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竹峰
口腹之美大妙,妙不可言,卻要言妙,樂趣即在此也。我日常吃食,寡淡得緊,但鄉(xiāng)野的瓜果蔬菜自有素雅的風情,偶爾也豐腴飽滿。飲食是人間第一要務。所謂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實在只是吃一樣。
做小孩子的時候,喜歡飯量大的人,現(xiàn)在每每見到飯量大的人,也還有歡喜。
我地俗話說飯扛勁。
小時候在鄉(xiāng)下,鄰居早出晚歸,日日費苦力過生活,飯量極大,捧一只粗瓷大碗,口闊如巨獸。碗頭常見青筍、白菜、辣椒 、黃瓜、茄子,三五根咸豇豆,透著溫潤的深黃。只有逢年過節(jié)或家中來客,餐桌上才見紅燒肉泛著油光。
書上饕餮的樣子令人生畏,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聲音如嬰兒啼哭。傳說它極為貪食,將自己身體也吃光了?!秴问洗呵铩飞险f,周朝鼎上鑄有饕餮,有頭而沒有身子,所食之人尚未咽下,已害得自家性命。其中有人情,更有世間道。古器物上常有饕餮紋,有頭無身,用來戒貪也,其紋卻有大美,青銅器、玉器常見,或軀干或獸足,有的僅作獸面。
神在高處,不可嫉妒,不可懶惰,不可貪杯,不可好色,不可饕餮。深夜,春寒,小雨不絕,一碗羊湯的溫暖卻讓人貪戀。不獨唇齒之美也。
日常歡喜,不過柴米油鹽醬醋茶。閑來兩盞茶,三杯酒,推門是生,閉戶是活,生與活凝結(jié)成人間煙火。煙火不多見了,炊煙是安神藥,療鄉(xiāng)愁療清愁。遠遠看見那些炊煙,炊煙下是柴火飯的清香。
鄉(xiāng)下逢婚慶、洗三、做壽,越發(fā)歡喜無限?;閼c不必說,陶陶然有蒸騰的喜氣。來客人人衣帽齊整,喜笑顏開,顯得氣氛嫣然。做壽時,淺口的竹籃裝一層壽桃,堆在里屋,又富貴又安詳。有時配壽仙模型,越發(fā)多了歡喜。
壽桃有兩種。一種為夾層松糕,大小不一,將糯米、粳米、紅米磨粉加糖加玫瑰醬,和成團,放甑籠蒸熟。糕皮松軟,色澤紅艷,口味清甜。還有一種將糕粉做成桃形壽桃,夾層多為豆泥、果仁,與壽糕一起,更添喜氣。壽桃多為擺設(shè),分送親朋好友,共沾喜氣。
吃滿滿的飯菜讓人歡喜,換一碗素白的米飯也有喜氣,兒童的喜氣。查慎行詩云:“半月前期傳父老,一家喜氣到兒童?!眱和南矚饣煦缬譁喨弧S欣舷壬貞浶r候做客,待飯碗被魚蝦雞鴨堆滿了之后,突然把筷子一放,宣布吃飽了。直等到主人勸了又勸,才說:“那么請你們給我換一碗白飯來。”
老家岳西有吃新習俗,勞作半年,稻谷收倉,第一頓新米飯,請親鄰共食,儀式莊嚴。一口鐵鍋,幾升白花花的大米煮成顆粒晶瑩的米飯,有沁入脾胃的糯軟新香。一家人圍桌而坐,吃出風生水起的歡喜來。
飲食有歡喜,香甜的歡喜,暖意的歡喜。張愛玲愛吃糖炒栗子,假日與姑姑上街,總會買一些,用牛皮紙裹了邊走邊吃。每次回寓所途經(jīng)栗子鋪,忍不住放慢腳步,細細聽師傅操著長柄鐵鏟炒栗子的“嚓嚓”聲,深深嗅那桂花糖和砂子混合散發(fā)的香氣。
登上歡喜盛大的階梯。香氣悄悄爬進鼻子,這碗面是我的,這碗酒是我的。面是刀削面,酒是老汾酒,一盤炒雞蛋,一碟花生米。隔了十幾年,再一次吃到好面。淺口青花碗,大半碗刀削面與豐足的牛肉澆頭黏合在一起??觐^挑起一口,誠覺世事皆可原諒,慢慢吃完,四海升平,雖不飽腹卻幾欲作歌。
