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怡寧 李欣然 董 若
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B站,以動漫、直播、原創(chuàng)視頻、電競游戲為主要內容。視頻創(chuàng)作者(B站稱其為“UP主”) 制作的原創(chuàng)視頻是B站的內容主體,內含200萬種文化標簽、15個分類的內容社區(qū)和7000多個社區(qū)子圈層。用戶發(fā)送的彈幕、評論以及視頻“UP主”的二次創(chuàng)作作品十分豐富,使B站成為互聯網中各種流行文化輸出的重要陣地。基于B站提供的良好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蔽幕蔀槠渲械囊环N主要流行文化。據考究,“?!币辉~是對相聲中常見的“哏”字的誤用,主要是“詼諧、好笑”的意思。除了以文本的重復誦讀來達到逗趣的目的,“梗”的生產者也常以套用“?!蔽谋灸0宓姆绞絹磉M行二次創(chuàng)作。視頻視聽結合的優(yōu)勢則使得視頻形態(tài)的“?!蔽幕菀讉鞑シ毖?。
本研究選用以B站為平臺的視頻形態(tài)的“梗”文化為研究對象,并提出以下幾個研究問題。首先,B站視頻中具有哪些特征的“?!蹦艿玫綇V泛復制傳播?它們的生命周期由什么因素來決定?其次,這些“?!痹诨ヂ摼W中的復制、模仿與傳播過程遵循著怎樣的傳播規(guī)律?最后,信息接受者是怎樣實現向創(chuàng)作者身份轉換的?而這種身份轉換又基于怎樣的技術環(huán)境與心理動因?
基于上述問題,本文將迷因理論作為理論工具,試圖在迷因理論視域下對視頻中的“?!边M行特征界定,并借助迷因傳播模式來闡釋視頻中“?!钡纳伞獋鞑C制,最終分別從互聯網環(huán)境及平臺層面來分析“?!蔽幕膫鞑l件,從迷因理論的微觀視角、個體和群體層面的互動心理來分析“?!蔽幕膫鞑右?,并對如何塑造良好的互聯網環(huán)境做出思考。
“迷因”是英文單詞meme的音譯,最早起源于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書。道金斯認為,在生物學意義上,基因可以通過自我復制而不斷繁衍、進化,與之相類似,人類文化在傳承與演進過程中也存在這樣一種具有復制、繁衍功能的復制因子①。道金斯將這些因子命名為迷因。
隨著時代的演變和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學者對于迷因的概念闡述也在不斷完善。英國學者蘇珊·布萊克摩爾(Susan Blackmore)在道金斯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迷因的概念:“只要能夠通過模仿而實現意義傳遞的就是迷因?!雹陔S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迷因理論進一步向數字化演變,由此誕生了互聯網迷因的概念。學者瑪塔·代納爾(Marta Dynel)將互聯網迷因描述為“任何在互聯網上出現,并被大量參與者模仿、翻譯并迅速傳播,從而產生無數衍生物的人造信息”③。
相較而言,我國對于迷因這一學術概念的引進時間較晚,最早出現于《模因論與社會語用》一文中④。隨著研究的推進,也有學者從不同領域視角對迷因的概念進行了進一步的延伸拓展。但是目前來說,國內學界對于迷因的研究體系尚不成熟,學者對于迷因的研究多停留在將其作為理論框架來研究其他現象或學科,相關的實證研究較少,而理論研究多集中在翻譯學、語言學等領域。
基于此,結合曹進等學者的觀點,本文傾向于將迷因的概念界定為:產生于互聯網環(huán)境下,能夠通過被模仿和復制而得到一定程度傳播的數字形式的文化片段⑤。
互聯網中的“?!?,具體指在一些文化作品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笑點的橋段,在某些圈子得到擴散傳播,并被歸納成為具有適用情境和特定含義的流行語。而實際上,“?!钡脑獠⒎侨绱恕HA語小說家張大春和相聲演員馮翊綱都曾公開指出:“?!笔菍Α斑纭弊值恼`傳,而“哏”才是具有“笑點”的詞語。絕大多數“?!倍际橇鱾髯孕”姟叭ψ印?,如動漫圈、綜藝圈、視影圈、電競圈等,在不同情境下也呈現出不同類別,包括“雙關?!薄芭_詞?!薄翱斩!薄胺窖怨!薄翱s寫梗”等形式?!肮!辈粌H是人們娛樂詼諧的表達,也是對現實生活中結構性壓力做出的溫和式反抗。因此,“?!蔽幕瑢儆趤單幕?,“?!蔽幕膫鞑ケ銓儆诿砸騻鞑?。
