形象等表現(xiàn)為空無。
空白作為一個美學(xué)概念,是接受美學(xué)的理論家伊瑟爾提出來的。在《文本的召喚結(jié)構(gòu)》中,伊瑟爾沿著英伽登的現(xiàn)象學(xué)理論“接著說”,提出了著名的空白理論,“任何文學(xué)本文都有不確定性,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召喚結(jié)構(gòu),具有很多‘空白,只有當(dāng)讀者把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想象注入本文,將作品中的這些‘空白填充進(jìn)來,本文才真正成了讀者的作品”a。
也就是說,空白不是一種缺陷,而是作者故意使用的一種藝術(shù)手段,目的是為了召喚讀者參與,“它不是絕對的虛空,只是不在場而已”b。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學(xué)理論中,也有一個概念與此遙相呼應(yīng),即“不寫之寫”。
“不寫之寫”,是脂硯齋在點評《紅樓夢》時所提出來的一個批評術(shù)語,這是脂硯齋對《紅樓夢》中客觀而又廣泛存在的藝術(shù)手法的一種高度概括。它的首次提出,是在《紅樓夢》的第三回,賈雨村聽了冷子興的計策,央煩林如海轉(zhuǎn)托賈政“周全協(xié)佐”,林如海于是寫下一封薦書,并對賈雨村說道“否則,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為矣”。脂硯齋對此批道:“寫如海,實寫政老,所謂此書有‘不寫之寫是也。”c“不寫之寫”,也就是“寫作中作者故意留下某些空白,雖然不寫,但其內(nèi)容可以通過讀者的想象加以彌補,‘不寫中蘊含著‘寫,‘寫又以‘不寫體現(xiàn)。因此,‘不寫之寫是‘寫與‘不寫的辯證藝術(shù)”d。
本文認(rèn)為,所有的不寫之寫,所有的空白,其實都屬于語言的空白,而語言的空白,則分為兩種:人物語言空白和敘述語言空白。
(一)《紅樓夢》中的人物語言空白
第三十回寶黛角口之后,寶玉來瀟湘館賠不是,說道:“你死了,我做和尚!”挨過黛玉一頓譏刺之后,寶玉自知造次,臉上紅脹起來。林黛玉見狀,“咬著牙用手指頭狠命的在他額顱上戳了一下,哼了一聲,咬牙說道:‘你這——剛說了兩個字,便又嘆了一口氣,扔拿起手帕子來擦眼淚”e?!澳氵@”什么?林黛玉本可說完,但她話到唇邊,終于咽了下去。這是一種利用語法成分的缺失形成的人物語言空白。這樣的空白,“往往可以起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作用”f。
還有一種人物語言的空白,并未省略任何語法成分,卻也讓人回味無窮。第三十四回,寶玉挨了父親的一頓笞撻之后,黛玉前來探望,寶玉睡夢中驚醒,見是黛玉,忍不住心疼她走兩趟受了暑,說自己無礙,不過是裝出來的。黛玉聽了這番話,“心中雖然有萬句言詞,只是不能說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說道:‘你從此可都改了罷!”黛玉心中怕是有千言萬語,可是這萬語千言,說出來只剩下了八個字:“你從此可都改了罷!”黛玉希望寶玉改嗎?未必。改了之后的寶玉將不再是寶玉,然而黛玉為什么還要讓他改呢?心疼,切切實實入心入肺的心疼。所以黛玉那沒有說出口的萬語千言是什么?可能是糾結(jié)與體貼,可能是柔情與心疼。所以蒙側(cè)批道:“心血淋漓,釀成此數(shù)字。”
(二)《紅樓夢》中的敘述語言空白
敘述語言空白,指的是敘述者在敘述的過程中,有些敘述語言出于某種需要故意略去了,由此,某一條情節(jié)鏈就會從中斷開,從而出現(xiàn)某個行動序列的缺如?!都t樓夢》中有一個頗為著名的敘述語言空白,即秦可卿之死。
秦可卿在《紅樓夢》中的首次亮相,是在第五回。寧府賞梅,賈珍之妻尤氏治酒,和秦可卿一起來面請賈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賞花。敘述人借助賈母來介紹秦可卿:“賈母素知秦氏是個極妥當(dāng)?shù)娜?,生的裊娜纖巧,行事又溫柔和平,乃重孫媳中第一個得意之人。”可惜的是,這樣一個重孫媳婦中第一個得意之人,卻在第七回引出弟弟秦鐘的出場之后,再無太多筆墨提及,直接在第十回就莫名染上了病,第十三回就病逝了。
關(guān)于秦可卿的死,最直接的敘述,便是王熙鳳正在夢中與秦可卿話別之時,傳事云板將正面對離別的鳳姐驚醒,有人向她報告“東府蓉大奶奶沒了”,接下來,敘述人以看似輕淡卻蘊含了無數(shù)意味的口吻寫道:“彼時合家皆知,無不納罕,都有些疑心?!比欢?,因何納罕,為甚疑心?敘述人卻沒有解開這個疑團,就此掩下,再不提及。
秦可卿之死的敘述語言空白,讓秦可卿的死因以及死期,成為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以至于這一空白“在整部《紅樓夢》中有著不同尋常的結(jié)構(gòu)意義”h。這個空白的存在,可能是敘述者在“創(chuàng)造和維護貫穿于有關(guān)大觀園章節(jié)中的更理想化更純潔的情的美景”i。
二、不讀之讀:填補空白的三種方法的應(yīng)用
所謂不讀之讀,是參照不寫之寫而言的。不讀,是指在閱讀過程中沒有發(fā)生的閱讀行為,也就是說,“不寫”之處并沒有以文字或其他的存在形式進(jìn)入閱讀視野,但是閱讀者卻以某種方式完成了對“不寫”之處的填補。如何填補呢?