頭一次喝汾酒,酒性如君子,有士大夫氣,出可山野,入可朝堂。一點點醉意,微醺中,踩碎了古城夕陽。一行人,沿舊城墻踟躕而行。太陽越發(fā)向西,一路無話,樓上烽火臺的倒影與樹影重疊。
清晨起床。風吹過庭前松樹,沙沙作響,鳥在枝頭縱橫跳躍。登上城墻,城墻黃土如沙,黃沙似土,筑土成墻。綿綿瓜瓞,墻下人家的樹梢有瓜蔓繞上去,掛一小南瓜,凝綠如嬰兒拳頭大小。晨風吹過,南瓜葉微動,光影悠悠掠過。
《禮記》中有規(guī)矩,為天子削瓜,去皮,切成四瓣,再橫切一刀 ,然后蓋上細葛布。為國君削瓜,去皮后一分為二,攔腰橫切一刀,用粗葛布蓋上。為大夫削瓜,去皮即可。士人只切掉瓜蒂,再橫切一刀。庶人切除瓜蒂可直接食之。
南瓜明朝末年才引入中國,先秦時候的瓜是甜瓜。所謂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古人順應節(jié)氣,也是順應天意。天意有大道有大禮。
南宋林洪《山家清供》記鄭馀慶宴親朋,敕令家人說:“爛蒸去毛,莫拗折項?!笨腿艘詾槭蛆Z鴨,上了桌子,才知是蒸瓠瓜 。夏天有碗瓠瓜湯,很素凈也鮮美可口,不輸雞鴨鵝。
《禮記》還說:“為人子者……不登高,不臨深……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鄉(xiāng)長者所視。登城不指,城上不呼。”這樣的人子如今怕不多見。
三十歲后始習《禮記》。《禮記》多實話,句句是修養(yǎng),句句有智慧。擔心下面的人恐慌,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制定這禮儀的人,并非杜撰。舊小說中,城頭一陣喧嘩,準定有事。
人生多苦,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墩f文解字》說杜康又名少康,夏朝國君,始作秫酒。秫就是黏高粱,極好的釀酒原料。我去過高粱地,火紅的高粱鮮艷熱烈,谷穗飽滿,沉沉垂下來,用它來釀酒,留下那一份激揚,也得了那一份內(nèi)斂。好酒既張揚又內(nèi)斂,張揚是精神,內(nèi)斂是心性。
一年去嵊州胡村,農(nóng)人在釀酒,純高粱酒,緩緩流入瓦罐。農(nóng)人友善,讓我舀一口吃了。真正的新酒,唐朝人重新酒,所謂“綠蟻新醅酒”。白居易如此,元稹也這樣,其詩《飲新酒》中說:“聞君新酒熟,況值菊花秋。莫怪平生志,圖銷盡日愁?!倍鸥ΩF困,“樽酒家貧只舊醅”,覺得十分歉意。
與一般飲食不同,酒里有肉身的歡愉,還有精神的放弛,讓心如槁木的人也添了愁感。多少人迷蒙地醒著,他們需要熱烈的夢。多少人熱烈地夢著,他們需要迷蒙的醒。李時珍說酒,味辛、甘、熱,有大毒,消冷積寒氣,燥濕痰,開郁結(jié),過飲敗胃傷膽,喪心損壽,甚則黑腸腐胃而死。一口苦水勝于一盞白湯,一場場辛甘,沖淡的是生之麻木與老之將至。
北齊高季式豪爽好酒,為人不拘小節(jié)、有膽氣。有一年在濟州夜飲,憶老友光州刺史李元忠,令左右開城門,乘驛馬,持一壺酒,送往光州。濟州與光州相距千里,最快的馬,三十里驛站一路不停,李元忠喝到高季式相勸的一壺酒差不多要到第二天午時了。驛馬是國家公器,史書上說朝廷知而容之。知不難,容大難。杯盞勸酬,千里酒桌,六朝高致,駟馬難追。