道金斯認為,轉變?yōu)閺妱菝砸虻那疤崾蔷哂虚L壽性、多產性以及高保真度的特征。借助強勢迷因的特點,可以為厘清“?!蔽幕奶卣鹘缍ㄌ峁﹨⒖肌T诒姸酀撛诿砸蛑?,只有那些在互聯網中得到頻繁復制、廣泛傳播的文化片段才能成為強勢模因,即本文所探討的流行“梗”。長壽性是指每一個迷因都有相應的傳播周期,復制傳播的次數和范圍越廣,迷因的生命周期就越長。一些趣味性、功用性或高重復性的文化片段都可能演變?yōu)榱餍小肮!薄F浯?,越強勢的迷因,生命周期越長,不同領域產生的迷因的受眾范圍越廣泛,這進一步增強了“?!蔽幕亩喈a性特征。最后,為了更穩(wěn)定地繁衍,強勢迷因在復制傳播的過程中對最初版本的文本片段具有高度保留性。然而,宿主也會在不同的傳播情境中根據自身需求對迷因進行再創(chuàng)作,此時“梗”文化處于不斷變異的過程中。
弗朗西斯·海利根(HeylighenFrancis)提出,迷因傳播可分為四個階段,即“同化”“保留”“表達”“傳播”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蔽谋镜拿砸騻鞑ソ缍槿齻€階段:模仿、變異與競爭(如圖1所示)。在模仿階段,以視頻為傳播形態(tài)的“?!蓖瓿蓪ζ涿砸虮倔w結構的復制與模仿,并得到宿主的記憶,開始由普通文本向流行“?!鞭D換;在變異階段,迷因內在的“空白”召喚文本結構激起宿主的二次創(chuàng)作欲望,使得“?!蔽谋镜囊夂诒磉_過程中不斷變異;在競爭階段,在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的強勢迷因脫穎而出,得到更多傳播擴散,形成流行“?!?,而與之相對的弱勢迷因會不斷“下沉”,最終被“淘汰”,其中,強勢迷因與弱勢迷因存在著相互轉換的關系。
圖1 視頻流行 “?!泵砸騻鞑ナ疽鈭D
借助迷因理論,從這三個傳播階段來對具體現象進行闡釋分析,對于厘清視頻形態(tài)“?!蔽幕纳伞獋鞑ツJ骄哂兄匾饬x。
在一種初始文化片段轉變成某個“梗”之前,最首要的條件就是被模仿與復制。在視頻中,那些實用、有趣或由于多次病毒式重復而形成的鬼畜片段常常能引起網絡宿主的高度關注,宿主一般會根據自身文化水平與認知水平來接納所接觸的文化片段。當某一個迷因不斷重復地刺激著宿主大腦中同一塊區(qū)域時,宿主會在記憶中不斷強化并加深關于該迷因的認知,這就要求迷因本身具有記憶點。
在視頻中,聽覺方面的記憶點能引起受眾的高度注意。2021年6月3日,蜜雪冰城的B站官方賬號發(fā)布了蜜雪冰城主題曲。該曲雖然只有24秒,卻在短時間內蔓延全網,成為由B站起源的一個流行“梗”。這首歌的歌詞與旋律都十分簡單,整首歌不斷重復著“你愛我,我愛你,蜜雪冰城甜蜜蜜”這句話。截止到2021年6月23日,短短20天內,蜜雪冰城官方賬號發(fā)布的中英雙語版主題曲視頻在B站的播放量已經達到1094.5萬,點贊數高達54.9萬,收藏數達到16.2萬,轉發(fā)數達到28萬。由此可見,流行“?!鄙傻幕疽刂痪褪瞧湮谋驹谝曈X、聽覺等感官方面的“易記憶性”,通過重復的臺詞、簡單的旋律這些特征來吸引并推動宿主完成迷因的模仿。
迷因理論認為,在迷因傳播的發(fā)展初期,潛在迷因只能在某一個解釋群體中進行語義延伸,而一旦超出了這個群體圈層,便可以被稱為“出圈”。這是因為,初始迷因在繁衍過程中雖然保持了其語言本體結構的遺傳性,但迷因的語義在傳播中并不能保持恒定狀態(tài),而是不斷地進行表達與變異,即“出圈”。此時,宿主的創(chuàng)作欲望被激起,從而對文本進行意義上的二次解讀與創(chuàng)作,而宿主的主體性也因此得到一定的強化。迷因的語義文本由此延伸出新的含義,完成了變異的表達過程。
例如,“awsl”是“啊我死了”的首字母縮寫,最開始被網民用來形容看到可愛動漫人物時自身的狀態(tài),但是通過宿主的二次創(chuàng)作,這個縮略“梗”被改造成“阿偉死了”,后又衍生出“阿偉走一下流程”“阿偉亂葬崗”等相關“?!薄S捎诰W絡傳播過程的復雜性,同一個“?!痹谛畔⒔邮斩顺尸F的傳播內容不盡相同,不同的受眾接受的內容和理解的程度也有差異,因此,“?!蔽幕趥鞑ミ^程中往往會經歷語義流變或形態(tài)變異。例如,“awsl”被重新解構拼貼并運用在不同語境中,但這些“?!弊畛醯幕疽饬x與核心目的被保留了下來,“awsl”始終用來表示“遇到可愛的事物”,只是這個“可愛的對象”由原來的某一位二次元人物擴散到了貓狗寵物、任何具有可愛特征的人等更大的范圍。
迷因在變異演變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隨時可能會被其他潛在迷因淘汰,而能夠最終留存下去并得到廣泛傳播的只是極少數。只有那些在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獲得宿主認可的強勢迷因才能脫穎而出,吸引更多宿主參與到創(chuàng)作之中,從而得到更多的傳播擴散。與此同時,與之相對的弱勢迷因會不斷“下沉”,最終被“淘汰”。
