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娜 李政 王琳 吳標良
(右江民族醫(yī)學院 1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廣西 百色 533000;2研究生學院)
糖尿病和癌癥是世界范圍內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與嚴重的急性和慢性并發(fā)癥有關,影響到人類生活質量和生存,目前兩者的發(fā)病率仍逐漸升高〔1〕。糖尿病與惡性腫瘤關系密切且復雜,糖尿病是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患惡性腫瘤的風險高于非糖尿病患者〔2〕。而惡性腫瘤也能增加糖尿病發(fā)病的風險〔3〕。本研究擬對桂滇黔三省交界區(qū)203例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進一步探討2型糖尿病(T2DM)與惡性腫瘤的相關性。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廣西百色市右江民族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2009 年1月至 2019年 6月資料完整的203例惡性腫瘤住院病例,根據(jù)合并T2DM與否,分為惡性腫瘤合并T2DM組(A組,n=89)和惡性腫瘤未合并T2DM組(B組,n=114)兩組。查閱相關電子病歷,根據(jù)腫瘤患者合并T2DM的情況,分析惡性腫瘤患者與T2DM的相關臨床數(shù)據(jù)。
1.2方法
1.2.1診斷標準 惡性腫瘤的診斷均根據(jù)臨床癥狀和體征結合影像學、實驗室檢查、內鏡檢查、病理組織或細胞學檢查等確診。病理組織分型參照 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組織學分類標準,分期標準參照國際抗癌聯(lián)盟(UICC)2009年修訂的TNM、臨床分期標準。T2DM診斷采用WHO發(fā)布標準,并排除因激素或手術、化療、感染等引起的應激性高血糖。
1.2.2資料收集 一般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體重指數(shù) (BMI)、煙酒嗜好、血壓 、惡性腫瘤家族史、腫瘤類型。實驗室資料包括空腹血糖(FPG)、尿酸(UA)、白蛋白(ALB)、血清血脂: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等實驗室指標。采用己糖激酶法測定FPG,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GPO-PAP法測定TC、TG,直接法測定LDL-C,直接一步法測定HDL-C,氧化酶法測定UA。上述指標均由檢驗科專業(yè)技術人員使用日立7600-0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測定,均使用專用配套試劑盒。
1.2.3分組 按T2DM合并消化系統(tǒng)腫瘤及T2DM合并呼吸系統(tǒng)腫瘤將A組分為呼吸組和消化組兩個亞組。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
2.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性別、ALB、UA、TC、HDL-C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少數(shù)民族、飲酒、吸煙、年齡、BMI、收縮壓、舒張壓、FPG、TG、LDL-C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數(shù)據(jù)作為因變量進行非條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年齡、吸煙、少數(shù)民族、BMI、LDL-C、FPG、舒張壓、飲酒為T2DM合并惡性腫瘤的影響因素(P<0.05,P<0.01)。見表2。
2.3兩組惡性腫瘤器官分布 兩組惡性腫瘤器官分布無顯著差異(χ2=11.77,P=0.11)。見表3。
2.4兩組伴發(fā)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特點 兩組均以消化道腫瘤多發(fā),具體情況見表4。
2.5消化組和呼吸組一般資料比較 T2DM患者以合并消化道及呼吸道腫瘤為主,將合并消化道和呼吸道腫瘤患者分組做比較,結果顯示兩組性別、少數(shù)民族、BMI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
表3 兩組惡性腫瘤的器官分布〔n(%)〕
表4 兩組伴發(fā)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特點〔n(%)〕
表5 消化組和呼吸組一般資料比較
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罹患不同類型癌癥的風險增加,例如肝癌、胃癌、結直腸癌、膽道癌、胰腺癌、腎臟癌、膀胱癌、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等〔4〕。T2DM合并惡性腫瘤患者中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居多,且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肝癌所占的構成比更高,此次入選的桂顛黔三省交界區(qū)患者以廣西省患者居多,研究表明廣西是全國肝癌高發(fā)地區(qū)之一,考慮可能因此導致了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構成比的增高〔5~7〕。
糖尿病增加惡性腫瘤的患病風險,可能的機制如下:高血糖狀態(tài)、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氧化應激、炎癥因子、類固醇激素的失調,微環(huán)境改變等〔1〕。
眾所周知,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與惡性腫瘤的發(fā)病極為密切。吸煙與肺癌發(fā)生相關,飲酒與消化系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相關。但飲酒與T2DM的關系存在著爭議,飲酒人群T2DM 發(fā)生風險總體未上升,但飲酒頻次和飲酒劑量的共同作用均可增加T2DM發(fā)生風險,關于飲酒與T2DM發(fā)生的生物學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飲酒對胰島素抵抗,酒精代謝產物水平的變化和抗炎作用與T2DM有關〔8〕。有研究認為飲酒更有可能通過惡化的胰島素抵抗來促進糖尿病的發(fā)生,而不是通過減少胰島素分泌〔9〕。研究指出,輕中度酒精攝入降低了糖尿病風險,而大量攝入增加了糖尿病風險。每日飲酒可降低胰島素抵抗,提高HDL-C濃度,增加雌二醇(女性),這可能解釋了糖尿病風險降低的原因,但研究〔10〕發(fā)現(xiàn)炎癥、內皮功能障礙和空腹胰島素的指標卻沒有降低糖尿病風險。
研究報道超量飲酒者和大量飲酒者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及異常率均高于不飲酒者〔11〕。過量飲酒導致血壓升高的機制可能與過量飲酒激活交感神經系統(tǒng)、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影響血管內皮功能,抑制血管舒張物質等作用有關。提示血管內皮功能受影響可能是過量飲酒導致血壓升高的原因。研究認為內皮功能紊亂與新發(fā)糖尿病有關,并且與血壓及高血壓密切相關〔12,13〕。提示血壓增高與新發(fā)糖尿病的風險可能與內皮功能紊亂有關。
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激素在肺癌的防治方面起到保護作用〔14〕。本研究雖然T2DM合并呼吸系統(tǒng)惡性腫瘤患者皆為男性,但因樣本量過少,并不能以此為證據(jù)證明男性比女性更易發(fā)生肺癌。
研究發(fā)現(xiàn),非小細胞肺癌(NSCLC)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以上〔15〕,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激活突變在人NSCLC發(fā)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6〕,研究表明,體外高糖可能是通過增強膠質細胞來源的神經營養(yǎng)因子(GDNF)/RET或表皮生長因子(EGF)/EGFR信號通路來促進癌細胞增殖的促進劑〔13〕。EGFR基因突變可增加EGFR活性,隨后導致其下游信號通道被高度激活,從而促進了腫瘤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不同民族的EGFR基因突變率存在差異,兩個民族在社會文化、居住地域、生活方式上也存在不同,研究報道維吾爾族、回族NSCLC患者在EGFR突變率方面低于漢族〔17,18〕,由此可見,漢族的糖尿病患者較少數(shù)民族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合并呼吸道腫瘤。據(jù)報道,肥胖會增加以下部位的癌癥風險:食道、胃、結腸、肝臟、膽囊、腎臟、子宮內膜、甲狀腺、卵巢、胰腺和乳房(絕經后),腦膜癌風險也可能增加〔19〕。肥胖與胃腸道癌癥發(fā)生的機制,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各種生物系統(tǒng)如脂肪細胞因子、胰島素、IGF、先天免疫、脂聯(lián)素或瘦素、腸道菌群等的失衡可能起關鍵作用〔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