家族善飲者不少,父輩以上,無酒不歡,人人皆有酒量有酒膽。幾個叔父輩,近年居家緊要事是自釀米酒,費時費事,不厭其煩。每年釀百十斤甚至幾百斤,用瓦缽裝得滿滿的,靠壁放在堂屋,一罐罐粗粗憨憨。
我第一次喝酒在蘇州。在古鎮(zhèn)、園林、村落游蕩幾日,離別之際,友人動了酒心。拿來一瓶白酒,以魚佐酒,兩個人不知不覺喝下一瓶。秋日陶然春色,三分忘我三分迷糊,一路風吹著,覺得通透。此后喝過大酒喝過小酒,也有過花生米、烤肉就瓶酒隨意而飲。
有年暑天友人招飲大蜀山下,暮氣昏然,樓頭燈火迷蒙,坐列無序,不分賓主,至微醺小醉,其間頗得佳處。幾個朋友都是好年華,酒酣耳熱,飯后在山里放浪而走,月色晦暗,心情晴朗。現(xiàn)在懷想,頗有些悵惘,不過六七年時間,那樣的辰光仿佛隔了一個世紀。
也是暑天,在云南撫仙湖,與老友坐在藤狀植物纏繞的綠棚下,吃銅鍋魚、喝高粱酒。雨落在湖里,也落在我們頭頂,水面安靜得像一面巨大的鏡子,又起了霧,恍然如仙境。兩個人在雨中飲酒,悠然自得。友人酒量大一些,我淺嘗了幾杯酒,微風輕拂。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這樣的情景,覺得是唐詩宋詞的情味。
印象中北方人比南方人善飲。去山東、山西、河南、河北一帶,酒客有俠風,生怕酒淡,唯恐不醉。那年在魯南微山湖畔夜宴,一場豪飲,來客皆一兩斤之量。席畢,個個滿面紅光、精神抖擻,無人醺然,靠墻處一排酒瓶列陣布兵,蔚為大觀。去臺灣與福建一帶,席上用的是牛眼大的酒盅,主人每每分作三兩口才盡落喉中。
喝了幾次白酒,心里還是畏懼。果酒、米酒、黃酒遇見了還稍有喜心,偶爾喜心浩大,氣吞山河。在紹興逗留過幾日,與黃酒脾氣相投,每天除早飯外飲之不斷。那酒以白瓷飯碗斟上,仿佛醬油,多則近十碗,少則一兩碗。每夜酒后且能作文,無有醉意,心下稱奇,同行者皆覺得咄咄怪事。那樣的豪興后來再沒有過。
紹興黃酒像苦雨齋的文章,綿軟,后勁十足,苦雨齋的阿彌陀佛里是有金剛大力的。我過了三十歲才開始喜歡知堂的,他的文章近乎磚銘,需要人凝神細讀才得滋味才知風神。
某年遠游歸來,朋友請飯洗塵。座上有黃酒,興致頗好,兩盞下去,不料得了大醉,平生第一遭唯一遭。至此方明白祖父當年說的話,喝一生酒丟一生丑。醉后意識雖在,然身體不聽使喚,兩腿進退艱難,難逃丑態(tài),不必細表。
大小酒場二十幾次,奇怪的是,酒量不僅未能見漲且越來越減退??嗪o邊,索性回頭,寫過一篇《酒誥》:
無酒不成席,我當然也喝。今年飲酒十二場,天增歲月人增壽,唯酒量不增。多喝易醉,往往做不得事。堯舜千鐘,孔子百觚,子路十榼,李白斗酒,古之圣賢無不善飲。我本布衣,三杯即亂,明年決定戒了。熟也罷生也罷,官也好民也好,無論男女老少,不分貧賤富貴,多吃菜少喝酒,認飯不認人。買酒費錢,喝酒傷身,此事兩相無益。座上皆是客,相逢茶一杯,正可謂君子之交。酒少喝或不喝,對誰都好,對我好,對你更好。以此告四方友朋,也警示自己。時在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此后雖未能滴酒不沾,往往寒夜客來茶當酒,對杯中物盡量避之躲之。酒中的趣味,我也懂得,乍暖還寒的天氣,一口入喉,毛孔舒展開,一身上下無處不妥帖,這一口飲下的是一段溫柔的歲月啊。
