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編輯部
學科評估
◆什么是學科評估?
學科評估是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對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進行整體水平的評估。
實際上,學科評估主要評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水平,但是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高低需要看教師水平、院??蒲心芰σ约皩W科建設情況,因此一所院校學科評估的結果也能直接反映其整體實力。學科評估能為參評單位了解自身學科的優(yōu)勢與不足,為學生選報專業(yè)提供參考,同時也便于社會各界了解院校和科研單位學科內(nèi)涵建設的狀況和成效。
學科評估自2002年首次開展,平均四年開展一次,2022年將完成第五輪。學科評估按照“自愿申請、免費參評”原則進行,以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師資隊伍與資源、科學研究水平、社會服務與學科聲譽等為基本評價指標,對參評單位和參評學科進行全面、嚴格、交錯的審核,以確保評估結果真實可靠。
注:第五輪學科評估結果將于2022年下半年公布,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關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官網(wǎng)。
◆第四輪學科評估
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是目前最新的數(shù)據(jù),它于2017年底公布,按照人文社科類、理學、工學、農(nóng)學、醫(y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劃分,共包含96個一級學科(不含軍事學門類等),評估結果按“分檔”方式呈現(xiàn),不涉及具體排名。具體方法是按“學科整體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將前70%的學科分9檔公布:前2%(或前2名)為A+,2%~5%為A(不含2%,下同),5%~10%為A-,10%~20%為B+,20%~30%為B,30%~40%為B-,40%~50%為C+,50%~60%為C,60%~70%為C-。
·小鏈接·
如何利用評估結果選報院校與專業(yè)?
時常會有小伙伴產(chǎn)生這樣的錯覺:這所院校的××學科才被評為C-,那么這個學科(專業(yè))一定很差。其實不是這樣的。第四輪學科評估只公布了前70%的院校,并不是所有的參評院校都能榜上有名。換句話說,只要這所院校的這門學科榜上有名,就說明其已排進同類學科的前70%,因此在填報志愿時還是可以考慮相關專業(yè)的哦。
需要說明的是,參評的學科只是一級學科,考生如果想通過學科評估結果選專業(yè),就需要查找該專業(yè)對應的一級學科。以網(wǎng)絡工程專業(yè)為例,其屬于計算機類專業(yè),只能借助工學門類中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評估名單來選校。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被評為A+的院校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被評為A的院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等。
ESI全球排名
ESI是基本科學指標數(shù)據(jù)庫(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的簡稱,是由世界著名的學術信息出版機構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目前為美國科睿唯安公司所有)于2001年推出的用以評價高校、學術機構、國家/地區(qū)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評價指標工具。具體來說,ESI通過對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機構的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所收錄的學術期刊文獻庫中的1000萬多條論文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以論文數(shù)、論文被引頻次、論文篇均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等為指標,對國家/地區(qū)科研水平、機構學術聲譽、科學家學術影響力以及期刊學術水平進行全面衡量,分別排出居全球前1%的研究機構、科學家、研究論文,居全球前50%的國家/地區(qū)和居全球前0.1%的熱點論文。所有統(tǒng)計數(shù)字每兩個月更新一次。
ESI全球前1%學科,是指近10年某個機構在某個學科領域發(fā)表的科技論文總的被引次數(shù)排在全球從事該項學科研究機構中前1%。ESI全球前1%學科一般被視為國際高水平學科。ESI全球前1‰(千分之一)是指ESI全球前1%學科的前10%。進入ESI全球前1‰相當艱難,所進入學科一般被認為已經(jīng)達到國際頂尖水平,更不用說進入全球前萬分之一。在國內(nèi)高校中,清華大學的化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是我國擁有全球前萬分之一學科最多的高校。
目前,ESI已成為當今世界范圍內(nèi)普遍用于衡量高校或科研院所機構科研實力的一個指標,國內(nèi)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也越來越重視ESI指標,許多大學排名榜單也將其作為評價大學科研能力和學術聲譽的重要指標。
小鏈接
ESI設置的22個學科為: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經(jīng)濟與商業(yè)、工程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數(shù)學、綜合交叉學科、物理學、社會科學總論、空間科學、農(nóng)業(yè)科學、臨床醫(yī)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神經(jīng)系統(tǒng)學與行為學、免疫學、精神病學與心理學、微生物學、環(huán)境與生態(tài)學、植物與動物科學、藥理學與毒理學。
2021年1月,北京大學空間科學首次進入ESI全球前1%,至此,北京大學成為我國內(nèi)地第一所22個學科全部進入ESI全球前1%的高校。
下表列出了2022年7月中國內(nèi)地高校ESI排名200強名單及其相關信息(節(jié)選)。
“雙一流”建設學科
“雙一流”這個名詞想必大家都很眼熟,“雙一流”建設學科正是“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身份象征”。2022年2月8日,教育部明確提出“逐步淡化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身份色彩”,將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統(tǒng)稱為“雙一流”建設高校。因此,只要這所院校擁有“雙一流”建設學科,那么它就是“雙一流”建設高校。此舉意在鼓勵各高校將重心放在自己的優(yōu)勢學科上,集中精力建立一批世界一流學科。
不過,或許有小伙伴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現(xiàn)象:一些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A+的學科卻不是“雙一流”建設學科,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獲評A+,但卻不是“雙一流”建設學科,學校的“雙一流”建設學科為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那我們在按學科選學校的時候,該以什么為依據(jù)呢?其實,學科評估結果代表如今各高校的真實學科排名,而“雙一流”建設學科的評定則要綜合考慮國家今后大力支持(政策、資金)的方向、院校學科發(fā)展前景等因素。因此,考生應辯證看待,綜合兩者進行考慮,再按個人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
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同時,也公布了《給予公開警示(含撤銷)的首輪建設學科名單(按學校代碼排序)》,因此考生在查詢“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時,可以留意一下這份“警示名單”。關于這兩份名單,考生可以在教育部官網(wǎng)或者其他網(wǎng)站上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