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琳莉
(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人民醫(yī)院中醫(yī)內科 上蔡 4638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為糖尿病常見微血管并發(fā)癥,發(fā)病率為50%~80%,是糖尿病最常見致殘因素之一[1]。臨床多用甲鈷胺控制臨床癥狀,但長期應用毒副反應明顯。中醫(yī)學認為DPN 基本病機為氣陰兩虛、血瘀脈絡,治以益氣養(yǎng)陰、化瘀通絡[2~3]。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DPN 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自擬補氣養(yǎng)陰通絡方聯合手法按摩治療的療效,及對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震動感覺閾值(VPT)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 2018年 5月至 2019年 5月收治的 DPN 患者86例,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項目 對照組(n=43) 觀察組(n=43) t/χ2 P性別(例) 男女年齡(歲)糖尿病病程(年)DPN 病程(年)體質量指數(kg/m2)27 16 43~75(57.36±6.28)7~19(12.08±2.29)2~10(5.68±1.15)23~30(26.51±1.09)28 15 41~77(58.17±6.51)7~20(12.35±2.36)2~10(5.82±1.20)23~30(26.63±1.16)0.0500.822 0.587 0.538 0.552 0.494 0.559 0.592 0.582 0.622
1.2 診斷標準 (1)西醫(yī)診斷標準。有明確糖尿病病史,出現神經病變,且以下5 項檢查有2 項及以上異常:尼龍絲檢查,足部感覺減退或消失;溫度覺異常;神經傳導速度有2 項及以上減慢;踝反射消失;振動覺異常。(2)中醫(yī)氣陰兩虛型:口渴多飲,咽干口燥,氣短懶言,神疲乏力,腰膝酸軟,形體消瘦,五心煩熱,自汗盜汗,舌紅少津,心悸失眠,脈弦細數,苔薄白干或少苔。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存在肢體感覺及運動障礙,下肢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分別<40 m/s、45 m/s;(3)血糖控制平穩(wěn);(4)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下肢血管炎、胃腸道系統(tǒng)功能紊亂等可能引起神經功能損傷的疾?。唬?)有免疫性疾?。唬?)有急慢性感染性疾?。唬?)存在嚴重腦、心、肝、腎等疾病。
1.4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糖尿病及DPN 健康教育、飲食指導、適量運動等干預。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西醫(yī)治療,甲鈷胺片(國藥準字H20041229)500 μg/次,口服,3 次 /d,持續(xù)治療 2個月。觀察組于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自擬補氣養(yǎng)陰通絡方聯合手法按摩治療。自擬補氣養(yǎng)陰通絡方:生黃芪30 g,沙參15 g,黨參20 g,川芎15 g,太子參20 g,地龍15 g,枸杞子20 g,川牛膝 10 g,玄參 20 g,雞血藤 12 g,麥冬 20 g,當歸10 g,桑寄生10 g,炙甘草6 g。水煎,早晚分服,1 劑/d。手法按摩:先用推、搓、叩等手法按摩足背、腳掌、腳趾、足跟,再按摩相應反射區(qū)及小腿,直至下肢發(fā)熱,最后用補法揉足三里、陽陵泉、太溪等穴位,用瀉法重按太沖穴。時間為 20~30 min,1 次 /d,持續(xù)治療2個月。
1.5 觀察指標 (1)兩組臨床療效。分為臨床治愈(中醫(yī)證候積分比為95%~100%)、顯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比為70%~94%)、有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比為30%~69%)、無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比為≤29%)4個等級。中醫(yī)證候積分比=(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臨床治愈、顯效及有效納入總有效。(2)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評分(MDNS)。中醫(yī)證候積分包括肢體麻木、倦怠乏力、肢體疼痛、神疲懶言、手足不溫、口干、食少納呆等,每項從輕到重分別計0 分、1 分、2 分、3分;MDNS評分 0~46 分,分數越高,周圍神經病變程度越重。(3)兩組治療前后VPT,以數字震動感覺閾值檢查儀(SensiomterA100,北京藍訊時代科技有限公司)測定,<10 V 為正常,計 0 分;10~15 V 為臨界值,計 1 分;16~24 V 為感覺減退,計 2 分;>25 V為感覺缺失,計3 分。(4)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神經生長因子(NGF)、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BDNF)水平。取空腹靜脈血2 ml,離心取上清液,參照試劑盒說明書,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MDNS評分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MDN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MDNS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MDNS評分對比(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MDN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 治療后43 43 t P 15.73±3.68 15.59±3.51 0.181 0.857 11.52±2.64*6.65±1.61*10.328 0.000 19.63±4.58 19.82±4.71 0.190 0.850 15.47±2.85*9.16±2.53*10.858 0.000
