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瑩昕(北京工業(yè)大學)
“風卷紅旗”搶修后的終極方
書架最上層的角落,一張斜躺著的證書記錄了一場艱難的比賽。北京市大學生建筑結構設計大賽中,我所在的團隊獲得了一等獎,那是一場讓我受益匪淺的比賽,它點亮了我未來的專業(yè)選擇。
“結構大賽”的名字,從入學起就常常在我耳畔響起。作為結構專業(yè)的學生,如若沒有參加過,仿佛人生都不夠完整。
比賽要求所有參賽隊由建筑專業(yè)和結構專業(yè)的同學共同組隊,先在學校內部競賽,只有獲得第一名的隊伍才能入圍市級競賽。大三那年,我興沖沖地拉著隊友報了名,當時的賽題為:“該工程為‘紅色文化展示交流中心’,建筑風格應充分體現(xiàn)出紅色文化內涵,結構設計體系應概念清晰,上部屋蓋結構須采用空間結構,具體形式不限,下部結構由各參賽隊自定,須符合安全、經濟、美觀、創(chuàng)新、綠色等基本要求?!蔽覀冃判臐M滿、情緒高漲,在幾番熱烈討論之后,迅速將建筑方案擬定為“風卷紅旗”。
隨后,建筑學專業(yè)的隊員們開始了緊鑼密鼓的設計、繪圖、渲染等一系列工作,外觀的雛形很快就展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通體的玻璃幕墻輕盈、透亮,屋蓋猶如迎風翻飛的旗幟輕輕落在半球形的建筑立面上,造型獨特,盡顯飄逸之感。結構組的我們欣賞著、構思著,為了滿足“建筑自重輕、內部空間大、分配靈活”的要求,我們明確了這個建筑必須依靠大跨鋼結構實現(xiàn),即橫向跨度60米以上的鋼結構。
大跨結構所包含的結構種類眾多,該選擇哪一種?又該怎么設計呢?我努力地回憶著三年來的專業(yè)所學。質量輕、強度高、塑性好是鋼材的特性,恒荷載、活荷載,以及風、雪荷載等是一棟建筑所承受的各類荷載,內力、穩(wěn)定性,以及繞曲變形是建筑物梁、柱等結構構件的內力計算。然而,該在何處設置梁,哪里布置柱?一個完整的結構該如何計算?直到面對這樣一個虛擬卻又真實的“大型工程實例”,我才體會到了自己與結構設計師之間的巨大鴻溝。
顧不得迷茫,我們迅速開始了“沉浸式”的學習。在老師的建議下,我們選擇了SAP2000軟件分析上部結構,ETABS軟件分析下部結構,ABAQUS軟件分析節(jié)點連接。這三款功能強大、認可度高的軟件無疑提高了設計的安全性和準確性,只是學習難度很大。我對照著教程視頻操作下來,屢屢運行失敗。無奈,我只好在自學的基礎上一遍遍地請教老師。小到一根柱子的截面尺寸,大到地震作用的計算原理,老師的傾囊相授讓我快速成長。
幾日過后,我不僅能較為流暢地操作這些專業(yè)軟件,還學習、設計、模擬了一個建筑結構的完整流程,真可謂“速成”。首先,我們將上部結構確定為空間網格結構,即由很多桿件按一定的規(guī)律布置而成的一種網狀空間桿系結構;下部結構選定為框架結構,即由許多梁和柱共同組成,用于承受房屋全部荷載的結構。其次,要為不同的構件選擇截面形狀、尺寸,并定義材料屬性,接下來就需要添加各項荷載,設定相應的荷載組合,隨后便開始驗算。麻煩和困難,這時才剛剛開始。因為倘若系統(tǒng)提示驗算結果超出規(guī)范限度,則表示結構承載力不足,無法安全使用,需要重新調試以上涉及的所有參數(shù),直到所有的靜力、動力指標驗算合格為止。與此同時,這些指標也不能過低,因為這樣的設計太過于保守,不僅造型缺乏美感、材料消耗量大,更嚴重的是會導致結構剛性過大,不利于抗震。
經過一個月的拼搏,我們成功完成了第一版作品,并在諸多參賽隊中脫穎而出,入圍了市賽。
1.大賽作品雛形
2.共同奮斗的隊友
3.“風卷紅旗”3D打印模型
4.建筑物內部效果圖
正當我們沾沾自喜地準備著市賽答辯時,新的問題出現(xiàn)了。我們的作品被領導全盤否定,原因是:結構設計太簡單,建筑造型不出眾,沒有創(chuàng)新點。
此時,距離市賽僅剩兩周,作為唯一代表學校出戰(zhàn)北京市的隊伍,如此的“高標準、嚴要求”讓我們壓力驟增,不得不通宵工作,完成著這個看起來幾乎“不可能”的任務。經過建筑學隊友們幾天的奮斗,新的建筑方案出爐了——屋蓋的“紅旗”造型舒展、昂揚,以積極自由的形態(tài)引領了整個建筑外觀;立面墻壁一改過去的半球造型,而是同樣以旗幟的形態(tài)為基礎,波瀾起伏,極具流動感與韻律感,新穎而不失莊重。
可是新的建筑方案讓我們在憧憬之余愈發(fā)手足無措:形狀不規(guī)則且下凹的“反拱”屋蓋本就不利于大跨結構的受力,原本“四周落地”的立面墻也僅剩下“四腳著地”。
在帶隊老師的點撥下,我們又給出兩種結構方案:“復雜雙層空間網格結構”和“單層網格局部加強拉索結構”。前者的傳力路徑明確,總用鋼量低,經濟性好,應用廣泛;而后者結合懸索結構,設計大膽,更能凸顯建筑的線條美,但難度較大。兩種設計方案并行,雖然工作量更大,卻可以互為驗證,更具競爭力。
有了上一次的經驗,結構設計的進程流暢了許多,但我們對于懸索的調試十分陌生。為了利用拉索托住下凹的屋面,須在結構施工時對其施加預拉力,使得原本疲軟的拉索張緊。但軟件無法模擬施工狀態(tài),因此需另尋他法,即通過施加溫度應力充當索的預應力。然而索作為非線性結構構件,溫度的降低與其內力的增大沒有固定關系,因此想要達到適合的索內預應力,只能不斷地嘗試。
距離出發(fā)前往市賽地點還剩下6個小時,但拉索仍然調試失敗,軟件的一次次報錯令我們崩潰。深夜,微信的消息提示音刺破了心中的壓抑:“怎么樣?”竟是老師!我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詳盡地描述著問題。“檢查一下場地類別是第Ⅱ類嗎?”我按照老師的提點快速審查,果不其然,正是這里出現(xiàn)了問題!經過修改,這展“紅旗”終于歷經風暴,飛揚在賽場之上。贊嘆之余,我也暗下目標,希望未來的自己也能達到老師這樣的學術造詣。
這場歷時一個多月的比賽,收獲的不僅是一張證書,還有書上沒有的知識與經驗,和一個披荊斬棘之后全面升華的自己。這段寶貴的經歷,也曾在數(shù)場保研面試中引起導師們的格外關注。這場高強度的比賽為我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建立了更全面的知識體系。正因為如此,我才能在導師的輪番提問下對答如流,最終順利保研。我更因此找到了興趣所在,找到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新型建筑材料FRP(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應用與結構加固及開發(fā)。
我輕輕拭去證書表面的浮塵,光澤重又顯現(xiàn)。此刻,心中的旗幟已然升起,它正乘風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