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溪石
明朝正德年間,世界上第一件紫砂壺誕生在江蘇宜興,紫砂泥這種獨特泥料的魅力終于得到了展示。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紫砂壺藝術形成了光器、花器與筋紋器三大類型,體現(xiàn)了紫砂壺創(chuàng)作的基本審美理念。圖1“染香壺”是一件精美的,并帶有自然氣息的花器作品,它所“染”的是梅花之香氣,也是梅花之品格。在結構布局上,作者秉承剛柔兼濟的“中和”美學,打造出了個性獨具的造型,紫砂泥較強的可塑性與作者手法靈活得以顯現(xiàn),讓人們領略紫砂壺花器的風采,并感受梅花精神的啟發(fā)。
圖1 染香壺
紫砂泥是一種有“味道”的泥料,它有著泥土的醇香,那是它的生命氣息,在被熱茶長期浸潤后又多得一份茶香,兩種香氣均有著自然特質,讓人們由藝術世界進入到自然世界當中,盡情地放松身心,感受紫砂壺那雅致、自然的味道。
“閑看數(shù)點紅梅,獨坐一林青竹。”紅梅色彩嬌艷,配合白雪冰霜,盡顯巾幗風范,創(chuàng)作因此便運用紅泥來制作此壺。作品色彩紅潤、鮮亮,如同鍍著一層冰雪般晶瑩、明艷,吸引著每一個人的目光。泥土是淳樸的、真實的,紫砂泥也具有這樣的特征。除此之外,紫砂泥還具有一般泥料所不能及的細膩與溫潤。此壺的表面干凈的如一塊通透的美玉,細膩溫和,即使沒有熱茶的注入也能讓人有溫暖的感覺。
此壺的泥料展示了創(chuàng)作的精湛做工和紫砂泥這一泥料得天獨厚的品質,以顏色烘托梅花的特征,自然也就有一份梅花的香氣在其中,讓人們能夠有視覺與味覺的雙重體驗。
梅花的姿態(tài)是小小的、嬌嫩的,此壺在造型設計上便參考了這一點,同時也重視梅花那剛勁、堅貞的品格,表現(xiàn)出形象美與文化美。
此壺是由壺蓋與壺身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造型,所以壺體的造型非常簡單,與作品較小的體積很是相稱。壺體的結構類似于一個小圓柱,頂面、筒身與底面之間的轉折、變化清晰。壺體的頂面是圓潤的,與筒身之間的轉折也十分圓融,形成了寬厚的壺肩部。筒身的線條是較為平直的,運行流暢,到底部則微微向外側延伸,如裙邊一般,烘托出梅花特有的女性氣質。壺底部的設計非常獨特,與壺身之間的結構分明,壺底部邊緣微微向上揚起,更顯活潑、靈活。底座為圈足,很是纖薄,與壺底部配合有虛實相生的效果。圓形的壺蓋與壺身的銜接“不露痕跡”,那一條細縫更顯示出工藝的細致。
壺蓋中央鑲嵌的壺鈕是從橋型壺鈕變形而來的,整體較為低矮,轉折部分同樣圓潤,與壺肩部相得益彰。壺身左右兩面上分別鑲嵌了圓筒直嘴與耳狀環(huán)形端把,直嘴剛勁有力,正直果敢,把手雖然柔和,但充滿韌勁,更有謙和、低調之美。壺嘴與把手的設計在功能上滿足了實用需要,也表現(xiàn)出了梅花的品格。
“染香壺”的造型有梅花的嬌美、小巧與活潑,也有梅花的正直、堅貞與勇敢,實現(xiàn)了自然美、工藝美與文化美的統(tǒng)一表達。
此壺中有豐富的裝飾,創(chuàng)作根據(jù)壺的造型結構將裝飾巧妙地融入其中,不僅十分形象,也可使作品更有整體感。在壺嘴、把手與壺鈕上,可見深深的線性溝壑與突出的枝節(jié),其所模仿的是梅花枝干上的紋理。在把手下部末端上,鑲嵌著一小段纖細的梅枝,另一端則鑲嵌在壺身上,實現(xiàn)了平面到立體的結構轉化。在梅枝上,是大大小小的梅花,并向上方生長。梅花的姿態(tài)也各有千秋,有的已經(jīng)綻放開來,花瓣飽滿,可見紋理效果與嫩黃的花蕊;有的已經(jīng)開始悄悄綻放,有幾分急切和活潑;有的還是小小的花苞,象征著新生,嬌羞可愛,卻能為作品增添香氣。不同的梅花姿態(tài)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雕刻工藝的極高水平,這些梅花均十分小巧,但其中的細節(jié)都是一絲不茍,十分逼真,如真的梅花鑲嵌在壺身上一般,清新自然。
創(chuàng)作對于裝飾的空間安排也是非常獨到的。裝飾與把手的連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命有機體,壺身的大面積留白則能充分展示紫砂泥的獨特美感,梅花雕刻的精細復雜與壺身的開闊清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襯托出梅花的清雅與工藝的精湛,帶給人們的是多樣的審美享受。
花器的自然美是源于自然的,也是精湛工藝打造而成的,兩方面缺一不可?!叭鞠銐亍庇兄鴿鉂獾拿坊ㄏ銡?更展現(xiàn)了梅花的高潔品格,不停留于審美享受的表層,更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層次。紫砂壺花器的自然美表現(xiàn)不僅依靠精湛工藝,也離不開中國獨特的文化內涵,以此才能全面彰顯紫砂壺藝術的豐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