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千暉
(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附屬中醫(y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2型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胰島素相對缺乏、胰島素抵抗為基本特征的臨床常見慢性代謝疾病,以多食、多飲、多尿、消瘦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嚴重者還可引發(fā)視網膜病變、腎功能障礙、四肢血流不暢等癥狀,對患者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該病通常以中老年人群為高發(fā)群體,但隨社會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逐漸發(fā)生改變,運動缺乏導致超重人群增多,同時,日益加快的生活節(jié)奏,也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更多壓力,致使2型糖尿病發(fā)病人群逐漸呈現(xiàn)出年輕化、低齡化發(fā)展趨勢[2]。Magliano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3],中國18歲及以下人群中,2型糖尿病發(fā)病率從1995年的4.1例/10萬人,上升到2010年的10例/10萬人,可見2型糖尿病已逐漸成為威脅我國青少年人群身體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臨床研究指出[4],肥胖和缺乏鍛煉是青少年引發(fā)2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通過積極鍛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癥狀表現(xiàn)和生活質量。浮力負重增強式干預是一種于水中進行的負重訓練模式,其可在減少機體關節(jié)受損的基礎上,提高機體運動能力,目前,該模式在運動員下肢運動表現(xiàn)強化訓練中應用較多。本次研究為尋求一種能有效改善青少年2型糖尿病運動能力的干預模式,針對其實施浮力負重增強式干預,并對該干預模式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研究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依照自身隨機交叉對照設計,將2019-02~2021-03我院收治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109例隨機分至兩組。對照組:48例患者,男30例,女18例;年齡13~19歲,平均(16.24±1.80)歲;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19.24~22.40kg/m2,平均(20.62±1.13)kg/m2;病程3~11個月,平均(6.94±1.89)個月。觀察組:61例患者,男37例,女24例;年齡13~18歲,平均(16.11±1.72)歲;BMI 19.03~22.47kg/m2,平均(20.68±1.19)kg/m2;病程2~15個月,平均(7.01±1.94)個月。比較兩組患者基礎信息,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臨床檢查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制定《兒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17年版)》[5]中青少年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6];伴多食、多飲、多尿、體重減輕等表現(xiàn),或伴視野模糊、皮膚瘙癢、周圍神經病變等表現(xiàn)[7];年齡13~19歲;知曉研究內容,自愿參與,簽寫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先天器質性疾病;合并嚴重慢性疾病;合并感染性疾??;合并精神疾病,或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合并聽力、語言功能障礙,無法正常交流;近期發(fā)生運動系統(tǒng)損傷[8];近期參加過類似訓練。
兩組患者均常規(guī)實施糖尿病居家對癥治療,結合病情制定營養(yǎng)支持方案,叮囑患者科學作息。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居家期間實施常規(guī)功能康復訓練,觀察組定期到院接受浮力負重增強干預。
1.3.1 對照組:根據患者心肺功能、運動能力及個人喜好,選擇快走、騎車、打太極拳等中等強度鍛煉或慢跑、游泳、籃球等較大強度鍛煉,鍛煉時間30~45min/d為宜,每周鍛煉時間不應短于150min。
1.3.2 觀察組:浮力負重增強干預于恒溫游泳池中進行,水溫恒定24℃,訓練分為4個階段,每個階段持續(xù)2周,共訓練8周,5次/周,60~90min/次,各階段訓練項目、頻次、負重重量及組間休息時間嚴格按照浮力負重增強式干預訓練計劃(表1)執(zhí)行,選用背負式水中負重裝置實現(xiàn)不同強度負重。各訓練項目具體操作步驟如下:(1)深蹲跳:訓練初始做下蹲姿勢,挺胸收腹,收緊臀部,腳尖與膝蓋保持同向,膝蓋不超過腳尖,隨后雙腿用力,最大限度垂直向上跳起,落地時大腿平行于泳池底,落地維持0.5s后再重復動作。(2)保加利亞蹲跳:泳池內放置高度低于患者膝蓋的椅子,訓練時背對椅子單腳站立,另一只腳向后抬起搭在椅子邊緣,背部挺直,前側腿屈膝下蹲,直至大腿平行于泳池底,后腳跟發(fā)力站起,穩(wěn)定1s后再重復動作,左右腿均進行。(3)跳躍摸高:訓練初始做完全下蹲動作,雙手撐于泳池底,隨后腿部發(fā)力,最大限度垂直向上跳起,跳起過程中,雙手盡可能上舉,手掌垂直于軀干,落地時恢復至初始動作,維持1s后再重復動作。(4)雙腳垂直跳躍:雙腳叉開兩腳距離,雙腿屈膝,最大限度垂直向上跳起,落地時恢復雙腿屈膝狀態(tài),維持1s后再重復動作。(5)雙腳蹬地跳躍:雙腳叉開兩腳距離,跳起時身體稍前傾,雙腳用力向后蹬泳池底,雙臂上擺,雙腿屈膝,最大限度向前跳躍,落地時恢復雙腿屈膝狀態(tài),維持2s后再重復動作。(6)雙腳向側跳躍:雙腳叉開兩腳距離,雙膝微屈,面對前方,向側方向跳躍,跳起時下肢向側上方發(fā)力,雙臂向上擺,下落時雙臂下擺,雙膝恢復微屈狀態(tài),維持1s后重復動作。(7)分腿蹲跳:單側腿前弓,大腿平行于泳池底,膝蓋不超過腳尖,另一側膝蓋不要著地,抬頭挺胸,腰背平直,通過原地跳躍更換前弓腿,跳躍速度保持平穩(wěn),完成每次跳躍后維持0.5s再重復動作。(8)單腳屈膝跳躍:單腳站立屈膝,最大限度垂直向上跳起,下落時單腳落地,恢復屈膝狀態(tài),維持1s后再重復動作。(9)單腳垂直跳躍:泳池內放置且固定高度為30cm箱子,單腳站立,另一只腳置于箱子上,腳跟靠近邊緣,用腳在箱子上推壓,最大限度向上跳起,跳起過程中伸展臀部與膝蓋,落地時恢復挑起前姿勢,落地維持1s后再重復動作。(10)Z型跳躍:雙腳站立,單側腳向前方45°跨跳,落地時站立后另一側腳移動至站立腳附近,腳尖點地,維持0.5s后,腳尖點地側腳向另一側前方45°跨跳,反復該動作。