2.3 兩組VPT評分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左側下肢、右側下肢VPT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VPT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VPT評分對比(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右側下肢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左側下肢治療前 治療后43 43 t P 2.61±0.38 2.65±0.40 0.475 0.636 2.42±0.34*2.21±0.31*2.993 0.004 2.58±0.36 2.60±0.38 0.251 0.803 2.31±0.32*2.09±0.27*3.446 0.000
2.4 兩組血清NGF、BDNF 水平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血清NGF、BDNF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血清 NGF、BDNF 水平對比(ng/L,)
表5 兩組血清 NGF、BDNF 水平對比(ng/L,)
BDNF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NGF治療前 治療后43 43 t P 1.56±0.15 1.60±0.12 1.365 0.176 3.31±0.24 4.59±0.30 21.848 0.000 1.82±0.12 1.78±0.14 1.423 0.158 3.01±0.26 5.24±0.33 34.807 0.000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發(fā)生頭痛 2例,皮疹 1例,出汗2例;觀察組頭痛 1例,出汗1例,惡心嘔吐1例。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63%(5/43),與觀察組的 6.98%(3/43)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551,P=0.458)。
現階段,DPN 發(fā)病機制尚無統(tǒng)一定論。有研究認為,高血糖狀態(tài)引起能量代謝紊亂及血管損害,導致血流緩慢,微循環(huán)障礙,進而導致神經細胞缺血缺氧為 DPN 的重要病理機制[4~5]。DPN 主要病理改變?yōu)樯窠浝w維脫髓鞘及退行性病變,引發(fā)一系列足部神經損害癥狀、體征(對稱性麻木、疼痛等)。
DPN 歸屬于中醫(yī)學“消渴、痹證”范疇,主要病理機制為消渴日久,耗氣傷陰,氣血虧虛,氣虛推動無力致血行不暢,加之陰傷血虛,脈絡肌肉無以充養(yǎng),則麻木痿躄不用。如《素問·逆調論篇》曰:“營衛(wèi)俱虛則不仁不用”??芍狣PN 基本病機有虛(即氣陰兩虛)、有瘀(即脈絡瘀阻,經絡不通),與西醫(yī)微循環(huán)障礙相符。因此治療應以益氣養(yǎng)陰、化瘀通絡為大法[6~7]。自擬補氣養(yǎng)陰通絡方中,生黃芪、太子參、黨參健脾益氣生津,使氣生血旺;沙參、麥冬、玄參滋陰降火;地龍、川芎活血行氣、止痛通絡;雞血藤、當歸補血活血止痛;桑寄生、枸杞子補腎益精;川牛膝通利血脈、利關節(jié),引諸藥下行,炙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之功?,F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麥冬、太子參等益氣養(yǎng)陰藥可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抑制醛糖還原酶,降低血糖[8~10]。劉祥秀等[11]研究顯示,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法可改善DPN 患者神經傳導速度。穴位按摩為中醫(yī)特色外治法。足部末梢循環(huán)豐富,刺激足部反射區(qū)和足部穴位,可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循環(huán),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自由基清除,使損傷血管壁得到修復,進而促進神經肌肉麻木狀態(tài)改善[12]。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MDNS評分、下肢VPT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自擬補氣養(yǎng)陰通絡方聯合手法按摩治療DPN 患者,可改善臨床癥狀,恢復神經傳導功能。研究表明,DPN 主要病理學改變?yōu)樯窠浢撍枨什∽?,主要與NGF、BDNF 水平降低有關[13]。NGF、BDNF 為神經營養(yǎng)因子家族成員,資料顯示,補充外源性NGF 可調節(jié)鈣離子平衡對抗氧自由基作用,發(fā)揮神經元保護作用,達到減輕DPN 的目的[14]。而BDNF 對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tǒng)具有廣泛作用,其在DPN 中低表達已得到證實。本研究統(tǒng)計發(fā)現,自擬補氣養(yǎng)陰通絡方聯合手法按摩可顯著提高患者血清NGF、BDNF 水平,控制病情進展,但具體機制未明,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采用自擬補氣養(yǎng)陰通絡方聯合手法按摩治療DPN 效果確切,有利于控制臨床癥狀,促進神經傳導功能恢復,機制可能與調節(jié)神經遞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