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莉,侯新鳳,李文芳,李 楠
(漯河市中心醫(yī)院1.護理部;2.心血管內科二病區(qū),河南 漯河 462000)
心血管科是各級醫(yī)院內科為診療心血管疾病而設置的一個臨床科室,主要治療心絞痛、高血壓、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齊、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臨床上對于心血管方面的治療往往少不了護理管理的協(xié)助,臨床護理管理的核心內容是指以患者為中心,滿足其生理,心理需要的主動護理,護理是協(xié)助醫(yī)生做好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咨詢,為獲得有關患者病情的信息,需經(jīng)常性地深入病房和患者交流,對患者的疑慮進行深入的了解,發(fā)現(xiàn)患者的問題并幫助患者解決,關于病證及日常注意事項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詳細的講解,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飲食生活等方面的指導。因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常規(guī)管理模式很難做到對癥干預。追蹤方法學是通過對患者就診過程系統(tǒng)的觀察與了解,強調的是在護理過程中體現(xiàn)以患者為中心的評價方法,是近年來國際醫(yī)院評價中出現(xiàn)的一種考察醫(yī)療機構的管理體系、基本設施、服務系統(tǒng),以評價醫(yī)療機構現(xiàn)狀的一種現(xiàn)場追蹤方法學[1]。本研究主要探討追蹤方法學在心血管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此次2000例研究對象均自河南省漯河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進行選取,選例時間控制在2015-12~2020-12,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1000例,男573例,女427例;住院時間6~11d,平均(8.10±0.57)d;年齡6~73歲,平均(43.25±5.62)歲;疾病類型:心肌梗死239例,無癥狀心肌缺血316例,缺血性心力衰竭167例,心絞痛278例。觀察組1000例,男559例,女441例;住院時間6~12d,平均(8.08±0.51)d;年齡7~74歲,平均(43.38±5.54)歲;疾病類型:心肌梗死231例,無癥狀心肌缺血323例,缺血性心力衰竭172例,心絞痛274例。經(jīng)計算對比兩組以上基線數(shù)據(jù)資料(P>0.05),提示其數(shù)據(jù)差異在統(tǒng)計學研究中,無意義,故兩組可進行后續(xù)比較。本研究經(jīng)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診斷標準:參照《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識2013》[2]中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年齡6~75歲者;精神狀態(tài)正常且可進行有效語言溝通者;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等。排除標準:惡性腫瘤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等。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管理:設置小組對病房、文書護理、急救藥械、病房、危重患者、護理品質圈分別進行針對性管理的各個小組,要求按照護理管理工作規(guī)范,定期對科室上述項目進行質控(每季度為一分組),對整改措施進行及時調整,需定時給科室反饋質控結果,以提高質量。觀察組給予追蹤方法學護理管理:①護理質量追蹤小組的成立:成員主要包括護理部副主任、科護士長、質控人員、區(qū)護士長,小組組長由護理部主任擔任。對所有小組成員均進行相關知識??萍夹g培訓,對組內各成員的職責進行明確確認,為提高小組成員的專業(yè)性,組長帶領組內成員對項目進行追蹤、擬定訪談提綱、檢查行動路線,。質控人員則需嚴格監(jiān)控各個環(huán)節(jié),如追蹤檢查路線、項目等,特別需對具體項目及時間的監(jiān)控加強追蹤;科室護士長則需嚴格對護理質量指標進行檢查,患者滿意度及調查路線進行評估落實,護士長負責制訂??谱o理項目、追蹤時間和具體的指標等,且在執(zhí)行各項追蹤計劃須嚴格要求。②制定追蹤評價指標及落實追蹤小組:通過對相關部門制定專門的護理質量指標進行文獻查閱,由追蹤檢查小組成員或護士長定期進行評價,需及時總結和分析存在的問題。根據(jù)每月上報護理部的“護理質量指標”,將高發(fā)問題、累計頻次較多的項目(主要以本科室住院患者為追蹤目標)等作為重點追蹤項目。③優(yōu)化追蹤檢查路線:小組成員需及時制定追蹤檢查路線,需實時對計劃的制定、實施、檢查、處理這4個階段的護理質量進行監(jiān)控,以本科室住院患者為主要目標,明確追蹤的目標或重點追蹤項目,對已確定的追蹤路線進行嚴格的遵守,同時需對每月出現(xiàn)問題的處理情況進行核實,并進行分析問題所在,以提出正確的解決路徑并進行詳細記錄。④追蹤方法:對追蹤小組組內成員進行定期的追蹤檢查,可采取資料查閱、面談及現(xiàn)場查看等多樣化的形式進行追蹤。對護理安全的相關資料進行查詢及統(tǒng)計整理,以提高管理的科學性;對每月護理質量包括:不良事件、基礎護理等主要問題,通過與患者及護士以訪談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設計不同的訪談提綱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問題所在;通過跟隨責任護士實地查閱患者病歷,及了解患者病情后對患者進行選擇,對護理人員在治療工作中執(zhí)行各項的執(zhí)行情況、落實情況進行查看,同時進行相關指標的具體數(shù)值詢問,評估患者是否存在相關風險,以采取具體措施,并進行及時的總結與分析。兩組均實施管理3個月。
