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思奇 董爽(北京林業(yè)大學)
標本制作是從時間的鐮刀下奪回美的藝術(shù)。
1.狼毒
植物中的水分每時每刻都在流失,當把草本植物連根挖起或?qū)⒛颈局参镏l剪下時,就要盡快完成壓制,不然原本鮮活立體的植物姿態(tài)將“萬劫不復”。
壓制整理標本時,我們盡可能地忠于其原本的形態(tài),要求花、果、枝、葉俱全,由物候差異造成的花果不同期必要時應分期采摘,葉片鋪平時既要有正面也要有背面,根據(jù)植株大小擺放為原形、V形或N形,粗大的植株可以剪取有代表性的幾段壓制。整理平整后的植株應盡快壓上另一張吸水紙和瓦楞紙,注意通風干燥,及時更換吸水紙。壓制后,可以將充分干燥的植物標本固定在臺紙上制成永久標本,植物的姿態(tài)應盡量維持自然。
現(xiàn)在,我的標本冊中已有不少生動的收藏了:
狼毒是瑞香科狼毒屬的一種草原常見毒害草,它還有個響亮的別名:斷腸草,也有人稱它為饅頭花、燕子花、火柴頭花等。狼毒根莖粗大,莖叢生,葉披針或橢圓形,頂生的花序呈圓球形,花白色、黃色或下部至帶紫色。
草業(yè)科學的同學通常對狼毒倍感親切,一是因為它的中文名響亮易記,二是因為它是退化草原的標志,三是用它制成的紙張不被咬不被蛀。
在一次專業(yè)實習中,我在一個低起伏小山的草坡上見到了狼毒的真身。未開花的它因蓬勃飽滿的叢生株形惹人注目,又因沒有其他色彩的點綴隱沒于綠色,支持其多年生命力的是粗大的根莖,我未曾注意它的地下形態(tài),但標本采集時,狼毒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在距植物根部一定距離處踩入鐵鍬,一般根系淺的植物將在踩入一兩次后就能被翹起,但是對狼毒,我足足沿根部圓周挖了兩三圈,才費勁地把它從土壤中奪下(采挖時應盡量減小對土壤的擾動,采集后需及時將土壤回填并踩平)。拿起它細瞧時,同學們紛紛驚嘆,它竟有著直徑接近3厘米的粗大根莖!
《中華造紙兩千年》中對狼毒紙有“吐蕃650年開始生產(chǎn)紙張”的記載,狼毒的根與莖中提取出的纖維含有毒素,造出的紙可以防蟲蛀鼠食。狼毒紙便是以這般奇妙的方式,保護藏傳佛教經(jīng)典在時間的奔流中不被侵蝕。
紫花苜蓿是一種全國各地都有的,呈栽培或半野生狀態(tài)的豆科苜蓿屬植物,往往直接被稱為苜蓿,或紫苜蓿,也是歐亞大陸乃至世界各國廣泛栽培的飼料與牧草。相傳張騫出使西域時將苜蓿與俊美的伊朗馬一并引進,漢武帝在種植苜蓿中發(fā)現(xiàn)很大好處,于是苜蓿從宮廷傳入民間。
與紫花苜蓿關(guān)系最近的是畜牧業(yè),作為一種富含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優(yōu)質(zhì)纖維的牧草,紫花苜蓿被牲畜食用后的消化率高,有著“牧草之王”的美譽。
紫花苜蓿就像草業(yè)科學的旗艦物種,同學們自然都需要會制作其標本。這時,對家畜而言葉量豐厚、鮮嫩多汁的優(yōu)點,對其越冬生長必不可少的物質(zhì)儲存,和有著水土保持功能的龐大根系,都使它成為標本制作中“麻煩”的代表。這種麻煩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難挖,二是難展,三是難保存。
在挖取紫花苜蓿時,剛將鐵鍬往土中踩幾下便能看到粗大的根頸,根頸是苜蓿近地面的根冠部,是分枝的重要部位,也是運輸、吸收、儲存養(yǎng)分、水分的重要器官,其與苜蓿的再生性、耐寒性等密切相關(guān)。根頸之粗壯是苜蓿難挖的原因之一,還有一點便是苜蓿是典型的直根系植物,扎根深,主根發(fā)達,由主根生出側(cè)根,挖取時一不小心便會傷害側(cè)根,而又深又堅實的主根幾乎深不見底。有記錄表明,干旱地區(qū)苜蓿主根可達10米左右,雖然長那么深的根肯定是生長多年的老苜蓿,但是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有時看著不起眼的小苜蓿,挖取起來也絕不容易。
耗盡九牛二虎之力挖取之后,便可開始壓制了。壓制的第一步是整姿平整,將每一個小葉鋪平展開在吸水紙上,并將其擺成近自然的姿態(tài),即使是剪取好的部分植株,這平整的工作也得耗費好一陣工夫。因為苜蓿往往生長茂盛、小葉很多、水分充足,一旦挖取后沒有立即制作,便很容易失水萎蔫,這時再一個個鋪平癱軟卷曲的小葉就需要相當強大的耐心和毅力了。
多汁的苜蓿標本一定得勤換吸水紙,多翻動,否則很容易發(fā)霉。只有每一步都耐心操作才能換來漂亮的苜蓿標本,雖然過程“麻煩”了些,但為了干燥后盡可能還原其自然生長狀態(tài)下的生命力,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2.紫花苜蓿-蝶形花冠
3.墊狀點地梅
行走在青藏高原,時常能看到地面鼓起一塊一塊的草丘,這些草丘在生長季有著鮮活可人的綠色,遠看好像毛茸茸的苔蘚,近看有些草丘有葉有花,與無花無種子以孢子繁殖的苔蘚完全不同,這些草丘便是墊狀植物。
墊狀點地梅是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墊狀植物之一,屬報春花科點地梅屬,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半球形墊狀體,由多數(shù)根出短枝緊密排列而成?;▎紊瑹o?;蚬O短,花冠粉紅色,是青藏高原上開花最早的植物之一。
墊狀植物常見于報春花科點地梅屬、石竹科無心菜屬等,其生長貼伏地面,形成致密的墊狀體結(jié)構(gòu),如此特殊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組織構(gòu)造和生理生化功能使得它們能夠抵御寒冷干旱,在極端環(huán)境生存幾十到上百年。墊狀植物通過自身的形態(tài)改變微環(huán)境,為自己和其他植物提供生長必要的條件,它們是高原臺地的先鋒植物,也常被稱為高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工程師”。
墊狀點地梅等高山植物的生長期短,一般從萌發(fā)到停止生長階段不會超過8周,4周左右最為常見,植物年生長量較小,根據(jù)研究者測定,墊狀植物每年水平輻射方向只能生長1厘米左右。因此,我們見到的每一個墊狀植物的小鼓包都可能生長了很多年。高原環(huán)境下的植物生長十分不易,如果遇到,千萬不要破壞,留成電子標本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