涂年根博士在其論文《論文本中空白的填充》中,提出了三種填充方法,即情節(jié)補充法、人物形象建構(gòu)法、人物愿望滿足法。我們嘗試運用他的方法,對著名的人物語言空白“寶玉,寶玉,你好……”加以分析。
“寶玉,寶玉,你好……”出現(xiàn)在《紅樓夢》的第九十八回,林黛玉臨終之際。彼時黛玉氣息奄奄,魂魄悠悠,探春、紫鵑見況不妙,忙叫人來給黛玉擦洗,“剛擦著,猛聽黛玉直聲叫道:‘寶玉,寶玉,你好……說到‘好字,便渾身冷汗,不作聲了。紫鵑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漸漸的冷了。探春、李紈叫人亂著攏頭穿衣,只見黛玉兩眼一翻,嗚呼,香魂一縷隨風(fēng)散,愁緒三更入夢遙”。 這一句未說完的話,自《紅樓夢》問世以來,調(diào)動了不知多少人的想象,引起了不知多少人的興趣,生成了不知多少種補白。正如候井天所說,“寶玉,寶玉,你好……”一句,是“《紅樓夢》留下的千古之謎。內(nèi)里包含什么內(nèi)容,惹得后人各說紛紛。有的填充成‘你好自為之,有的說道是‘你好狠心,有的理解為‘你好好保重,更有人說不用猜了,這是‘收煞甄士隱之《好了歌》
那么,填充種類這么多,他們都是運用的什么方法呢?
(一)情節(jié)補充法的應(yīng)用
所謂情節(jié)補充法,是指“讀者在故事情節(jié)的斷裂和缺失之處加以推理和想象,生發(fā)出更為完善和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完成對空白的填充”k。學(xué)生在閱讀《紅樓夢》時,可以根據(jù)前后情節(jié)鏈條,對缺失的環(huán)節(jié)進(jìn)行合理地推理,從而進(jìn)行補白。
宋浩慶在談到“寶玉,寶玉,你好……”時,認(rèn)為應(yīng)補上“狠心”二字。他說:“多少年來,相互信賴……忠貞不渝,突然來臨的消息讓她無法理解,也無法接受。她恨,她含恨而死。而這樣地死,至死不明不白,又是多么可悲。”
這種觀點代表了相當(dāng)一部分讀者的心聲,他們純粹因為情感上的難以接受,來不及進(jìn)行理性的分析。我們嘗試運用情節(jié)補充法,去尋找支持這種說法的一些證據(jù)。
在小說的第九十九回,黛玉去世之后,賈母和薛姨媽正自傷心,鳳姐前來安慰,說起寶玉和寶釵的玩笑話。賈母提醒她黛玉才剛剛沒了,小心“林妹妹恨你”,這時鳳姐說道:“他倒不怨我。他臨死咬牙切齒,倒恨著寶玉呢?!摈煊裣阆駳屩畷r,雪雁被安排去了寶釵的身邊,黛玉的身邊只有紫鵑、探春和李紈,鳳姐并不在瀟湘館。那么,她是如何得知林黛玉“臨死咬牙切齒,倒恨著寶玉”的呢?這中間必是省略了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有人將黛玉臨死的情狀告訴了鳳姐。在紫鵑、探春、李紈之中,可能是誰呢?
