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媛 姜有榮
《中國高考報告》藍皮書指出:高考命題“突出了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2021年高考每道作文題都講求思辨”,廣大師生要“將提高思辨能力作為作文訓練的重點”。而思辨能力正是高中生寫作的一個弱項。那么,怎樣提高思辨能力呢?筆者以為,以下“四多”可為思辨賦能。
一、多用疑問詞、疑問句進行發(fā)問和追問
學生要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三維發(fā)問和追問來驅動自己界定事物內涵、探明內在動因、研制實施方案。面對一堵難以逾越的高墻,如果你遲疑不決,那就先把帽子扔過去。同理,學生在寫作中也需要先把問題拋出來,然后倒逼自己去把事理想通透,把邏輯捋清楚。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當下認同”這一校刊主題征文的寫作中,某同學在“怎么辦”這一論層是這樣發(fā)問和追問的:
再次,要探索“怎么來認同”。答曰:既要“內化于心”,也要“外化于行”。何為“內化于心”?它就是“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為什么要“內化于心”?因為只有“內化于心”,才能一往情深,保持定力。須知,只有發(fā)自內心的熱愛,才能抵得住歲月漫長。何為“外化于行”?它就是“從‘知走向‘行”。為什么要“外化于行”?因為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能光喊口號,而要落實到行動中。須知,只有做到了“外化于行”,才能真正將認同落地,并產生實效。(《認同傳統(tǒng)向未來》)
作者首先以“怎么”這個疑問詞發(fā)問,以“既要……也要……”這個遞進復句作答,表明自己的見解;然后以兩個“何為……”起頭的疑問句追問,以兩個“它就是……”的判斷句作答,闡釋“內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各自內涵;再以兩個“為什么要……”起頭的疑問句追問,以兩個“只有……才能……”的條件復句作答,闡明各自原因;最后以兩個“須知,只有……才能……”的論斷句,闡明各自作用。步步發(fā)問和追問,使論證步步為營,讓人信服。
二、多從包含“二元”乃至多元關系的視角切入
事物本身的構成要素往往是多元的,影響事物發(fā)展進程的因素以及事物發(fā)展的走向往往也是多元的。這就要求學生在探求事理時,擺脫“一元論”線性思維的慣性,學會從包含“二元”乃至多元關系的視角切入,看待和分析事物本身的復雜結構以及事物之間的復雜關系,從而將其辯明說透。
在“互聯(lián)網時代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這一主題征文的寫作中,某同學在“創(chuàng)新”這一論層是這樣切入論述的:
國漫綻放于改革創(chuàng)新的東風?!瓏膭?chuàng)新表現在內與外兩個方面。從內核來看,國漫雖選用了傳統(tǒng)文化素材,但傳遞著新時代的中國聲音,講述著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君不見,《大圣歸來》里齊天大圣永不屈服的樂觀堅強;君不見,《哪吒之魔童降世》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意識;君不見,《靈籠》中對末世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膽構想……從外在的制作技術來看,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國漫的3D模型越建越好。無論是《靈籠》的逼真建模,還是《凡人修仙傳》的人臉捕捉技術,都為國漫的觀看體驗提供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真實感。從更深層面來考量,制作技術創(chuàng)新只有與內核創(chuàng)新同頻共振,才能“創(chuàng)”得其所,“新”有所值。(《國漫崛起:扎根于傳統(tǒng),綻放于創(chuàng)新》)
該段的論述是從“內(內核)與外(制作技術)”的視角切入展開的。作者為什么要從這一視角切入?因為它包含“二元關系”,有思辨性。從藝術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看,“內核”屬于內容方面,而“制作技術”屬于形式方面,二者的關系是“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內容”。為此,作者首論“內核”的創(chuàng)新,次談“制作技術”的創(chuàng)新,再說“制作技術創(chuàng)新要與內核創(chuàng)新同頻共振”,逐層探求,鞭辟入里。
