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揚 李海燕 徐慶 劉釗 張永 劉英華
摘 要:目的:探索基于患者問卷自評方式的快捷、準確的適用冠心病患者的營養(yǎng)風險篩查和營養(yǎng)不良評估的信息化工具。方法:選擇心內科患者150名,分別采用臨床營養(yǎng)師面對面評估和患者自評軟件系統進行營養(yǎng)評估和營養(yǎng)風險篩查,通過比較兩種方法,以檢驗該自評系統篩查營養(yǎng)風險和診斷營養(yǎng)不良的效力,評價該軟件在冠心病患者人群中的適用性。結果:兩種調查方式在膳食營養(yǎng)評估方面對主食攝入、粗糧攝入、蔬菜攝入、葉菜攝入、肉類攝入、魚蝦攝入、雞蛋攝入、堅果攝入、大豆攝入和烹調油攝入結果均無統計學顯著性差異。自評軟件結果顯示,患有營養(yǎng)風險患者比例較營養(yǎng)師評價的比例偏高,但結果不具有統計學差異。結論:冠心病患者營養(yǎng)自評系統可以較好地反應患者的膳食攝入和營養(yǎng)風險情況。
關鍵詞:自評軟件;營養(yǎng)風險篩查;膳食調查
循證研究發(fā)現,給予有營養(yǎng)風險的患者進行營養(yǎng)支持,患者可以獲得包括減少感染、縮短住院天數等良好的臨床結局,而如果營養(yǎng)篩查是正常的患者,給予營養(yǎng)支持則是浪費資源,又不能獲得改善的臨床結局[1-5]。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心絞痛或心肌梗塞[6]。根據《2019年中國心血管病報告》[7]統計,我國冠心病患病人數1 100萬左右。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營養(yǎng)關系密切,冠心病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更是關系到心功能的維持、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等[8-9]。既往的通用營養(yǎng)風險篩查和營養(yǎng)評估工具對于營養(yǎng)不足患者的營養(yǎng)風險及營養(yǎng)不良較為敏感,但對于部分營養(yǎng)過剩型營養(yǎng)不良并不適用,而流行病學調查提示多數冠心病患者存在營養(yǎng)過剩型營養(yǎng)不良[10],采用通用的篩查和評估工具進行評價敏感性較差。目前對于冠心病患者中存在的營養(yǎng)過剩型營養(yǎng)不良的篩查評估工具的缺失,直接制約了此種類型患者的營養(yǎng)干預工作,現有的篩查和評估量表基本都是針對所有疾病人群的[11-12],尚無專門針對冠心病患者的相關方法和工具。另一方面,現有的營養(yǎng)風險篩查及營養(yǎng)評估操作較為繁瑣,需要專業(yè)人員經過培訓后方可完成,并且篩查和評估結果與操作者的專業(yè)水平及操作準確度關系密切,容易出現漏診和誤診[13-15]。因此,亟待開發(fā)出針對冠心病患者的簡單快捷且科學規(guī)范的專門營養(yǎng)篩查和評估工具。針對這些問題,本課題組前期通過綜合比較目前國內外較為肯定和廣泛應用的各種篩查工具優(yōu)劣,并結合冠心病患者營養(yǎng)風險及營養(yǎng)不良的特點研制開發(fā)了醫(yī)鳴冠心病患者營養(yǎng)風險篩查與評估軟件(V1.0),該評價模型基于患者問卷自評的方式,所設問診項目充分考慮冠心病患者營養(yǎng)需求的特點,理論上可較快捷準確地發(fā)現營養(yǎng)不足型以及營養(yǎng)過剩型兩種類型的營養(yǎng)不良,對于及早介入這類疾病人群的營養(yǎng)干預,改善其臨床結局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所進行的測試是為了檢驗其篩查營養(yǎng)風險和診斷營養(yǎng)不良的效力,評價該軟件在冠心病患者人群中的適用性。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選擇2020年10月—2021年1月在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心血管內科新入院24 h內且確診冠心病患者。納入及排除標準:(1)年齡18~85周歲;(2)排除近兩年內有手術史、腫瘤史或涉及腹部的外傷史者;(3)排除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等;(4)排除具有任何研究者認為不適合研究的因素者。該研究經過了解放軍總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倫理批準號:S2020-155-01。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接受各種測量和調查。
