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海明
“方寸攜古今,一幣話千年”,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與使用紙幣的國家。在全國范圍內(nèi)行用紙幣的元代紙幣制度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貨幣制度,直接影響了周邊的許多國家與地區(qū),元代紙幣至今仍有實物留存。明代紙幣大體沿襲了元代紙幣的形制,但名稱以國號為名,稱之“大明通行寶鈔”。在明朝,紙幣是商品流通領(lǐng)域中貨幣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朝政府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為統(tǒng)一銅錢流通制度,于洪武元年(1368年)頒布洪武通寶錢制。除京城寶源局外,各省均設(shè)寶泉局鑄造洪武通寶,分“小平、折二、當三、當五、當十”五等。但由于元朝殘余勢力還未肅清,局勢動蕩,政府財政力量薄弱,軍費開支龐大,銅錢鑄造數(shù)量嚴重不足,供給困難;同時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用錢量大增,銅錢的不便攜帶性成了商業(yè)貿(mào)易中的弊端,已經(jīng)習(xí)慣用紙幣交易的商賈們不愿意大量使用銅錢。鑒于此時形勢,朱元璋決定發(fā)行紙幣,于洪武八年(1375年)正式發(fā)行“大明通行寶鈔”(以下簡稱“寶鈔”)。《明太祖實錄》《大明會典》《明史·食貨志》等都記載了寶鈔發(fā)行的歷史背景。
據(jù)《明史·食貨志》記載:洪武七年(1374年)設(shè)立寶鈔提舉司,次年三月詔中書省發(fā)行“大明通行寶鈔”;面額分壹佰文、貳佰文、叁佰文、肆佰文、伍佰文和壹貫6種面額。洪武十三年(1380年)廢中書省,造鈔改屬戶部,鈔面上的“中書省”改為“戶部”,其他內(nèi)容不變。
大明通行寶鈔貳佰文中書省印制的鈔紙纖維細長,色近天藍。其中,壹佰文至叁佰文小鈔高27厘米,寬16.5厘米。鈔額下面繪制錢串圖,一串是壹佰文。
以上記載說明,中書省僅印制寶鈔5年時間,故傳世極少?,F(xiàn)今可見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中書省貳佰文一張,山西省博物館收藏中書省貳佰文兩張、叁佰文一張,彌足珍貴。戶部印造的寶鈔流通于明洪武至萬歷年間,使用時間較長,故傳世相對較多。戶部印造的寶鈔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在中書省造面值上增加了拾文、貳拾文、叁拾文、肆拾文、伍拾文5種小面額。據(jù)統(tǒng)計,中書省造及戶部造寶鈔共計有11種面額,可劃分為17種版別。
建文四年(1402年),戶部尚書夏原吉奏請更換鈔版,并借改元之機,改“洪武”年號為“永樂”。《明太祖實錄》記載:朱棣認為“板歲久當易則易,不必改洪武為永樂,蓋朕所尊用皆太祖成憲,雖永用洪武可也”。所以最終夏原吉的建議并未獲得同意。
大明通行寶鈔壹貫高33厘米,寬22厘米,均大于A4紙尺寸,是我國歷史上票面尺寸最大的紙幣,同時也是世界紙幣票幅之最。寶鈔正面均有龍紋邊框,邊框上橫題其額曰“大明通行寶鈔”6字;背面上層加蓋篆書“印鈔寶鈔局”朱文印,下層有龍紋邊框,框內(nèi)橫書鈔額與錢串圖。
關(guān)于寶鈔的材質(zhì)及票幅尺寸等特點,據(jù)《明會典》記載:
以桑穰為料,其制方高一尺、廣六寸,質(zhì)青色,外為龍紋花欄;橫趣其額曰“大明通行寶鈔”,其內(nèi)上兩旁復(fù)為篆文八字曰“大明寶鈔,天下通行”;中圖錢貫狀,十串為壹貫,其下云“中書省奏準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二百五十兩,仍給犯人財產(chǎn)”;若伍佰文則畫錢文為五串,余如其制,而遞減之。每鈔壹貫,準錢千文,銀一兩;肆貫準黃金一兩。