例如,“真香”一詞最早來源于湖南衛(wèi)視的《變形計》節(jié)目,用來表示一個人原本下定決心不去或去做一件事情,最后卻主動做出相反行為的情況。此迷因中巨大反差帶來的喜劇效果使得它成功競爭“出圈”,并延伸出“真香定律”“真香警告”等相關“?!保粡V泛應用于各種場景。然而,另外有一些曾經屬于強勢迷因的“?!痹跁r間的推移下,熱度逐漸減弱,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實際上,由于互聯網節(jié)奏快、信息過載的特征,絕大多數“?!蔽谋镜膫鞑ザ际侵芷谛缘?。在快速增長期過后,“?!蔽谋镜臒岫纫约皞鞑チΤ尸F出中期緩慢增長的勢頭直到頂點,伴隨互聯網用戶激情的消退,“?!蔽谋镜膫鞑プ罱K走向沉寂。
1.互聯網環(huán)境與強勢迷因屬性的契合
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10.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296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3.0%⑦。移動互聯網時代,各類移動端App層出不窮,爆炸式增長的復雜信息日漸充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人們在短時間內進行深度閱讀和持續(xù)思考變得越來越困難。
一方面,作為強勢迷因,視頻形態(tài)的流行“?!蓖ǔ>哂卸绦?、緊湊的屬性,這與互聯網碎片化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契合度。此外,互聯網傳播的迅速、高效也為強勢迷因在短時間內的大范圍復制傳播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隨著各種媒體的擴散傳播,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在不同情境下使用和創(chuàng)造各種“梗”,“梗”文化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得以迅速發(fā)展,并逐漸成為影響當代年輕人生活方式和認知習慣的流行文化之一?;ヂ摼W用戶隊伍的日益龐大,為強勢迷因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客觀條件,而網絡中的流行文本片段便成了網民日常交流中經常用到的時尚、鮮活的語言符號。
2.B站:青年亞文化的“出圈地”
B站作為青年亞文化的“出圈地”,以動漫、游戲、直播、原創(chuàng)視頻為主要內容,將小眾狂歡和大眾主流議題有機地糅合在一起,使得不同語境、不同次元下的獨立IP互相融合,吸引年輕人廣泛關注和參與。與其他傳統(tǒng)的視頻網站和網絡社區(qū)不同,B站采用PUGV(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Video,專業(yè)用戶制作的視頻)的運營模式,即用戶可以自己創(chuàng)作視頻并將其發(fā)布在平臺上。為了增加用戶黏性,B站還對會員設置了準入門檻。只有正確解答不同領域一定數目的題目才能成為會員,之后才能解鎖評論、發(fā)彈幕和上傳原創(chuàng)作品等功能。對會員而言,這種類社群的區(qū)隔使他們處于共通的語義空間和文化氛圍內,極大地提升了B站用戶對其文化理念的自覺擁護,提高了用戶黏性,也為“造?!薄巴婀!钡姆諊鸂I造了基礎條件。
不僅如此,B站官方也十分重視自身“造?!薄巴婀!钡膬?yōu)勢。2021年3月20日,B站“UP主商業(yè)化團隊”發(fā)起“造梗計劃”,目的是依托“UP主”的創(chuàng)意來生產作品,為品牌打造出專屬的“品牌梗”,讓這些“品牌?!迸cB站用戶持續(xù)互動,使品牌傳播發(fā)酵。為了擴大“品牌?!钡挠绊懥Γ珺站還推出“種草大作戰(zhàn)”話題,邀請用戶投票以助力優(yōu)秀作品“出圈”,鼓勵用戶參與“造梗計劃”,打造更多“品牌?!币曨l。種種條件,使得B站成為互聯網上眾多流行“?!钡淖畛醢l(fā)源地,也成為網民用戶“玩?!钡目駳g大本營。
1.以表現型為主的迷因創(chuàng)作類型