1.2 設計自評軟件系統
綜合國內外較為肯定和廣泛應用的各種篩查工具,并結合冠心病患者營養(yǎng)風險及營養(yǎng)不良的特點,研制開發(fā)了醫(yī)鳴冠心病患者營養(yǎng)風險篩查與評估軟件,該評價軟件基于患者問卷自評的方式,主要包含一般信息、NRS2002營養(yǎng)風險篩查信息、6分鐘步行試驗、各類食物攝入頻率半定量測定和患者對疾病膳食的認知情況。其中需要輸入的信息主要為個人信息,例如身高、體重,其余均為勾選內容,在膳食攝入部分還配有采用雙手輔助估計膳食攝入量的圖片。本軟件主要旨在評價患者膳食模式的均衡性和患者營養(yǎng)風險。該軟件系統由北京醫(yī)鳴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1.3 調查方法
入選患者分別采用自評調查系統以及營養(yǎng)師面對面調查方法進行平行調查,分別進行營養(yǎng)風險及膳食攝入量以及營養(yǎng)評估。
1.3.1 自評系統調查 患者通過在醫(yī)院部署的醫(yī)鳴冠心病患者營養(yǎng)風險篩查與評估軟件觸屏臺式機,刷身份證后進行個人信息和膳食攝入信息的錄入,調查結束后臺式機自動生成并打印出營養(yǎng)自評報告單,內容包括:個人基本信息、推薦營養(yǎng)攝入量、營養(yǎng)膳食測評結果、相對應的膳食建議和一日食譜列舉。
1.3.2 營養(yǎng)風險篩查及膳食調查 由兩位接受過統一培訓的營養(yǎng)師面對面對患者采用營養(yǎng)風險篩查量表(NRS2002)進行營養(yǎng)風險篩查[16],主要包含疾病嚴重程度、營養(yǎng)狀況受損程度及年齡評分,其中總分≥3分者具有營養(yǎng)風險。膳食調查采用膳食史輔以24 h膳食回顧調查患者的各類食物攝入數量,并采用食物交換份法粗略估計每天總能量攝入和三大供能物質攝入。
1.4 指標測定
1.4.1 人體測量指標 身高由患者入院時自行報告,體重為調查病區(qū)同一體重秤稱量,并計算體質指數(BMI)。按照我國成人體重判定標準[17]:BMI<18.4 kg/m2為消瘦、18.5~23.9 kg/m2為正常、24.0~27.9 kg/m2為超重、≥28.0 kg/m2為肥胖。由同一位臨床營養(yǎng)師采用塑料皮尺測定腰臀圍,腰圍為臍上1 cm水平1周圍度,臀圍為臀部最突出部位水平1周圍度。按照2013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行業(yè)標準—成人體重判定》(標準號WS/T 428-2013)[17],男性腰圍≥90 cm、女性≥85 cm為中心性肥胖。
1.4.2 六分鐘步行試驗 測定患者在病區(qū)平直走廊里盡可能快走6 min的步行距離,用以測評患者心臟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指標。
1.4.3 體成分分析 采用BODYSTAT QuadScan 4000型便攜式人體成分分析儀(英國BODYSTAT有限公司),輸入患者性別、年齡、活動程度、身高、體重、腰圍和臀圍的數值,通過多頻電阻抗檢測患者身體總水分、總脂肪、體脂率、去脂體重、基礎代謝率和全身相位角。
1.4.4 生化檢驗、血常規(guī)等指標 患者入院后抽血后交由生化、檢驗科室常規(guī)檢測血常規(guī)、血轉氨酶、血白蛋白、血糖、血脂、血肌酐和尿素氮等指標。
1.5 統計方法
采用StataSE15統計軟件與原始數據進行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據以±s 表示,符合方差齊性的資料采用t檢驗進行兩組間比較,方差不齊的資料采用校正過的t檢驗進行兩組間比較。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數據以中位數(25百分位數,75百分位數)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曼-惠特尼U檢驗。計數資料使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關于本試驗所需樣本量,采用StataSE15中的單樣本比例檢驗計算。據2018年北京多中心三甲醫(yī)院調查冠心病患者營養(yǎng)風險發(fā)生率P0為23%[18],α為0.05,β為0.2,欲檢驗P1與P0之間至少10%的差異,得出樣本量至少為149例。
2 結果與分析
2.1 一般情況