松樹開花了,黃燦燦如馬尾掛滿枝頭。在山里走得久了,風吹過,頭面有松花的氣息。將松花曬干摻糯米粉做餅,蒸熟即食,是為松花餅。松花餅顏色頗好,像桂花糕,淡淡的嫩黃,仿佛夏日鱖魚游過溪流,水底倒影綽綽斑駁,心境一時舒朗。松花餅不算佳肴,但得了谷物的滋味也有山林的野趣,甜糯中帶一股馥郁的松香,如云在野,輕逸悠悠。
宋人林洪喜歡松花餅,說用其佐酒,心頭灑然起山林之興,駝峰、熊掌也沒有那等風味。讀書人風雅如此,是顏回心性的一記回聲。宋朝做松花餅與今人不同,摻入蜂蜜,狀若雞舌、龍涎,味道香甜。前日吃得一回松花餅,有舊味也有自然風韻,一時生出林下之思。松花味甘、性溫、益氣,主潤心肺、除風止血,也可以釀酒。松花酒沒有喝過,我沾酒即醉,友人越醉越喝,不獨是宋人風味,更近似松下的魏晉風流了。
有一年在皖北亳州聽戲,聽梆子戲。梆子鼓弦的聲濤里,唱出了刀來劍擋的俠義,唱出了良辰吉日的喜氣,唱出了趕考京城的斯文,唱出了除暴安良的硬朗 。最是俠義喜氣斯文硬朗讓人流連。唱腔如此,配樂也有慷慨悲壯 、蒼涼凄楚之風。梆子的鑼鼓點如馬蹄,節(jié)奏鮮明,鏗鏘有力。
皖北的飲食也是這樣,慷慨有燕趙氣。早餐,當?shù)厝苏埼页耘H怵x,大且遼闊的一塊,像極了古時候的月亮。總疑心古時候的月亮比現(xiàn)在的大,懸在長城上,掛在枯樹的枝頭,照耀大漠邊塞,也照耀寒窯破屋的房頂。
牛肉饃實則是牛肉餅,做法如下:
將黃牛肉剁成肉泥,以粉絲、蔥、姜及多味中藥材配料拌勻。以香油摻水和面,綿軟黏稠。將面坨搟成薄片,卷入黃牛肉餡,放鍋中,兩面熥烤,轉(zhuǎn)動炕熟,即成。炕時用炭火,旺火上蓋一層炭灰,以不露明火為宜。
熟透的牛肉饃外殼金黃油亮光潤,入口作脆聲,餡鮮嫩不油膩。
梆子那樣的聲調(diào)需要牛肉饃來長力氣。好文章要力氣,好唱腔也要力氣,好文章好唱腔之好見氣不見力。
亳州的牛肉饃讓我想起湘西龍山的大肉。
師秋天,龍山的秋意暖融融都是春情,或許是人情,或許是飲食。龍山的飲食火功尤好,力透紙背的熱,慰藉人身也滋潤人心。難忘洛塔大肉,大片大片的肉,用了姜、桂皮、八角、木姜子、花椒等作料,何止肥而不膩,簡直肥而生香,一口就是盛世。心想,舊小說上眾好漢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那肉應該就這么大一塊塊堆放在陶碗里容光煥發(fā)吧。
同樣是秋天,在川西和湘西大不同也。
川西壤塘,秋日,風起時有些寒意了,枯瘦,略帶高原的清冷。一股酒氣、肉香彌漫小屋,牦牛奶、手抓肉、酥油茶、辣椒炒菌。日子伴隨著白云下的聲聲經(jīng)文,讓人有些空靈安靜的心思。
秋日壤塘的傍晚,空氣黏稠,黏稠得讓人想飲酒,宴會時喝了兩杯。散席時,有一女子不勝酒力,在夜色里腳步踉蹌,搖搖晃晃蕩漾,分不清星空還是街巷。
平素并不飲酒,只有遇見友人,才會取極小的酒盅,喝三五杯。酒里有人間濃熱的情義,茶倒是可以與生人同飲,酒只與友人喝,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白酒濃烈一些,青稞酒,淡淡的,如馬蹄幽香,又清遠又清脆,平添幾分陶然。那樣的夜晚豐沛難言,大概很久之后,我還會一次又一次回首曾經(jīng)的一幕又一幕。