蘇珊·布萊克摩爾在《迷因機器》中將迷因的創(chuàng)作類型區(qū)分為兩種,其一是基于內容復制的基因型迷因創(chuàng)作(Genetype),其二是基于形式復制的表現型迷因創(chuàng)作(Phenotype)⑧。前者主要通過不同的變異形式來表達同樣的內容,迷因攜帶的信息內容成為決定其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信息越豐富,迷因的繁殖力越強,迷因的變異空間和創(chuàng)作者能動性的表達空間則越小。表現型迷因則主要進行形式上的復制,宿主可能會保留迷因的某一基本內涵而替換其他要素,在語言結構、媒介形式等方面進行相似性創(chuàng)作,因此,表現型迷因具有更大的變異空間。
高保真度是強勢迷因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盡管強勢迷因需要依靠其內涵的穩(wěn)定來保證其被準確復制和傳播,但是宿主個體本身的創(chuàng)造力依然不可忽視,這也是導致迷因變異的根本原因之一。與專注于生產短視頻、以吸引注意力為主要目的的抖音平臺不同,B站更專注于打造內容生態(tài),依靠長尾內容和用戶自身生產經營來維持用戶的穩(wěn)定性。有學者研究指出,抖音平臺的“梗”文化受到短視頻的特點影響,視頻容量小、模仿成本低使得迷因大多以基因型迷因的形式存在⑨。而當傳播鏈條延伸時,“?!蔽幕谄鋸椭品毖艿倪^程中便不那么穩(wěn)定,傳播中的各種干擾因素(噪音)使得后期迷因與初始迷因的含義出現差異。因此,B站平臺的“梗”文化多以表現型迷因為主,通過視頻創(chuàng)作這一類似的媒介形式,不同用戶在保留迷因基本含義的基礎上,基于自身理解來進行不同程度的變異創(chuàng)作,以此延伸“?!蔽幕母嘁夂?。
2.個體儀式感與趣緣共同體助推迷因繁衍
基于約翰·杜威(John Dewey) 的研究,詹姆斯·凱瑞(James W.Carey)提出了傳播的兩種模式偏向,證明了“傳遞觀”和“儀式觀”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傳播不僅僅是信息的擴散,更是社會結為一體的紐帶;傳播不應該出于控制的目的,而應該維系社會團結?!雹鈱€體而言,人類天生就有模仿的傳播心理,擅長通過模仿來學習和傳播文化,因此,用戶借助各種媒體來進行迷因的模仿、創(chuàng)作和傳播,可以從精神層面滿足人的各種心理需求。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認為,互動(即儀式)是社會動力的來源,人對某事的行為動力是由情感能量賦予的,表演的樂趣主要是在人們喝彩的時候創(chuàng)造出來的?。視頻具有視覺、聽覺、文本和行為等多重屬性的維度,可以從不同維度來刺激受眾感官。當自己所模仿創(chuàng)造的“?!钡玫搅艘欢ǖ臒岫群蛡鞑ズ螅軌驗橛脩魩砀蟮那楦屑?。而B站上的彈幕、點贊、評論、轉發(fā)就相當于傳統(tǒng)舞臺表演中觀眾的喝彩和鼓掌?!巴婀!薄霸旃!钡挠脩粼诮邮芘c感知到其他用戶的肯定與附和后,便會收獲滿足感與愉悅感。這些情感能量替代了實質性的經濟回報而激勵用戶進行再生產和再創(chuàng)作。
美國學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認為,迷群體能通過“偷獵”不同的媒介文本,重新創(chuàng)作出屬于迷群體本身的文化產品,并在迷群體中進行共享和傳播,即參與式文化?。那么,B站中通過模仿“玩梗”“造?!钡挠脩羧后w便是參與式文化中的一類趣緣共同體。趣緣共同體的成員能夠通過互聯網迷因來表達情感訴求,同時進行自我身份建構,這便使得原本基于興趣愛好、相似行為、情感共鳴而聚集在一起的迷群體的關系更為緊密,進一步加強用戶在這個社群的歸屬感以及彼此間的身份認同感。依托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傳播模式,“梗”文化在各類趣緣共同體之間的碰撞與糅合中不斷“破圈”、擴散,逐漸成為全社會同頻共振的文化話語實踐。
迷因理論為視頻中“?!蔽幕膫鞑パ芯刻峁┝酥匾慕梃b意義。借助達爾文主義進化理論范式,對B站流行“?!钡拿砸騻鞑ミ^程進行梳理剖析,可為我們理解互聯網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聯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一般來說,具有長壽性、多產性以及高保真度的迷因即為強勢迷因,它們能在眾多潛在迷因的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得到廣泛傳播。以強勢迷因形態(tài)在視頻中傳播的“?!