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泰屏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
端午節(jié)前一天,我走村串寨60公里,回老家去看望77歲的娘。在我與娘拉過家常、說過長短,陪她吃過午飯,準(zhǔn)備“打道回城”的當(dāng)口,只見娘佝僂著腰身,把一大包蘿卜干塞到了我的手提包中,然后輕聲地對我說:“這是前些日子新曬的蘿卜干,也蠻好吃的?!?/p>
傍晚,回到縣城的家中,我用部分蘿卜干做了一道“有紅有白”的下飯菜。
望著盤中冒著絲絲熱氣的蘿卜干,我想起了明代洪應(yīng)明的《菜根譚》,以及“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的千古箴言。一生只上過幾天“掃盲夜校”的娘,壓根兒就不會有這么復(fù)雜的想法,她在把一大包蘿卜干塞進(jìn)我手提包里的時候,只是出于母愛的本能。這樣想著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了白發(fā)的娘,在鄉(xiāng)村四月的菜園里,拔蘿卜、洗蘿卜、切蘿卜、曬蘿卜、收蘿卜干的勞作身影。
五年前的寒冬臘月,老爹因病去世后,娘就在“無人說話”的日子里,一天天地活得更加無力、更加蒼老了。及至最近兩年,她仿佛連走路也變得跌跌撞撞起來,就算想去菜園里鋤鋤草,也感覺雙手握不緊光溜溜的鋤把了。曾經(jīng)為五個兒女傾盡了一身勁力的娘,現(xiàn)在再也不能給兒女們送米送油送肉送魚啦,一大包蘿卜干是她唯一可以給兒子的金貴東西。
吃晚飯的時候,妻子見我吃一盤清炒蘿卜干,吃得津津有味的,也把筷子伸到盤中夾了一箸。在咀過嚼過之后,她竟“沒心沒肺”地評價道:“這蘿卜干粗糙如渣,以后別再糟蹋油鹽了……”沒等她把話說完,我便吼道:“你說什么,這蘿卜干可是我娘一條條切出來曬出來的,你不吃,我吃,一條都不能丟!”看著妻子一臉懵怔的模樣,我旋即壓低聲音解釋道:“為了這些蘿卜干,我娘是拔了洗、洗了切、切了曬的。這些東西也許不是什么珍饈美饌,但它里面有我娘的幾番心血;這些東西也許值不了幾個錢,但它是天下兒子眼中千金不換的母愛極品。”
妻子聽出了弦外之音,也掂出了剛才口不擇言的“冒犯之重”,不再說話。其實我還想告訴她,我要將這些蘿卜干當(dāng)成“壓桌菜”,一餐接一餐地吃下去,直至一點兒不剩地全部吃到肚子里。這既是娘給我布置的“家庭作業(yè)”,也是我這個“不孝之子”必須面對的“母愛答題”。
過了今年,娘78歲啦。一口又一口地吃著蘿卜干時,我就牢牢記住了60公里之外的老家舊屋里,還住著娘。就算是在熱鬧喧囂的地方,我也不會忘記那條曲曲折折的回家之路。每每這時,我的心就一陣陣地發(fā)緊,不知道娘明年能不能翻得動菜園、種得了蘿卜、切得動蘿卜條。
(責(zé)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