表1 浮力負重增強式干預訓練計劃
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下肢肌力、爆發(fā)力及運動自我效能感。
(1)選用MERAC等速肌力測試系統(tǒng),測定患者膝伸相對力矩峰值。測定時固定患者下肢,囑患者雙手環(huán)抱于胸,另固定患者股骨外髁和踝關節(jié)外側,確保機體臀線與膝關節(jié)呈90°,以60°/s和180°/s角速度分別進行3次測試,計算平均值以評估患者下肢肌力。(2)通過測定跳躍高度和落地時間評估患者爆發(fā)力。測定時指導患者雙臂自然擺動,竭盡全力起跳,用手觸摸高板,記錄每次測試患者跳躍高度和落地時間,進行3次測試且取平均值。(3)選用運動自我效能量表(PSE)評估患者運動自我效能,該量表涉及自我感受身體能力(10條目)和身體自我表現(xiàn)信心(12條目)2個領域,每個條目設置4個選項,從“完全不正確”到“完全正確”,依次賦予1~4分,總分22~88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運動自我效能感越強,量表Cronbach’s α=0.830[9]。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膝伸相對力矩峰值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跳躍高度和落地時間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SE量表評分分)
增強式訓練作為一種以肌肉發(fā)生離心收縮后馬上進行向心收縮為訓練機制的康復訓練模式,能幫助機體肌肉組織在最短時間內輸出更多力量,憑借肌肉本身具備的彈性勢能,產生牽張反射,進而加快向心運動速度[10]。郝磊[11]等針對競技跳水運動員實施以增強式訓練為主的復合式訓練模式,實驗結果驗證增強式訓練對機體下肢爆發(fā)力提高可產生積極影響?,F(xiàn)階段,增強式訓練已成為提高運動員爆發(fā)力的常用手段之一,且隨其快速傳播,以腦卒中偏癱為首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疾病逐漸引入增強式訓練,以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有效恢復。然而有臨床研究指出[12],增強式訓練雖在提高機體爆發(fā)力和運動能力方面具有較高價值,但患者采用該模式訓練時,常會導致其關節(jié)功能遭受不同程度損害,從而加大關節(jié)功能障礙和機體損傷風險。為降低增強式訓練對機體的損害,本次研究將增強式訓練轉移至水中進行,從而可在實現(xiàn)機體運動功能有效提高的基礎上,保障患者訓練安全。
本次研究針對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的浮力負重增強式干預,將傳統(tǒng)增強式訓練典型練習“跳深”作為訓練項目基礎內容,據此設置10個訓練項目,訓練難度依次增加,整個訓練計劃歷時8周,訓練強度逐步提高,嚴格遵循康復訓練的循序漸進原則,以保證患者在安全條件下完成訓練,通過循序漸進的下肢肌肉訓練,可實現(xiàn)機體肌肉適應性改變,每周進行5次訓練,讓患者在肌肉疲勞期的超量恢復階段繼續(xù)開展肌肉訓練,從而促進機體肌肉形態(tài)及功能的逐步發(fā)展,實現(xiàn)機體肌力和爆發(fā)力的有效提升。表2結果顯示,兩組干預后60°/s和180°/s角速度下膝伸相對力矩峰值均較干預前明顯提高,且觀察組干預后兩項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夏婉[13]等在研究中針對高齡糖尿病患實施生物肌電反饋肌肉強化+抗阻訓練,結果顯示,患者雙下肢骨骼肌質量和下肢肌力分別由干預前(33.30±2.06)N·m和(9.96±0.12)kg提升至干預后(38.80±1.85)N·m和(11.00±0.14)kg,與本次研究結果基本吻合。表3數(shù)據表明,兩組干預后跳躍高度和落地時間均較干預前明顯增加,且觀察組干預后兩項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王健[14]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行浮力負重增強式干預,結果表明,患者跳躍高度和落地時間由干預前(51.08±8.86)cm和(366.90±67.92)ms提升至干預后(59.69±13.17)cm和(407.78±60.76)ms,與本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浮力負重增強式干預將接觸面由地面轉換為水面,在浮力作用下,患者下肢關節(jié)遭受接觸面的沖擊力被有效削弱,從而規(guī)避患者肌肉損傷和下肢疼痛發(fā)生風險,進而可改善患者運動體驗,提高患者運動積極性和運動自我效能感,表4數(shù)據提示,兩組干預后PSE量表各領域評分均較干預前明顯提高,且觀察組干預后量表各領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李昂[15]等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運動支持,患者經干預運動自我效能顯著提升,與本文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浮力負重增強式干預可有效提高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肌力和機體爆發(fā)力,改善運動自我效能感,對改善癥狀表現(xiàn)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