本研究共調查150例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99例(66%)、女性51例(34%),年齡(63.6±8.9)歲,身高(167.0±8.4)cm,體重(70.3±12.0)kg,腰圍(94.6±9.4)cm,臀圍(101.5±5.9)cm。男性中按BMI提示超重/肥胖患者占74.8%、女性中BMI提示超重/肥胖患者占33.3%,按腰圍診斷中心肥胖患者均高于非中心肥胖患者。6分鐘步行試驗中男性和女性分別有26.3%和27.4%的患者心功能有一定的減退。體成分分析顯示,男性體脂率中位數及四分位間距為20.9%(15.3%,25.0%),女性體脂率中位數及四分位間距為30.6%(28.1%,37.1%);男性全身相位角中位數及四分位間距為8.1°(6.4°,10.6°),女性全身相位角中位數及四分位間距為9.0°(5.7°,14.5°)?;颊哐R?guī)及生化指標詳見表1。
2.2 兩種調查方法膳食營養(yǎng)攝入量的比較
由于自評軟件部分食物種類的攝入量是簡化范圍的選項,其中包括主食、蔬菜和烹調油攝入量,例如主食攝入量的選項為“小于150 g”“150~350 g”“大于350 g”,其余食物種類均調查的是交換份數,對于攝入量為分類變量的,在計算時統一固定為一個攝入量,例如主食攝入“小于150 g”統一為攝入125 g,主食攝入為“150~350 g”統一規(guī)定為攝入250 g,“大于350 g”統一規(guī)定為攝入375 g。根據軟件統計的食物攝入量或是臨床營養(yǎng)師膳食調查攝入量,配合食物交換法粗略估計能量及三大營養(yǎng)素攝入量(表2)。比較患者自評軟件結果和營養(yǎng)師詢問患者飲食情況分析顯示,總能量和三大營養(yǎng)素攝入量用兩種方法調查的結果均無明顯統計學差異。
2.3 兩種調查方法膳食攝入來源的比較
比較患者自評軟件結果和營養(yǎng)師詢問患者飲食情況分析顯示,兩種方式對主食攝入、粗糧攝入、蔬菜攝入、葉菜攝入、肉類攝入、魚蝦攝入、雞蛋攝入、堅果攝入、大豆攝入和烹調油攝入均無統計學顯著性差異。飲食調查顯示80.7%~88.0%的患者每天攝入150~350 g主食,67.3%~73.3%患者每天攝入少量粗糧,僅有13.3%~21.3%患者每天攝入粗糧為主食的一半或者更多。34.0%~35.3%患者每天攝入蔬菜介于0.25~0.5 kg之間,56.0%~60.0%患者每天攝入500 g或是更多蔬菜,78.0%~90%患者攝入葉菜的量占全部蔬菜的一半或是更多。所調查患者每天肉類攝入的中位數為75 g,魚蝦攝入的中位數為14~25 g,雞蛋攝入中位數為50 g,堅果攝入的中位數為4~5 g,大豆攝入的中位數為8~12 g。有35.3%~38.0%的患者每天攝入烹調油介于25~35 g,52.7%~59.3%的患者每天攝入超過35 g烹調油(表3)。
2.4 兩種調查方法營養(yǎng)篩查結果的比較
比較患者自評軟件結果和營養(yǎng)師應用風險篩查結果顯示,11.3%~22.0%的患者具有營養(yǎng)風險,自評軟件結果顯示患有營養(yǎng)風險患者比例較營養(yǎng)師評價的比例偏高,但不具有統計學差異(表4)。
2.5 兩種調查方法營養(yǎng)評估結論的比較
根據年齡、身高和體重帶入Harris-Benedict公式計算出的基礎能量消耗(BEE),比較自評軟件或營養(yǎng)師調查的能量攝入評出營養(yǎng)不足或營養(yǎng)過剩的比率,若患者調查的攝入能量低于BEE,則判斷為攝入能量不足,若女性攝入能量大于1.3倍BEE或男性攝入大于1.5倍BEE則判斷為攝入能量過剩。自評軟件或營養(yǎng)師調查的能量營養(yǎng)評出營養(yǎng)不足或營養(yǎng)過剩的比率無明顯統計學差異(表5)。
2.6 兩種調查方法依從性的比較
患者自評軟件的耗時主要依賴于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齡和視力情況,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所有150名患者平均耗時(15.7±2.7)min,相較于受訓過后的營養(yǎng)師床旁膳食調查普遍長5~7 min。患者對于自我評價軟件的依從性和營養(yǎng)師床旁膳食調查依從性相當,除了少數視力不佳或是閱讀理解有困難的患者需要陪床人員協助進行軟件自評,更傾向于選擇營養(yǎng)師床旁調查。對于自評軟件,護士可能需要對患者進行一些解釋,但基本上所有流程都由患者自行完成,護士對于自評軟件接受度高。相較于營養(yǎng)師到病房調查,自評軟件大大節(jié)省了營養(yǎng)師營養(yǎng)篩查和評估的時間,并且評估出來的結果和營養(yǎng)師的評估結果無明顯統計學差異,營養(yǎng)師對于自評軟件接受度高。
3 討論