①對兩組患者干預期間基礎護理合格率進行比較,主要包括操作及護理的考核?;A護理合格率=(操作+護理)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對干預期間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進行觀察,主要包括住院患者壓瘡、高危藥物外滲、住院患者跌倒,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高危藥物外滲+住院患者壓瘡+住院患者跌倒)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③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干預后滿意度進行比較,滿分為100分,滿意度評定標準:61~80分表示基本滿意;81~100分表示滿意;≤60分表示不滿意??倽M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干預期間,對照組患者的基礎護理合格率為87.20%,低于觀察組的97.10%(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礎護理合格率對比[n=1000,n(%)]
干預期間,對照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0.70%,高于觀察組的0.10%(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比[n=1000,n(%)]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9.00%,高于對照組的94.70%(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滿意度[n=1000,n(%)]
心血管疾病雖不能根治,但可以通過有效措施進行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按照其嚴重程度包括: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飲食缺少蔬菜水果、缺乏運動、精神緊張等[3]。因此,對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和預防迫在眉睫。因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長期護理管理是幫助治療心血管類疾病的重要方法。人們對醫(yī)療服務的要求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也逐漸增加,常規(guī)護理管理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如何提高心內科護理管理質量已成為現(xiàn)今臨床關注的重點[4]。
作為新型、科學的質控管理程序,追蹤方法學是一種漸序循環(huán)上升、連續(xù)、嚴謹、完整的判定方法,而不是死板、單次的條條框框,主要將患者作為評價中心[5]。與以往的評鑒方法不同,追蹤方法學是一種注重通過過程控制、優(yōu)化流程的現(xiàn)場調查方法,因評價醫(yī)院的質量與安全需用患者的同理心調整,需要將評審委員調整為一個標準患者的角色。該方法注重在護理過程中把控服務質量及安全,通過減少護理上的缺陷以確保護理的安全,同時調高患者的滿意度及管理者的管理能力,還可增強護士的責任感[6]。通過對評價標準完善系統(tǒng)的制定,來達到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期間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干預后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追蹤方法學應用于心血管科護理管理能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改善護患關系,與方妍等[7]研究結果一致。追蹤方法學通過對護理管理流程進行不斷的優(yōu)化,對于護理管理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及不足進行糾正,并做出及時的改進,為護理管理中各組質控內容避免出現(xiàn)前后不連貫、不一致等現(xiàn)象,可提高護理管理的連貫性與高效性。幫助相關質控人員更直觀、更深入地了解實際的護理管理情況,可通過查閱資料、訪談、現(xiàn)場查看等方式,對提高護理管理的針對性、改善護理管理質量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8]。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期間觀察組的基本護理合格率高于對照組,表明追蹤方法學應用于心血管科護理管理可提升基礎護理人員的整體護理水平和質量,與張春玲等[9]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采取追蹤方法學進行心血管科護理管理可提升基礎護理人員的整體護理水平和質量,明顯改善護患關系,提升滿意度,同時可降低護理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