苯涍^模仿、變異和競爭階段后,部分強勢迷因持續(xù)下沉,向弱勢迷因轉換,而部分弱勢迷因也會占據優(yōu)勢,轉變成為強勢迷因。這個傳播過程在客觀上受到了互聯網技術與傳播及創(chuàng)作平臺的條件支撐,而迷因宿主的廣泛參與則可以用B站平臺上表現型迷因的創(chuàng)作模式、宿主個體的儀式感需求和趣緣共同體的參與式文化來解釋。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中國網絡文明大會的賀信中強調,“網絡文明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冷靜反思,我們還需注意網絡迷因的病毒式傳播模式存在弊端。“?!彼哂械膽蛑o性、趣味性和極具娛樂化的精神,在娛樂化泛濫的當今受到廣泛接受與追捧,然而“梗”更新迭代速度快、生命周期短的特點注定了它難以承載有深刻價值與意義的內容。用戶在傳播中容易陷入缺乏理性和深度思考的圖像狂歡,語言文本最初始的含義在傳播過程中也會逐漸被解構。同時,當“狂歡”成為主流,加之互聯網的匿名性,網民行為上的失范、言語上的暴力以及道德上的迷失行為將會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會觸犯法律。未來,“梗”仍會借助網絡媒介進一步創(chuàng)新、演化,因此,應對其進行正確引導,用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加以規(guī)范,以營造積極和諧的網絡氛圍。
注釋
①[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盧允中 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
②[英]蘇珊·布萊克摩爾.謎米機器[M].高申春,吳友軍,許波 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2-46.
③Marta Dynel.“I has seen Image Macros! ”Advice Animals memes as visual-verbal jok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6,10(10):660-688.
④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代外語,2003(02):200-209.
⑤曹進,靳琰.網絡強勢語言模因傳播力的學理闡釋[J].國際新聞界,2016(02):37-56.
⑥Heylighen Francis.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C]//Proc.15th.Int.Congress on Cybernetics Namur:Association Internat.de Cybernétique,1998.
⑦CNNIC發(fā)布第49次 《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2-02-25.http://www.cnnic.net.cn/gy wm/xwzx/rdxw/20172017_7086/202202/t20220225_71724.htm.
⑧[英]蘇珊·布萊克摩爾.謎米機器[M].高申春,吳友軍,許波 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2-46.
⑨常江,田浩.迷因理論視域下的短視頻文化——基于抖音的個案研究[J].新聞與寫作,2018(12):32-39.
⑩劉建明.“傳播的儀式觀”與“儀式傳播”概念再辨析:與樊水科商榷[J].國際新聞界,2013(04):168-173.
?[美]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林聚任 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86.
?Henry Jenkins.Textual Poachers: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New York:Routledge,1992.
?習近平致首屆中國網絡文明大會的賀信[EB/OL].新華網,2021-11-19.http://m.news.cn/2021-11/19/c_1128079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