三、多使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推斷或推理句子
有些高中生剖析事理往往“一步到位”,直接從原因跨向結果,從起點跨向終點,既沒有“剖”開行事之步驟,也沒有“析”透事功之道理,因而不能顯現議論文的“說理”功用。為此,廣大高中生在剖析事理時要多使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推斷或推理句子,以將事理的剖析路徑分步展示出來。
【名言名句引路】
①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②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
③指揮員的正確部署來源于正確的決心,正確的決心來源于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源于周到和必要的偵察和對各種偵察材料連貫起來的思索。(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
以上三例在“說理”上環(huán)環(huán)緊扣,嚴絲合縫,其推理鏈條依次為:例①“思→有備→無患”,例②“變→通→久”,例③“偵察、思索→判斷→決心→部署”。
【實戰(zhàn)演練】
在“成功法則”這道新材料作文題的寫作中,某同學是這樣展示其剖析路徑的:
在經驗堆積成的臺階上,人們可以走向成功。因為在經歷無數次錯誤之后,人們便擁有了無數寶貴的經驗。正因為有了無數試錯的經驗,人們才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從而走向成功。中國選拔人才的制度,不正是經歷了多次變革才日臻完善的嗎?從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到如今的高考制度,歷經上千年的演變,制度、內容、方法都在革新,正是在這一次次的錯誤判斷、經驗總結、政策調整下,才有了今天這種較為完善的高考制度。另外,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家還將衍生出更加科學合理的人才選拔制度。(《成功,在迷宮的那一端》)
作者在畫線部分展現出了“錯誤的判斷→經驗→正確的判斷→成功”的嚴密的推理鏈條,在此基礎上,再佐以對我國人才選拔制度嬗變歷程的剖析,事理邏輯捋得清,發(fā)展進程析得明,頗見功力。
四、多使用凸顯邏輯關系的關聯(lián)詞語或聯(lián)結詞語
關聯(lián)詞語或聯(lián)結詞語可以連接分句,明示關系。在議論文寫作中,它們似一根根焊條,可以將一個個獨立的句子焊接成一個邏輯關系十分緊密的句群,從而使作者對事理進行深入思辨后所形成的邏輯鏈條更加清晰而明了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并極大地增強其論說的力量和氣勢。
在“堅守寂寞”這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的寫作中,某同學是這樣運用理論論據來進行論述的:
【習作原文】
寂寞可增光亮。經過寂寞的洗禮,新生的光明會擁有更強大的力量。陀思妥耶夫斯基告誡青年:“在很多情況下,舍身也許是所有犧牲中最輕而易舉的,而從自己風華正茂的生命中拿出五六年來埋頭苦學,做點學問,哪怕只是為了十倍地增強自己的力量,以便為他追求的真理服務,為他心向往之且引為己任的大事業(yè)服務?!保ā读曈诩拍?,志在光明》)
【升格作文】
寂寞可增光亮。經過寂寞的洗禮,新生的光明會擁有更強大的力量。陀思妥耶夫斯基告誡青年,要為自己所追求的真理服務,為自己心向往之且引為己任的大事業(yè)服務,就要從自己風華正茂的生命中拿出五六年來埋頭苦學,做點學問。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什么要如此諄諄教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十倍地增強自己的力量。
為什么要升格?因為這則理論論據雖然與“寂寞可增光亮”的觀點一致,但直接引用,則顯得說教味太濃而論說力太弱。為此,作者用“要……就要……為什么要……因為只有……才能……”等關聯(lián)詞語,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言論進行了轉述,以突出并強化句子之間的條件、因果等語意邏輯,形成“干大事業(yè)←有真本事←寂寞潛修”的邏輯推理鏈條,從而使論述理直氣壯,簡潔有力。
以上“四多”,操作性強,易于上手。廣大學生只要勤加揣摩和操練,自可養(yǎng)成思考習慣,提升思辨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