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斯人
大學時期,我在校外租過一段時間的房子住。學校旁邊有一大片還建房,安置的都是附近的失地農民。每家每戶會把房子分割成若干個小隔間以極低的價格租給附近的學生、小商販、進城務工者,那一片住滿了各種各樣的人,非常熱鬧。
我租的房子是一個一百平米的兩居室改造的,被分割成了五間房,聽房東說,最大的隔間,租給了一個在百度上班的技術員,次大的隔間帶了陽臺,租給了一個畫畫的女人,這兩個房子因為內帶衛(wèi)生間是最貴的,其他的房間都要共用衛(wèi)生間,中間的房間租給了一個考研的學生,最小的房間租給了一對賣五金的夫婦,還剩一個房間,我租了下來,大概二十平米。我在里面住了半年,除了考研的學生,其他的人我一面都沒有見過,但是我又不能忽略他們確實在我身邊生活,比如突然的笑聲、衛(wèi)生間的內褲、門口的垃圾袋、開門的動靜,當然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時間,我都一個人待著,“家”里安安靜靜的。
這樣的一段經歷后來變成了我的寫作素材。在小說中,那個在出租房中孤獨的年輕人,生活在一個熱鬧的環(huán)境中,甚至同在一個“家”里,陌生人還是陌生人,被一塊塊隔板阻擋,彼此連面都見不上,只能通過聽動靜和一些生活細節(jié)才知道旁邊住的是人,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動物。那段時間總有一個感覺,一走出出租屋,外面是一個繁華的大城市,有寬廣的街道、靚麗的商業(yè)街,陽光似乎都燦爛一些,而一走進出租屋就逼仄、昏暗、沉默,仿佛活在一個大城市里,也被困在一個個小隔間里。
在我快要退租的時候,我的房門第一次被敲響,當時我很詫異,誰會來敲我的門。我打開一看,是那個考研的男生,焦急地問我有沒有看見一只黑色的蟑螂。聽到這話,我更詫異了。他說,他剛才喂食的時候,一不留神,他最歡的黑蟑螂逃跑了。他又解釋說,平時沒事的時候就養(yǎng)了很多蟑螂,養(yǎng)其他的動物在出租房不合適,要么太大、要么太吵、要么太臭、要么太容易死、要么太難伺候了,養(yǎng)蟑螂最合適,怎么樣都死不了。他說他養(yǎng)的蟑螂非常干凈,都是網上買的卵,就是那種專門用于做食物和飼料的蟑螂,無害的。
他還邀請我去他房間看看,我一想到滿屋子的蟑螂,還是委婉拒絕了,也向他保證不向房東投訴。這還不是令我吃驚的,更讓我想不到的是,他為了一只蟑螂,敲開了所有的房門,見著了這個“家”里所有的人。大家都表現出對他的理解和包容:他只是一個考研、愛學習的孩子,養(yǎng)蟑螂又有什么錯呢。
在寫這篇創(chuàng)作談的時候,另一個故事又在我腦海里展開。那段短暫出租屋的經歷,讓我受益匪淺,重新認識了不少事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活著,努力地生活著,像小說中蟑螂所演繹的信念一般,也成為了我寫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