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康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
執(zhí)壺,也叫注子、注壺,是唐宋年間景德鎮(zhèn)窯口燒制而成的重要斟酒器具。根據《青白瓷鑒定與鑒賞》:“壺的造型多種多樣,有瓜梭壺、提梁壺、獸流壺、葫蘆式壺、扁壺等,但較普遍的特點是執(zhí)壺體型較大,都帶執(zhí)柄,故一般通稱執(zhí)壺。”宋代的執(zhí)壺撇口、唇口、洗口,細長曲流,長頸,瓜棱形腹式。唐代執(zhí)壺在造型設計上沒有明顯的作為斟酒、斟茶具使用的倚重,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斟酒、斟茶具混用。宋代執(zhí)壺開始出現作為酒、茶具專用的。
1.1.1 壺蓋的幾何元素
宋代制瓷能工巧匠非常善于運用幾何的元素來設計當時的日用陶瓷器皿,執(zhí)壺也不例外,我們可以從執(zhí)壺各個部分看到這一點。從壺蓋說起,宋代執(zhí)壺的壺蓋有盤狀蓋,帶塑飾紐蓋和圓錐蓋等。
如圖1的圓錐蓋,這種形狀的蓋子在制作上比較方便,拉坯成形即可,便于生產。此蓋的尖端處理的很圓滑,一方面是為了便于使用,防止扎傷;二是為了防止在燒成時尖端的釉層脫落。圓錐體與壺身的形體完美銜接,使輪廓連接成一條流暢的曲線,仿佛自然天成。右側搭配小圓環(huán)紐恰到好處,整體造型處理和諧統(tǒng)一又不呆板。圖2的蓋紐分為3個部分,下半部分處理為六棱柱的造型,是由拉坯而成的圓柱體切割而成;中間的部分也是由六個面組成,好似亭臺的屋檐;上部分蓋紐如一團火焰概括而成的異形多面體,又像是壺中酒的香氣聚攏到一起具象化處理,與現代冰淇淋的形狀相似。壺蓋的多面切割形成棱狀,與瓜棱形壺身高度契合,蓋紐的處理又增添了幾分活潑與俏皮。盤狀蓋,如圖3 所示。最為常見,在制作上也較為簡單,圓盤向內凹陷中間粘接橢圓形的蓋紐,易于提取。
圖1 圓錐蓋
圖2 六棱蓋
圖3 圓盤蓋
1.1.2 執(zhí)壺頸部的幾何元素
宋代影青執(zhí)壺的頸部大多處理為八字形,瓜棱壺除外,瓜棱壺的壺頸為了連接壺身的瓜棱形通常也進行多面切割。上下外敞的八字形壺頸在使用時利于壺內液體流向壺口,便于使用。
1.1.3 壺身的幾何元素
宋代影青執(zhí)壺的壺身大部分為球體或橢球體(見圖4),瓜棱壺的壺身大部分也是在球體或橢球體的基礎上加以切割,塑飾或刮劃而成的。球體或橢球體的壺身優(yōu)點很多:①球體壺身造型美觀,與壺體其他部位能更好地銜接;②和圓柱體壺身相比,球體壺身可以更均勻地受力;在泥坯內壁厚薄同樣的條件下,球體的承重性能最強。所以即使有些壺蓋的較為復雜的塑飾蓋紐重量較重,球體壺身也都可以承受;③如果要制成相同容量的執(zhí)壺時,球形執(zhí)壺較圓柱形執(zhí)壺的表面積更小,在壺體內壓相同、直徑相同、原料相同的條件下,圓柱形容器壁厚需達到球形容器壁厚的2倍,由于壁厚、表面積小的原因,在制作球形執(zhí)壺時還將省30%~40%泥料。除球體壺身之外,宋代執(zhí)壺還有葫蘆形,如圖5所示;瓜形,多面體壺身,如圖6所示,等等。
圖4 橢球體壺身
圖5 葫蘆形壺身
圖6 多面體壺身
1.1.4 壺柄的幾何元素
宋代影青執(zhí)壺的壺柄大都為扁平的條帶狀直柄。其形狀細長氣質挺拔,底端接在壺身,中段略向內彎曲,在于口沿齊平的地方到達頂點然后粘接至瓶口處下方,其律動感十足線條大方有力。注壺壺柄的曲線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tài),粘接處有的接于壺肩,有的接于壺背上。并且打破了壺身原有規(guī)整的幾何形體,使整體造型更富有變化。幾何圖形具有抽象的概括能力?;A構成元素之間,點線面相互貫穿的關系讓酒具造型更簡單且富有節(jié)奏感。瓜棱壺身上一條條有規(guī)律的棱線也具有排列的趣味和線條簡單重復排列出的美感。極具藝術表現力的幾何元素在宋代酒器設計上的體現讓我進一步地感受到宋人對于造物的思考和審美趣味的表現。
