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尚紅 梁麗 周成華 陸梅春 賓洋雁 文小芳 梁潔 梁冰 吳青霜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江濱醫(yī)院,南寧市 530022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疾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持續(xù)或間歇發(fā)作的腹痛、腹脹及排便習慣、大便性狀改變[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人群IBS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目前,臨床上一般參照羅馬Ⅳ標準將IBS分為腹瀉型IBS(IBS-D)、便秘型IBS以及混合型IBS,其中以IBS-D最為常見。老年IBS-D患者因為身體免疫機能較差,其生活質量顯著低于其他IBS-D患者,因此早期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對延緩病情進展,改善生活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3]。認知行為療法主要是通過幫助患者識別、評估不良認知以及行為,從而幫助患者改善自身消極行為,達到促進疾病康復的目的。為探討胃腸起搏聯(lián)合認知行為療法治療老年IBS-D患者的療效及對不良情緒的影響,本研究選取60例患者進行了治療觀察,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IBS-D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羅馬Ⅳ標準的IBS-D相關診斷標準[4];(2)年齡≥60歲;(3)入院前30 d內未接受抗生素或益生菌治療;(4)患者及其家屬簽署治療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腸道器質性疾??;(2)伴發(fā)腸道寄生蟲?。?3)合并細菌感染性腹瀉;(4)合并精神疾病或神經系統(tǒng)疾病。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研究組患者男14例、女16例;年齡60~65歲,平均(62.83±1.03)歲;病程1.5~2.9年,平均(2.12±0.47)年;文化程度初中及小學以下10例、高中及以上20例。對照組患者男14例、女16例;年齡60~65歲,平均(62.92±1.04)歲;病程1.5~3.0年,平均(2.14±0.50)年;文化程度初中及小學以下11例、高中及以上19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及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胃腸起搏治療。(1)常規(guī)藥物治療:口服雙歧三聯(lián)活菌制劑,420 mg/次,3次/d,持續(xù)治療2個月。伴發(fā)焦慮患者,給予艾司唑侖口服,1 mg/次,1次/d,持續(xù)治療1周;口服匹維溴銨,50 mg/次,3次/d,持續(xù)治療2個月。(2)常規(guī)護理:包括健康宣教、并發(fā)癥預防、飲食護理以及心理疏導等。(3)胃腸起搏治療。選取腸電起搏+脈沖電穴位(選用足三里穴和天樞穴)+心理放松語言模式,患者取平臥位,將正極置于患者臍上1~2 cm處,負極置于劍突與臍連線中點向右側4~10 cm處進行腸起搏治療。穴位刺激選取足三里穴位及天樞穴,用酒精棉球充分擦拭消毒患者體表定位點皮膚至皮膚泛紅,去除皮膚表面的油污和角質,將正負極分別放于兩腿相對應穴位,根據(jù)患者耐受度調節(jié)頻率與幅值,以患者自覺貼敷電極片處有輕微的針刺感、溫熱感為宜,每次治療時間30 min。同時給患者配戴專用耳機進行音樂治療?;颊卟秃?,首先完成腸電起搏治療,隨后進行穴位刺激,1次/d,10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6個療程。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給予認知行為療法治療。(1)認知干預:①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給患者詳細講解治療目標,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幫助患者提高治療信心。②采用發(fā)放宣傳冊、觀看視頻、演示PPT以及親身示范等宣教方式,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治療現(xiàn)狀以及預后,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使患者充分認識到改變不良認知、學會自我調節(jié)情緒以及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對治療疾病的重要性。③與患者家屬交流溝通,鼓勵家屬積極給予患者盡可能多的幫助以及心理支持。(2)行為干預:①鼓勵患者適時表達內心真實感受,并通過隨筆以及日記等方式記錄自身的情緒變化。②讓患者以最舒適的體位平躺在病床上,雙手自然放在身旁、閉眼,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肌肉松弛訓練。肌肉松弛訓練順序為手臂-面部-頸部-肩部-背部-胸部-下肢,首先緊張單個部位肌肉,持續(xù)10 s后逐漸放松,休息5 s后開始下一個部位的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患者播放曲調柔和的輕音樂。肌肉松弛訓練每次20~30 min,1次/d。③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以緩解其不良情緒以及不適感。④指導患者通過聽音樂及運動等自我調節(jié)情緒,鼓勵患者多參加戶外活動。⑤舉辦病友聯(lián)誼會,2周/次,邀請恢復效果理想的病友講解成功經驗,提高患者積極治療的信心。⑥定期對出院患者進行電話隨訪,掌握患者的院外生活狀況,鼓勵患者多參加家庭活動以及社會活動。兩組患者持續(xù)干預2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效果 干預前、干預2個月后,采用腸易激綜合征癥狀嚴重程度量表(IBS-SSS)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評估。量表包括腹痛程度、腹脹頻率、腹脹程度、排便滿意度以及對生活的影響5個方面,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癥狀越嚴重[5]。