沉重的肉身,偶爾要宴飲之樂。高原、山中、石屋、木門、樓頭,總也待不夠。天光暗了,燈光也是暗的,幾人對酌飲食 ,風起風落,把酒清談,都是好的,近乎李白詩句“長風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此時,正在高樓上,圍著食案割肉把酒夜話,直待天光徹底黑了,夜色漸漸深沉。這樣的日子,雖是短,倏忽又去,足令人心醉。簡樸的家居 ,忽然跳出如此生動的、閃閃發(fā)亮的藏家歌謠。
藏家兒女甘于生活,像孔子說的那樣,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在其中。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只不過像天上的浮云一樣??鬃舆€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吃穿用度等生活瑣事,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這樣的人也不值得相談論道。
道有詼諧的時候,道也有莊嚴的一幕。威嚴道,矜重道,肅穆道,歡喜道,隨和道,輕佻道……處處有道。
在四川簡陽吃到羹湯“如花似玉”?;ㄕ?,花椒,玉是脫了外衣的嫩玉米,熬湯勾芡而成。三五個枸杞撒在上面,有幾葉扁舟出沒風波的意思。入嘴軟糯,滋味近似雞頭米,卻多些糖心感。次日在湖邊吃農(nóng)家飯菜,一缽玉米羹橙黃透亮,連吃三碗 ,只是覺得好,好在空無,無一絲掛礙,清香里泛著輕甜。甜淡如靈狐,回味之際,滑入咽喉遁于腹中,空余一腔滋味。
我好喝玉米粥,熬得稀爛溫軟,入口即化,再加入南瓜、紅薯 、大棗之類,滋味更佳。秋冬天捧碗而啜,清簡的日常,湛然如竹引清風,仿佛入了虛寂之境。
人最難忘的是故鄉(xiāng)的飲食。
《故鄉(xiāng)的飲食》是一篇好文章的題目。
在我故鄉(xiāng)的春日,香椿發(fā)芽,采些歸家,以香油拌之,養(yǎng)胃怡神。村口槐樹開花,摘了回來,放雞蛋清炒,飯量大增。每年可以吃到三五條黃鱔,祖父犁田遇到了捉回來燒湯。用茶碗裝著,一段段入嘴清香。黃鱔并不稀罕,卻是春夏時令之物。一次生病,家人不知道從哪里謀一偏方,說油桐樹蟲有效,逼我吃下三條。那東西藏身油桐樹干,形狀像蠶,倒無異味。只是蟲子黑得油亮,蠕蠕而動,總不免發(fā)慌作嘔。
適逢節(jié)令,自有平日所無的章程。立夏稱重,端午包粽子、吃綠豆糕,中元燒香紙,重陽打糍粑,中秋食月餅,過年祭祖,清明上墳。一歲尤重三節(jié),端午、中秋、過年。過年的熱鬧不必說 。端午、中秋亦有喜悅處。
過端午,吃粽子習俗由來已久。古人包粽子多用黍米,籽粒淡黃色,也叫黃米,煮熟后有黏性。粽子一般四個角,三個角的也有,還有五個角的,像戲臺上的帽子。
小時候過端午,家里會包些粽子,裹上一顆紅棗,有甜蜜的寓意,再蒸幾枚咸鴨蛋,一分為二或者一分為四切開,四仰八叉躺在白瓷盤中。說來也怪,咸鴨蛋非要那樣才流光溢彩,囫圇剝殼而食,不僅少了情意,滋味似乎也差一些。我不喜歡吃粽子,唯好其香,那種香縹緲肆意又含蓄溫柔。老家人包粽子多用蘆葦?shù)娜~子,提前摘下一葉葉洗凈疊好,與古人不同。