宋人出于對大自然的熱愛,將大自然中的元素提取再設計運用到器皿造型上的例子舉不勝舉。一些是將現實生活中的動植物進行直接模擬,另一些是把自然中具化的形象再進行概括抽象。
1.2.1 宋代影青執(zhí)壺的植物元素
葫蘆式造型的執(zhí)壺最為典型,通過夸張的方式調整葫蘆的整體比例,縱向延展球體的壺身造型,把手、蓋紐的設計則模擬葫蘆的藤曼進行設計。如圖7的宋代湖田窯影青刻花執(zhí)壺,將腹部的圓球體下部下拉,球體上部分縮小,上下形成明顯的比較。把手模擬植物的藤曼再加以概括處理,形成幾條優(yōu)美的曲線,壺身模擬植物葉片進行劃花裝飾。蓋紐、壺身的葫蘆形把手的藤蔓狀形成了點線面的對比,使整個執(zhí)壺協(xié)調統(tǒng)一,清新典雅。圖8的宋代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刻花注壺、溫碗,宋人飲酒怕涼傷胃,于是設計出極具功能性的溫酒用具。溫酒時將注壺置于溫碗中,以碗中熱水溫之。外面的母壺模擬的花瓣口沿進行向內的壓印裝飾,形成了六瓣葵花形。壺紐坐獅仰頭翹尾,氣宇軒昂。其造型概括抽象,用動態(tài)獅子的造型氣韻融入其中。子壺肩部有刻劃纏繞的牡丹紋樣,向上向內浮雕花瓣生動自然,壺嘴和把手的曲線處理恰到好處,整體造型生動優(yōu)美。
圖7 湖田窯影青刻花執(zhí)壺
圖8 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刻花注壺、溫碗
1.2.2 宋代影青執(zhí)壺的動物元素
宋人在造物方面除了模擬各種植物,也很擅長以動物為原型加以設計創(chuàng)造。宋代影青蟠螭倒流提梁壺,如圖9所示,器身為球形,壺流與壺柄用一蟠螭巧妙連接,伸出的蟠螭頭為流,好像剛剛應用完香甜的美酒,壺的造型有趣生動。圖10有蓋、壺、碗3件。壺蓋上捏塑出形似狗獸的動物形象,捏塑傳神。注壺器形精美,直口、溜肩、彎流、曲柄、圈足。溫碗飽滿,碗體呈花瓣式。整體造型規(guī)整協(xié)調,渾然一體。
圖9 影青蟠螭倒流提梁壺
圖10 蓋、壺、碗三件
隨著唐代的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不斷瓦解,宋代逐漸形成市集、夜市等形式豐富的商業(yè)市場模式,豐富的市場經濟模式使得商品經濟發(fā)達,人們的生活也變得富裕起來,形成了宋代特色的市井文化。在物質達到滿足后人們逐漸開始對精神層面的追求。飲茶與飲酒作為宋人最喜歡的娛樂消遣方式,宋代影青執(zhí)壺的造型剛好地展現了飲酒和點茶的需要。
宋代飲酒之風盛行,酒業(yè)在政府在財政收入的比例增大,政府鼓勵發(fā)展制酒行業(yè),使得制酒技術有了飛速的提升,制酒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使得市面上的酒類琳瑯滿目。酒品種的增多使得人們對于陶瓷酒具的需求不斷增多,從宋代各窯口出土的器物中九局所占比例之大即可證實此點。
宋人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吳自牧的《夢粱錄》、周密的《武林紀事》等書,都對宋代酒業(yè)發(fā)展做了很詳細的記載。《清明上河圖》表現出了宋代民眾在不同場景飲酒的景象。宋代的酒類繁多,為滿足宋人盛裝不同的酒,同時滿足人們逐漸提高的審美品位,所以用來盛酒的執(zhí)壺造型樣式也隨之增加。
為了方便點茶影青執(zhí)壺成為其中最主要的器具,主要的飲用方式為取出適量茶葉末放入碗中后將執(zhí)壺中的開水沖入碗內。先加入少量沸水使得茶葉末和水混合形成糊狀,再加入多量的沸水同時攪動茶筅,使得茶葉末上浮形成粥面。執(zhí)壺的頸部、流、執(zhí)柄為了更適應點茶的沖泡變得越來越長。器型的演變是為了滿足人們功能上的需要。為避免壺水的倒流,頸部做了加長的處理,為了完成點茶的效果,需使流與壺身傾斜角度加大,所以流做了加長且微曲的處理。點茶是宋代茶友流行的飲茶方式,與宋代不同的是,唐代的煎茶法成為了飲茶新風尚。
