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縣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境內(nèi)多山地丘陵,近革命圣地井岡山。為了讓兒子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洗禮,我和妻子帶著他前往譽滿中華的“將軍縣”——興國縣,進行了一場紅色旅游。
興國縣很美,川流不息的贛江從縣城邊上流過,不知疲倦地哺育著這片土地上的生靈,滋潤著這片紅色的土地。在興國縣城,我們一家三口參觀了興國烈士陵園、將軍園、文昌宮、瀲江書院和紅軍橋。
興國烈士陵園中的紀念館由上將陳奇涵親筆題名,在紀念館右邊,長長的大理石烈士碑廊矗立于蒼松翠柏之間,上面一共有23179個名字。23179個名字,23179名興國兒女,為了驅(qū)散黑暗的陰霾,他們毅然成為光明的使者,用生命作為火把,照亮中國革命前進的道路。默念著這些陌生的名字,我卻覺得那么熟悉,因為他們的熱血,已經(jīng)融入我站立的這片土地,我仿佛感受到了他們熾熱的溫度。
兒子指著烈士碑廊問我:“什么樣的人叫烈士?”
我說:“烈士是指為正義、人民、國家而死難的人。這上面刻有名字的人,都是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兒子聽了我的回答,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他念著碑上的名字,擲地有聲。
2003年建成的將軍園主要由將軍館、將軍廣場以及紅旗雕塑等組成。將軍館內(nèi)展廳墻壁上高掛著56位興國籍將軍的巨幅照片,并附有生平簡介。我們佇立在這些為新中國立下不朽戰(zhàn)功的將軍們的肖像前,崇敬之感油然而生。我仿佛看到英勇的將軍們從歷史的硝煙中走來,從敵人的槍口和炮火中走來,撥開黑壓壓的烏云,讓新中國的曙光灑滿大地。一個山區(qū)縣,56位開國將軍,這是何等的榮光!除了他們,還有多少興國兒女遠離故土,浴血疆場,前赴后繼,埋骨他鄉(xiāng)?盡管他們不為后人所記得,但他們的名字早已鑲嵌于歷史的星空,他們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英雄!
1929年4月至1933年11月,毛澤東同志曾七次到過興國,親自參與制定了《興國土地法》和《興國縣革命委員會政綱》,組織了蕭華、陳奇涵等48名同志參加土地革命干部培訓(xùn)班,位于興國縣老城區(qū)的文昌宮就是當年訓(xùn)練班的舊址。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里,毛澤東同志本著實事求是和嚴謹務(wù)實的精神,寫有著名的《興國調(diào)查》和《長岡鄉(xiāng)調(diào)查》,并于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蘇大會上稱贊興國的同志“創(chuàng)造了第一等的工作”,號召全國人民向興國人民學(xué)習(xí)——造就“幾十個興國縣”“幾千個長岡鄉(xiāng)”,并親筆題寫了“模范興國”的匾牌。
位于縣城中心的瀲江書院,也是毛澤東同志當年組織革命活動的舊址。我們在這里看見了毛澤東同志曾經(jīng)用過的飯桌,擺放在書院大廳的正中央。桌子是圓形的,周邊圍著一圈長凳,這是當?shù)禺敃r再普通不過的陳設(shè)。毛澤東同志當年就是在這張桌子上吃著興國的地方菜——粉籠床(這是用米粉和著紅薯、芋頭、南瓜、青菜等物放在小圓蒸籠里烹制的一道菜)。據(jù)說有一次興國的同志為了“改善”領(lǐng)導(dǎo)的伙食,在蒸籠周圍又擺上了四盤菜,毛澤東同志幽默地稱這是“四星望月”呢!偉大的領(lǐng)袖,就這樣在興國留下了艱苦樸素、樂觀風(fēng)雅的生活印記。
紅軍橋位于興國縣城東門,巍然屹立于贛江之上。我立于橋頭,任思緒飛揚,八十多年前這里母送子、妻送夫的場景,似乎歷歷在目。二萬五千里漫漫長征路上,12038名興國籍將士為國捐軀,長眠他鄉(xiāng)。我能想象得到,在告別這個世界的瞬間,當年紅軍橋頭親人們依依惜別的目光,定然定格于他們的腦海,成為他們生命中最后的記憶和最真的牽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站在興國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翹望著井岡山的方向,我不禁在想:興國這片紅土地的色澤,與井岡山漫山遍野的紅杜鵑一樣紅艷,一樣耀眼,一樣令人肅然起敬,一樣令人無限神往。
興國縣現(xiàn)在已有人口86萬,縱貫?zāi)媳钡木┚盆F路就經(jīng)過這里,興國精神文明建設(shè)和物質(zhì)文明建設(shè)正邁著穩(wěn)健的步伐闊步前進,以告慰革命先烈們的在天之靈。底蘊深厚的興國紅色文化,獨具特色的紅色旅游,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兒,感受昔日革命熱土的溫度……
登上離開興國的列車,我和妻子、兒子都依依不舍地看著窗外,凝望著興國的山山水水。我在心中默默祝福,祝福興國這塊哺育了無數(shù)革命先烈、孕育了眾多將軍的紅土地,在新時代以更加豪邁的步伐走向興旺繁榮,祝福所有的中華兒女都能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陳修平: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多家報刊。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