古人多以菰葉包裹粽子。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蒸熟,稱筒粽。筒粽方便快捷,近年巷口常見老翁老婦販賣。粽子剝開以長竹簽擎來吃,滋味清香,有翠竹氣也有糯米的清香,還有惜字亭下人家的舊時氣息。
每回吃粽子,總會想起祖母。祖母包的粽子,說不出的家常樸素,后來我再也沒有吃到過了。
端午節(jié)舊俗,照例要掛把艾草在門頭,我家年年只是隨意放一捆在那里。有人將艾草剪做寶劍形狀,民間各色禁忌皆有仙鬼依附其上,這是俗世的莊嚴肅穆。端午如此,中秋也如此。如果是大晴天,月亮地里,漫天星火下擺張桌子,一家人團團圍住水壺的裊裊熱氣,月餅切成扇形,就著點心,喝茶聊天,是一件愉悅的事情。
吃月餅每年只一次,金黃的面皮,細碎的芝麻,嚼出沙沙的聲音,都是美好的。更美好的是紅色紙盒凸印嫦娥飛天的畫面,衣袂飄飄,上空一輪金黃的圓月,讓人生出許多聯(lián)想,還有飄飄欲仙的快意。小心翼翼剪下嫦娥,貼在鏡子旁。梳頭洗臉,顧影自盼之余與嫦娥眉目傳情,牽連瓜田歲月的美意。
紙上嫦娥不老,有年回家在老屋里相逢,二十幾年時光,我已非我 ,她還是當初模樣。二十幾年,沒吃過那種月餅,仿佛消失了一般,市面未見。我不惦記那種味道,但我懷念過往的日子,懷念漆紅桌子上那塊切開的月餅辰光。
故鄉(xiāng)飲食最出名的是八大碗,多在婚喪喜慶上。不管是婚事還是喪儀,上菜都用木做的紅漆托盤端出,一碗碗遞上,以示莊重。端菜人一邊上新菜,一邊順手將桌子上吃剩的菜盤收回送進廚房。一道菜兩盅酒,飯前上紅燒肉、蔬食和咸菜,一頓飯下去,費時兩個小時。那些場合,大人多是幫工,空下來的人在樹下坐著或者在稻床敞處談笑、玩牌。
孩子們不能真正懂得人間的悲歡,婚禮也好,喪事也好,只在人群鉆來鉆去,滿頭大汗。轉(zhuǎn)得累了餓了,找到自家大人,溜進廚房盛半碗飯,從鍋里舀幾勺菜,海海堆著吃完,放下筷子 ,瘋也似的跳將出門,又是一場好耍。
八大碗是宴席主菜,各村風俗不同,主料是豆腐,此外有銀魚、蝦米、雞、魚、湯圓、豬肉、豬肚與心肺之類。另外也加粉絲和農(nóng)家自制的蔬菜、咸菜,鄉(xiāng)人稱為吃飯菜。將老豆腐切成細條再放入銀魚,混在一起做成燴菜。很少的幾條銀魚,取生活盈余的意思。蝦米諧音像蜜,也是點綴。
銀魚蝦米是珍貴物什,人又稱八大碗為銀魚蝦米飯,入口有飽滿的油潤潤滋味,那是少時生活的膏腴,回憶中依舊豐沛。雖是家常菜,卻有民間的富足安適,螺螄殼里的道場經(jīng)營得熱熱鬧鬧。菜放在廚房里,花花綠綠,很有一番金玉滿堂景象。
八大碗中印象深的是六谷。鄉(xiāng)人稱薏米為六谷,謂其居五谷之外。薏米與排骨或精肉燉一起,燉到稀爛,別有清香。有年族下一老人高壽仙逝,我盛了半碗六谷在草棚外吃。棗樹葉落光了,風吹動枯枝來回擺動,又蕭瑟又干冷。碗里六谷春意撩人,吃了半碗,又加了一勺子。草棚一水牛如水墨繪就,望著我,幾次仰頭干嚼枯草,不見悲喜。
八大碗中香菇、生腐兩道菜,印象不深,當年喜歡的是紅燒肉。豬肉四方方整塊,碩大像斧子的后腦頭,以形得名,鄉(xiāng)人說是斧腦塊。眾食客筷子奔至如風卷殘云,很快見得碗底。油汪汪的肉湯,泡飯或者浸一塊鍋巴,有很好的滋味。這些年偶遇幾次“斧腦塊”,肉味變了,用湯泡飯來也不復當年滋味。