本調查研究顯示,自評軟件對于膳食攝入調查的準確性和臨床營養(yǎng)師調查結果總體來說無明顯差異,兩者調查的能量及三大營養(yǎng)素攝入量具有可比性,各種食物種類的攝入量也具有可比性?;颊邔θ~菜攝入和烹調油攝入量估計稍低于營養(yǎng)師評估量,但在估計主食攝入、粗糧攝入、葉菜攝入量又多于營養(yǎng)師評估量,究其原因可能為患者對于食物分類概念的理解和營養(yǎng)師的理解存在差異,另外營養(yǎng)師調查攝入量是對具體的份量估計,而自評軟件對這幾類食物的估計為三個依次遞增數量的分類選項,所以在評估這些食物種類的攝入時,營養(yǎng)師會更客觀地比較實際調查攝入量得出結論,而患者可能會受平日所受營養(yǎng)理念、自身喜好的影響而得出不同結論。
此外,自評軟件納入有營養(yǎng)風險的患者較營養(yǎng)師篩查的結果雖然整體來說不存在差異,但絕對人數偏多,由于年齡和疾病嚴重程度的評分相對固定,患者對于自身營養(yǎng)狀況受損程度(攝食量減少或體重減輕程度)估計較營養(yǎng)師更為嚴重,導致患者自評營養(yǎng)風險分數相對偏高。對于自評軟件來說,潛在假陽性的營養(yǎng)風險可能會使營養(yǎng)師根據營養(yǎng)風險結果進行的營養(yǎng)評估工作增加,但總體來說患者自評極大降低了專業(yè)人員營養(yǎng)篩查的工作量,并且假陽性相對于假陰性來說更不容易漏篩存在營養(yǎng)風險的患者。
兩種方法對于攝入能量不足或是攝入能量過剩的評估結論無明顯差異,并且女性患者在使用兩種方法得出的評估結論上更相近,可能是因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常負責烹飪,對于對食物的估計較男性更有經驗,所以和營養(yǎng)師的估計量更相近。另外,結果顯示,女性較男性有更多的能量過剩的情況,可能與設定的截點不同(男性攝入能量過剩的截點是基礎能量消耗乘以1.5,而女性是1.3)有關,但是日常生活中,的確是男性較女性能量消耗大。另外出現該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女性冠心病患者可能主要與能量攝入過量、肥胖有關系,而男性冠心病患者可能與其他損傷血管內皮、升高血脂的危險因素有關,如吸煙、酗酒等,而和能量攝入過剩關系相對較弱。美國Framingham[19]研究發(fā)現,肥胖對于女性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影響大于男性,分別增加64%和46%的風險。但本研究的66.7%女性患者BMI均在正常范圍內,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無法進行因果關系的推斷,因此上述推想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予以驗證。
較年輕的患者對自評軟件的接受度高,老年患者可能會因為眼花看不清或是識字障礙而無法進行自評,需要看護者從旁協助。所提的問題越接近于口語化越能夠被患者理解,選項越簡單越容易輔助患者做出相應的選擇,因此我們在設計膳食攝入調查時均將膳食攝入的量大致分為三個層次供患者選擇,所得的結果反映的膳食模式基本吻合營養(yǎng)師的專業(yè)調查,但不能像營養(yǎng)師的調查那樣可以精細到估計出每日攝入的能量。
總體來說,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在患病后有一定改善膳食的意識,主要表現為增加了粗糧和蔬菜的攝入,尤其是葉類菜的攝入,并相應減少了主食和肉類的攝入,但仍有超過50%的患者每天攝入遠超過推薦量的烹調油。在患者自評軟件中我們還通過3個選項(小于3 g、3~6 g、大于6 g)調查了患者的食鹽攝入量(結果未顯示),大部分患者表示知道患病后需要限鹽,但仍舊因為自身或是家人的口味烹飪時放鹽遠超過推薦的每人每天6 g。
4 結論
綜上所述,本研究設計的冠心病患者營養(yǎng)風險篩查與評估軟件可以較好地反應患者的膳食攝入和營養(yǎng)風險情況,可作為單純性冠心病患者的自評和日常監(jiān)測營養(yǎng)狀況的工具,但對于合并其他慢性病等的冠心病人群,由于生理狀態(tài)復雜,仍需專業(yè)營養(yǎng)師進行評估和判斷。因此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探索適合更廣泛病種的營養(yǎng)篩查和評估工具,為維護和改善更多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提供依據和途徑。
參考文獻
[1]張頤,蔣朱明.營養(yǎng)篩查、評定與干預是成人營養(yǎng)診療的關鍵步驟:美國腸外腸內營養(yǎng)學會(ASPEN)2011年臨床指南[J].中華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12,20(5):261-268.