1.3.2 焦慮抑郁狀況 干預前、干預2個月后,采用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6]分別對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況進行評估,患者得分越高預示其焦慮、抑郁越嚴重。
1.3.3 生活質量 干預前、干預2個月后,采用IBS專用生活質量量表(IBS-QOL)[7]分別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量表包括焦慮不安、行為障礙、軀體意念、健康擔憂、食物選擇、社會功能、性行為、人際關系8個方面,共有34個條目,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高。
1.3.4 血清生長抑素、血管活性腸肽、胃動素水平 干預前、干預2個月后,分別采兩組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3 000 r/min離心分離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生長抑素、血管活性腸肽、胃動素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同組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IBS-SS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IBS-SSS量表各因子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2個月后,兩組患者的IBS-SSS量表各因子評分均顯著降低,研究組患者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IBS-SSS量表評分比較 (n,x±s)
續(xù)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AS、SDS、IBS-QOL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SDS、IBS-QO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2個月后,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顯著降低,IBS-QOL評分均顯著升高;研究組患者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IBS-QO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AS、SDS、IBS-QOL評分比較 (n,x±s)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血清生長抑素、血管活性腸肽及胃動素水平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血清生長抑素、血管活性腸肽及胃動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2個月后,兩組患者的血清生長抑素、血管活性腸肽水平均顯著降低,胃動素水平均顯著升高;研究組患者的生長抑素、血管活性腸肽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胃動素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血清生長抑素、血管活性腸肽及胃動素水平比較 (pg/mL,n,x±s)
迄今為止,IBS-D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臨床上也無明確的治療方案,多數(shù)患者的癥狀經過藥物治療也不能得到有效改善[8]。老年IBS-D患者由于各器官組織功能衰退,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導致治療依從性降低,嚴重影響治療效果[9-10]。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通過改變患者思維、信念及行為等方面的不良認知,從而消除其負性情緒、糾正其不良行為的短程心理干預治療模式[11-12]。胃腸起搏治療通過給予患者模擬人體胃腸生物電信號刺激,恢復其胃腸電節(jié)律,從而改善癥狀、達到治療的目的。
本研究將老年IBS-D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及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胃腸起搏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結果顯示,干預2個月后,研究組患者IBS-SSS的各因子評分、SAS評分、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IBS-QOL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胃腸起搏聯(lián)合認知行為療法干預可顯著改善老年IBS-D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2]。認知行為療法干預通過對患者進行針對性健康宣教,為患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有助于糾正患者的不良認知和行為,重建患者認知結構,重塑患者行為,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以及自我情緒管理能力,最終達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消除負性情緒,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13]。
血清生長抑素、血管活性腸肽以及胃動素在維持人體正常胃腸生理功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比較全面地反映出人體胃腸功能狀況。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2個月后研究組患者的血清生長抑素、血管活性腸肽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胃動素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胃腸起搏聯(lián)合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可顯著改善老年IBS-D患者的胃腸功能,從而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