外出吃飯,酒足菜飽。很多時候,并不需要主食。倘或有燒餅,還是忍不住吃一個。合肥有下塘燒餅,一方名品。常常有人在燒餅前躊躇半晌,饞涎欲滴不敢染指,終耐不住色香——先是輕啟小口略捻了一塊,咬嚼之下,清脆有聲,發(fā)覺有味,到底捻了一大塊,一而再,再而三,不禁貪多,居然吃掉了兩個,大開了一次牙戒。
做燒餅的多為中年人,衣服灰突突的,冬天常戴頂絨帽,夏天,推車上別有蒲扇,得空扇扇,自得清涼。人不多言語,一塊塊做餅,一塊塊炕。
下塘燒餅酥且脆,牙口欠佳的老人尤其喜愛,窩窩嘴嚅嚅而動,愈嚼愈出味,愈嚼愈出香。
燒餅單吃最好,不要什么菜,更不用其他作料,趁熱而食即可。
剛出爐的燒餅,餅面鼓起一個個大氣泡,好像攢夠了熱量,熱騰騰的,散發(fā)著小麥香與芝麻香。一口咬去小半個,力透紙背的酥脆與穿唇入味的焦香,沒齒難忘。
袁枚說能藏至十年的高粱燒,酒色變綠,上口轉(zhuǎn)甜,猶光棍做久,便無火氣,殊可交也。下塘燒餅也像光棍做久,雖無火氣,到底純陽之體,更可交也。
燒餅做法不難,將粉團加入老面頭和好發(fā)酵,放入適當?shù)膲A做成餅狀,加各類餡,葷素不拘,面上撒芝麻,貼入炭爐中,火不可大,慢慢烤制而成。鄉(xiāng)諺說:
干蔥老姜陳豬油,牛頭鍋制反手爐。
面到筋時還要揉,快貼快鏟不滴油。
所謂天鍋地灶,下塘燒餅的爐子生得高,每每貼餅人要抬頭踮腳,這是以食為天,以食為大,其中自有虔誠。
歲月如水無痕,一口口樸素的味道卻讓人回味一生。
鄉(xiāng)里傳,下塘燒餅為兵家所創(chuàng)。街頭餅爐下有推車,也是作戰(zhàn)隨行方便,古風猶存啊。
我寫過飲食書,《不知味集》《閑飲茶》,談的都是家常飯菜。
談吃是古風。浙中清饞,無過張岱;白下老饕,端讓隨園。俞樾這樣的老夫子,筆下飲食亦步步生香?!洞涸谔秒S筆》卷五寫甘露餅,有肅穆的風流,風流的肅穆:
甘露餅出天長縣,一餅值錢九。味不過甜,而松脆異常,勒少仲童年偶得百枚,分貽吳平齋、應敏齋及余各二十四枚。媵以書云:“此餅奉為頗佳,請試嘗之,不知尚足一說否?”余報以書云:“此蘇家為,甚酥也。”偶書于此,識老饕口福。
先秦文字,涉及飲食的不少。《尚書》可見古人對飲食的態(tài)度,肅穆中有敬畏。《招魂》寫飲食,搖人心旌,是另一路做派。屈原想象奇詭,辭藻華贍,開漢賦之先河。漢賦中的《七發(fā)》,鋪陳飲食,奢華之至。一己趣味,更喜歡《齊民要術(shù)》,雖是農(nóng)書,筆談瓜果蔬菜,搖曳生姿可見春光,風流手段不輸晚明士子。
曹丕寫葡萄,有人情之美,更寫出了葡萄的色香味,堪稱神品。唐宋人述食,常見好才情,讀《夢粱錄》《東京夢華錄》,如行山陰道上。蘇東坡貶謫出京,受一頓美味,頓時心曠神怡,一副若無其事的態(tài)度,風華卓絕:
三年京國厭藜蒿,長羨淮魚壓楚糟。
今日駱駝橋下泊,恣看修網(wǎng)出銀刀。
明清人有食譜癖。宮廷食譜、官府食譜、鹽商食譜、平民食譜、文人食譜,蔚為大觀。與先賢相比,稍遜風采,讀來略嫌沉悶。好在《三言》《二拍》之類話本與《金瓶梅》《儒林外史》等小說,飲食談中時見絕妙好辭。曹雪芹寫宴會寫吃喝,是一篇篇上好的筆記。晚清《海上花列傳》,也有一流唇齒文字。明清小說中的飲食寫得香艷,因為有場景的交代,讀來歷歷在目。