[2]Kondrup J,et al.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NRS 2002):a new method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J]. Clinical Nutrition,2003,22(3):321-336.
[3]Kaegi-Braun N,Mueller M,Schuetz P,et al.Evaluation of nutritional support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malnutrition [J]. JAMA Network Open,2021,4(1):e2033433.
[4]張玉鵬,章黎,黃迎春,等.中國住院病人營養(yǎng)不良及住院時間延長的危險因素分析[J].腸外與腸內營養(yǎng),2020,27(3):136-142.
[5]Sun DL,Li WM,Li SM,et al.Impact of nutritional support that does and does not meet guideline standards on clinical outcome in surgical patients at nutritional risk: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Nutrition Journal.2016,15(1):78.
[6]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中國藥師協會.冠心病合理用藥指南(2版)[J]. 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8,10(6):7-136.
[7]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編寫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概要[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20,35(9):833-854.
[8]陳潔瓊,等.營養(yǎng)控制狀態(tài)評分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診PCI術后1年內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價值[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20,25(8):1080-1083.
[9]徐境蘋,陳丁源.營養(yǎng)風險篩查和個體化營養(yǎng)支持應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對心功能的影響[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19,25(1):84-86.
[10]Formentini FS,et al.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body mass index:what is the relationship?[J]Clinical Nutrition ESPEN,2019 (34):87-93.
[11]Joaquín C,Puig R,Gastelurrutia P,et al.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is a better predictor of mortality than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in heart failure out-patients [J]. Clinical Nutrition,2019,38(6):2740-2746.
[12]Lomivorotov VV,et al.Evaluation of nutritional screening tools among patients scheduled for heart valve surgery [J]. The Journal of Heart Valve Disease,2013,22(2):239-247.
[13]蔣朱明,等.我國東,中,西部大城市三甲醫(yī)院營養(yǎng)不良(不足),營養(yǎng)風險發(fā)生率及營養(yǎng)支持應用狀況調查[J]. 中國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08,16(6):335-337.
[14]張明,王楊,宋桂花,等.濰坊某三甲醫(yī)院早、中期(Ⅰ、Ⅱ、Ⅲ期)胃腸道癌患者的營養(yǎng)風險、營養(yǎng)不足發(fā)生率和營養(yǎng)支持情況調查[J].中華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12,20(6):345-350.
[15]李海洋,孫誠誼,胡毅,等.中小醫(yī)院營養(yǎng)風險篩查及營養(yǎng)支持應用調查研究協作組貴陽中心.貴州省中小醫(yī)院住院患者營養(yǎng)風險篩查及營養(yǎng)支持應用現狀[J].中華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10,18(5):279-281.
[16]Kondrup J,et al.Educational and Clinical Practice Committee,European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ESPEN).ESPEN 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screening 2002 [J]. Clinical Nutrition,2003,22(4):415-421.
[17]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行業(yè)標準:成人體重判定(WS/T 428-2013)[M].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
[18]王艷,崔紅元,楊鑫,等.北京三家三甲醫(yī)院心血管慢性疾病住院7~30 d患者營養(yǎng)風險及兩種來源營養(yǎng)不良發(fā)生率入院及出院時變化[J].中華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18,26(3):156-161.
[19]Wilson PW,DAgostino RB,Sullivan L,et al.Overweight and obesity as determinants of cardiovascular risk:the framingham experience [J].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2,162(16):1867-1872.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Nutritional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AO Yang1,LI Hai-yan2,XU Qing1,LIU Zhao1,ZHANG Yong1,LIU Ying-hua1
(1Department of Nutrition,the First Medical Center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853,China;2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First Medical Center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853,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evelop and evaluate an electronical nutritional self-assessment tool to facilitate fast and accurate nutritional screening and nutritional assessment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Method Totally 15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recruited for the study.All nutritional screening and assessment procedures were conducted both by a trained dietitian face-to-face and by our electronical nutritional self-assessment tool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validity of the developed tool and applicability in the targeted population.Result Theres no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wo methods in dietary survey and nutritional screening results.Conclusion The electronical nutritional self-assessment tool is promising for screening nutritional risk and assessing nutritiona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Keywords:self-assessment tool;nutritional screening;dietary 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