筆者推測,應(yīng)是紫鵑。紫鵑為什么告訴鳳姐?因為紫鵑恨寶玉。這從她后來的反常行為可以看得出來。黛玉離世后,紫鵑被派到寶玉、寶釵房中。但從來不是鐵石心腸的紫鵑,卻不再和寶玉好好說一句話了。第一一三回,當(dāng)寶玉找她傾訴衷腸的時候,紫鵑還對寶玉好一頓冷嘲熱諷。這能夠表現(xiàn)出紫鵑對寶玉的恨,而紫鵑恨寶玉,是因為紫鵑認(rèn)為黛玉恨寶玉。
紫鵑是黛玉的貼身又貼心的丫鬟,她知曉黛玉的心思,當(dāng)她認(rèn)為黛玉恨寶玉時,估計就離黛玉真正的想法不遠(yuǎn)了。
(二)人物形象建構(gòu)法的應(yīng)用
所謂人物形象建構(gòu)法,“指的是當(dāng)敘述者對人物采用空白的方式予以敘述時,讀者通過推理和想象,構(gòu)建和拓展人物的形象”m。這一方法的運用,應(yīng)著重于人物形象的完整性,所要填充的地方,不應(yīng)與人物的整體樣貌割裂、背離。
對于“寶玉,寶玉,你好……”,何平的填補是“寶玉,寶玉,你好無奈!”她說:“以黛玉對寶玉的了解,知道寶玉不可能做出這種違背心愿的事情……她也知道,此時的寶玉也如她一般,病體纏身,所有的一切,既非他的本意,又不是他的能力所能改變?!眓何平運用的正是人物形象建構(gòu)法。《紅樓夢》正是通過這最后一喊,完成了對林黛玉形象建構(gòu)的最后一筆。黛玉是大觀園里最懂賈寶玉的一個女子。她曾經(jīng)與賈寶玉同行同住,同止同息。她仿佛就是賈寶玉的另一個自己。她懂得賈寶玉所有的繁華與寂寥,所有的溫柔與無奈。她與賈寶玉在精神上一路同行。
他們相托相付,相知相屬。她在彌留之際,所表達(dá)的也只能是對這個精神盟友最后的理解與體貼:你以后要日日面對仕途經(jīng)濟的混賬話了,你好無奈。可是我要走了。
(三)人物愿望滿足法的應(yīng)用
而人物愿望的滿足法,“指的是讀者在填充空白時,對于文本中人物沒有完成的愿望予以滿足”o。這一方法側(cè)重于相關(guān)人物愿望的實現(xiàn)。
彭鑫鑒在《夢解紅樓》中,就采取人物愿望滿足法,以夢境的方式,補白了黛玉那句未完成的話:“幽幽之中黛玉看見了寶玉,對寶玉說:‘寶玉,寶玉,你好……我要回南方老家去了?!眕對于林黛玉來說,回姑蘇老家,一直是她的愿望。
她在絕命之前,說的倒數(shù)第二句話恰恰是和回家有關(guān)。她用盡力氣,攥著紫鵑的手好半天,她說她在這里并沒有親人,她說她的身子是干凈的,她請紫鵑好歹叫他們送她回去。
這是黛玉在塵世之中最后的一個請求。她為什么要回家?
豪華而又污濁的寧榮府,慈祥而又冰冷的外祖母,咫尺而又天涯的賈寶玉,都在迫使她回家。
回家是她的愿望??v然孤館春寒,縱然死生契闊。
早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鵑情辭試忙玉”里,紫鵑就提起過黛玉要回老家的事,當(dāng)時賈母每日派人給黛玉送一兩燕窩,紫鵑得知是寶玉在賈母面前漏了個風(fēng)聲,于是拿言語試寶玉的心思,便說“在這里吃慣了,明年家去,那里有閑錢吃這個”“你妹妹回蘇州家去”。雖然后來寶玉發(fā)病,紫鵑說那是“頑話”,但作為黛玉最貼心的丫頭,紫鵑說的怕也是黛玉的心思,且又是黛玉藏得最深的心思。
即便是站在絳珠還淚的神話角度,絳珠仙子眼淚還完,報恩已畢,也是要魂歸離恨天了。
不管是林黛玉,還是絳珠仙子,回老家,都是她向賈寶玉的最后告別。
三、結(jié)語
在伊瑟爾的理論中,空白召喚讀者閱讀,填充,參與交流。那么,在閱讀整本書時,與空白相遇的學(xué)生,如果能在教師的引導(dǎo)下,掌握空白填充的方法,積極地調(diào)動閱讀經(jīng)驗與生活經(jīng)驗,連接未定點,填補空缺,那么,就會更好地參與到作品的意義生成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