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看美食綜藝,有一個節(jié)目是我反復看的,它就是《美女廚房》。
16年前,這個由香港有線電視臺(TVB)推出的節(jié)目,邀請的嘉賓“廚藝頻頻翻車”,反倒獲得男女老少的好感。至今,它在豆瓣還享有8.9的高分,足見和我一樣念舊的觀眾有很多。
節(jié)目拍女明星做飯,楊穎、薛凱琪、楊千嬅、袁詠儀都來“展現(xiàn)”過廚藝。但是TVB請明星,不是要拍她們美美的樣子,而是要她們放下“美女”包袱。如今依舊活躍在內(nèi)地綜藝上的薛凱琪,當年就因為上了這個節(jié)目,拿下“地獄廚神”的昵稱。
讓薛凱琪當時一舉成名的,是一只劇組準備的鴨子。薛凱琪不會切工,妄想用廚刀捅鴨皮,惹得觀眾評委苦笑;眼見時間流逝,她又用蠻力以不熟練的刀法,把好好一只整鴨變成了一堆爛布般的碎食材;腌制階段,她倒了整整一大碗醬油在鴨子身上,聽到主持人喊“太咸了”,又追加了一大勺白糖……透過屏幕,不用吃,就知道味道一定很“黑暗”。
不過和很多動輒用餐廳美食、私家廚師作品當作自己作品拍照做宣傳的女藝人相比,薛凱琪顯得真誠多了。而且和她精致的外表比起來,這“拙”的一面,反而更加讓觀眾喜歡。
楊穎在內(nèi)娛走紅之前,也上過這個節(jié)目。她做的獅子頭,因為肉餡沒剁好,和生粉裹起來時變成了一大坨肉面團,被主持人笑稱是“獅子球”。賣相不行不說,肉也沒煎熟,捧上桌的時候,還透著紅色。雖然楊穎這道菜做得挺失敗的,但當時那個手足無措,對著食材大喊“要怎么弄”的女孩,比現(xiàn)在的她要更可愛、更真實一點。
當然,《美女廚房》的優(yōu)點,不僅僅是真實。節(jié)目雖然用了“美女”這樣一個帶著濃厚性別色彩的稱呼,卻沒有表現(xiàn)出讓我不適的“性別歧視”,因為,它的內(nèi)核,其實是反刻板印象的。
劇組展現(xiàn)了精致女星們“拙”的一面,也通過解說正向解讀“年輕女性不會做飯”。的確,很多嘉賓都不符合“出得廳堂,入得廚房”的傳統(tǒng)要求,可她們不是笨,更不是邋遢,而是把時間更多地花在事業(yè)、生活上。做飯,對她們來說,已經(jīng)不是“性別的必修課”。所以,做飯難吃又怎樣呢?依舊是一個獨立、自信、對社會有貢獻,同時還可愛的女人啊。
這一點,真是蠻讓我共情的。我小時候,我媽笑我不會做飯,我都會反駁她,“你看薛凱琪、袁詠儀也不會做飯啊。”所以在某個程度上,《美女廚房》幫很多像我一樣不太會做飯的人發(fā)聲:女人就算廚藝普通,也可以有很棒的人生。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這個綜藝看似搞笑,但比賽還是公平公正的。第二季的冠軍,是身高不足1.5米走諧星路線的阮小儀。她做的菜驚艷了所有人,甚至讓主持人大呼“要娶她”。這個外貌普通、從未被人喊過“美女”的姑娘,拿下了《美女廚房》的冠軍,這何嘗不是一種“反刻板”?
美女,不一定要會做飯;美女,也不一定要從外觀去評判。美,來自內(nèi)在的豐富與真誠。
花癡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