煎茶法的流行在于它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有一套完整的茶事實踐程序,使茶事活動具有了文化品味和精神追求。而點茶法則更注重其敘事性和實用性。體現在對器物本身更高的要求上,和人們對于生活更樸實的向往上。
日用器皿設計中,大部分的造型與裝飾都在為使用服務,其設計都從實用主義出發(fā)。宋人的飲酒方式和生活習慣深深地影響了執(zhí)壺造型的發(fā)展。唐代由于釀酒技術不發(fā)達多飲用果酒,因為酒中含有一些果實顆粒,并且酒的度數很低,不用考慮其保存性能也不用擔心會發(fā)酵,所以當時的斟酒器多為大盤口,短頸、鼓腹,酒注的注嘴較短。釀酒技術不斷地提高,宋人逐漸開始飲用發(fā)酵酒,但是由于一開始發(fā)酵酒的性質不太穩(wěn)定,容易產生細菌,如直接飲用,對身體有害。所以宋人在飲酒前形成一個習慣就是溫酒。溫酒演變至器物展現上就有了執(zhí)壺和注碗,一般來說我們會往注碗中加熱水來隔水加熱酒。并且這樣可以控制壺內酒的溫度,可以自己調解。
為了使用這種方式呢壺的流、頸變長來防止酒精遇熱揮發(fā)。壺身的下腹內收方便裝入碗中,足為平底有利于加熱。總之,執(zhí)壺的每個部位的設計都是以實用為第一考量,這體現出了宋代制瓷工匠的別出心裁和先進的設計思想。
宋蔣祁《陶記》中:“江、湖、川、廣器尚青白,出于鎮(zhèn)之窯者也?!庇∽C了宋人把現在所說的“影青”瓷器叫做“青白瓷”的史實;清劉子芬《竹園陶說》中謂:“近來出出土之器甚多,一種碗碟,質薄而色白,微似定,市肆人呼為映青,以其釉汁微帶青色也。據言出自江西,為宋所制。”眾上所述,青白釉稱呼有:影青,也有叫:映青、罩青、隱青的。影青是中國陶瓷的藝術珍品。青綠色的釉層照在精心設計過的執(zhí)壺之上,高貴中透露出典雅,韻味十足,半透明的釉可以完美地展現出執(zhí)壺造型的亮點,也不搶造型上的特色。宋代影青釉和執(zhí)壺是完美的搭配。
宋代影青執(zhí)壺的裝飾紋樣和裝飾題材上更加的多元。其裝飾部位也逐步靈活,通過宋朝名工巧匠之手再加以獨特的組合創(chuàng)造呈現出整個壺體的裝飾美和自有的文化內涵及其藝術風格。宋代影青執(zhí)壺的裝飾中以花卉圖案題材最為常見,主體裝飾大多為牡丹、蓮花,與執(zhí)壺的整體造型搭配相得益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結合成一個完美的整體。牡丹花紋飾多裝飾在器物視線范圍較大的部位,是經典的宋代裝飾紋樣之一。構圖方式豐富,典型的有4種:
①牡丹花與葉片相互交織,四周纏繞著藤蔓;②牡丹花一枝獨秀,葉片與莖蔓相連;③花朵兩兩相對;④裝飾布滿通體,給人一種朝氣蓬勃和繁榮昌盛的視覺感受。
在宋代瓷人的巧思下,根據不同的器物造型選擇不同的構圖方式,體現了宋代瓷人的聰明才智與藝術審美。
在宋代影青執(zhí)壺的裝飾紋樣中蓮花紋也很常見。蓮瓣姿態(tài)豐富多彩,如銳角、圓形、雙鉤、方頭蓮瓣等。蓮瓣的布局方式多樣,有單層、雙層、仰俯、多層等。宋代影青執(zhí)壺的輔助圖案最常見的是卷草紋,通常以二方連續(xù)的方式裝飾在執(zhí)壺造型的轉折處。此外,弦紋與水波紋也很常見。通過宋代能工巧匠的設計處理,裝飾圖案與執(zhí)壺的型制、釉色完美融合,給人一種無與倫比的視覺沖擊,呈現出真實生動的美感。
宋代影青執(zhí)壺造型是后人學習借鑒的典范之作,加上宋人高超的制瓷技術和獨特的社會人文環(huán)境,集工藝美、理性美、感性美、優(yōu)雅與實用性的統(tǒng)一,自然與審美高度統(tǒng)一的典范,是我國瓷器寶庫中以造型取勝的典范。宋代影青執(zhí)壺的設計體現了宋代以實用為第一的設計思想,反應了宋人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審美觀和谷中質樸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