由此可知,寶鈔用桑皮纖維做鈔料,刻板墨印。戶部印制的鈔紙纖維粗糙,色近磚藍;中書省印制的鈔紙纖維細長,色近天藍。其中,壹佰文至叁佰文小鈔高27厘米,寬16.5厘米;壹貫高33厘米,寬22厘米,長寬均大于A4紙尺寸,是我國歷史上票面尺寸最大的紙幣,同時也是世界紙幣票幅之最,在中國貨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大明通行寶鈔壹貫局部圖邊框兩側(cè)分別為疊文篆書“大明寶鈔,天下通行”8字;中間橫書鈔額即面額“壹貫”,鈔額下面繪制錢串圖,一串是壹佰文,十串是一貫,一貫即銀一兩,四貫即黃金一兩。
寶鈔正面均有龍紋邊框,邊框上橫題其額曰“大明通行寶鈔”6字;邊框內(nèi)上層兩側(cè)分別為疊文篆書“大明寶鈔,天下通行”8字,中間橫書鈔額即面額,鈔額下面繪制錢串圖,一串是壹佰文,十串是一貫,一貫即銀一兩,四貫即黃金一兩。邊框內(nèi)下層是楷書“中書?。☉舨浚┓顪视≡齑竺鲗氣n,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貳佰伍拾兩,仍給犯人財產(chǎn)。洪武年月日”共7行43字。文字上面蓋有篆書“寶鈔提舉司印”朱文印一方。寶鈔背面上層加蓋篆書“印鈔寶鈔局”朱文印,背面的朱文印無邊框。背面下層有龍紋邊框,框內(nèi)橫書鈔額與錢串圖,與正面上層相同。以上記載詳細說明了寶鈔的材質(zhì)、形制、尺寸、文字、圖案、加印等。
大明通行寶鈔發(fā)行后,為了保證能夠暢通使用,政府嚴令民間不得以金銀交易,但是準許銅錢與寶鈔兼行流通,并規(guī)定“佰文以下止用錢”,即七成用鈔,三成用錢。但由于沒有鈔本(準備金),加之發(fā)行方式用于兌換民眾手中的金銀與財政支出,發(fā)行數(shù)量不受限制,沒有合理的回收機制,寶鈔信用動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前后,紙幣開始貶值,特別是南方的兩浙、江西、福建一帶,民間重錢輕鈔。據(jù)《文獻通考》記載:到洪武十九年(1386年),鈔一貫已貶值到只準錢貳佰文,到永樂五年(1407年),鈔一貫只準錢十二文。而到了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鈔一貫只值一文錢。所以到了弘治、正德年間,寶鈔除了壹貫以外,其他已經(jīng)不復(fù)流行,紙幣流通名存實亡。從洪武八年(1375年)至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大明通行寶鈔壹貫行用明朝240余年,歷經(jīng)13位皇帝,票面始終使用洪武年號,成為我國古代形制最為規(guī)范、統(tǒng)一程度最高的紙幣。
自明中葉以后,寶鈔就已經(jīng)退出商品流通領(lǐng)域。但明末天啟、崇禎年間,都有人主張恢復(fù)行鈔。崇禎帝于是設(shè)立內(nèi)寶鈔局印造寶鈔,但行鈔計劃最終因傳言李自成將攻城,無人肯用白銀進行兌換而以失敗告終。
大明通行寶鈔發(fā)行距今已647年,是明朝推行紙幣制度的實物載體,是封建專制制度在貨幣上的體現(xiàn)。它充分見證了明朝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也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賤金屬銅向貴金屬白銀轉(zhuǎn)化的過渡性產(chǎn)物。它的告終加速了白銀的貨幣化進程。自此白銀作為主幣真正登上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