我生活平平淡淡,吃飯穿衣睡覺,讀讀寫寫,每日所食,瓜果蔬菜家常飯而已。生來口拙,對山珍海味之類不以為珍饈。野蔬村釀,小杯細語,幾凈窗明,有一種清靜獨賞。
胡介《與康小范》書簡云:“筍茶奉敬。素交淡泊。所能與有道共者,草木之味耳?!辈菽局丁⑺臅r佳興,紙墨包裹著清歡佳趣。良友、香茶、苦筍,誠然賞心樂事。所能與有道共者,也是草木之味耳。
美食總讓人惆悵,因為轉(zhuǎn)瞬即逝、不可復制,即便寫成文字,也是書空。寫吃的原因,非謀其味,而是取一種生活態(tài)度與風致罷了。
日常里吃飯喝茶無論好壞,有得吃就好。挑食與厭食者,缺乏飲食精神。飲食無分別,才是飲食精神。白居易詩道得好:“禪心不合生分別,莫愛余霞嫌碧云?!?/p>
從來信馬由韁寫有感而發(fā)的文字,重看舊作,常常恍若隔世。此一時彼一時,有些文章,現(xiàn)在寫,一定換了面目換了門庭。
理想中的飲食小品,從情開始,然后到色,再至香,最終入味,情不濃淡,色不驚人,香得飄逸,味才透徹。
世事紛紛沒有窮盡,味道也無窮無盡。
大餐名菜不好寫,吃得也不多。粗茶淡飯的文章,讓人有過日子的感覺。我等文人,更多時候是在家里念“一尺鱸魚新釣得”“桃花流水鱖魚肥”之類的詩詞。鱸魚是何味,鱖魚怎么肥,耳食終日,偶爾吃個一兩次,不得要旨。日常生活還是“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蒸梨常共灶,澆薤亦同渠”,是為耳食者也。知味不易。
近年寫出不少飲食文章,是先前沒想到的。有個階段,見不得談吃喝的文字,閑來讀書,凡涉飲食部分一律跳過不讀。為什么呢?說不出。吃到一款美味,自然高興,吃完,也滿心喜悅,但告訴別人如何美味,太虛無。魚肉青菜嚼在嘴里的滋味,能描述嗎?有人沒吃過榴梿,問什么味道,答曰“軟軟的,有些臭”,分明答非所問。在湖邊吃新捕的鮮魚,滑嫩鮮美,經(jīng)年不忘,別人問起,也只能說滑嫩鮮美而已。要說怎么樣的好吃,也是一言難盡。五官的感受都是如此,借助文字,越發(fā)亂花迷眼。
后來讀李漁、張岱、周作人、梁實秋諸位飲食文字,或有膏腴之美,或有蔬筍之氣,或有春韭秋菘之味,終生心悅。飲食文字的寫作,仿佛秘戲,有私密的快感。寫其他文章,也有私密的快感,感受不如飲食文字深也。
人分妍與媸,吃有色香味。食物有絕色之表,人才生憐香之情。人有憐香之情,方存知味之心。《中庸》云“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可見知味不易。我認為,能知味者,非幾十年的嘴上功夫不可,而要把食物的色香味立于文字,光靠嘴上功夫還遠遠不夠,還需要筆下手段。
味道無法言傳,這是飲食文字的難。將意會處錄成文字,免不了自說自話、夢囈翩翩。忘了誰的筆記,說山里人不識海味,有客海邊歸來,盛贊海鮮之美,鄉(xiāng)間人爭舐其眼。此乃說味高手也。
暑天里,想起海南的老爸茶。說是當年漁民水上歸來,聚眾飲談,消遣時光,得一份悠然。每每茶客極多,耳畔人聲嘈雜如悶雷。又吃得一碗清補涼,清補涼的名字大好,不是清涼補,并非補清涼,偏是清補涼,所謂清凈自然涼吧。
清補涼用料為綠豆、紅豆、山藥、蓮子、茨實、薏米、西米、百合、紅棗之類,也加入西瓜、菠蘿、荔枝等水果,用椰水,椰奶,冰沙做成。
傍晚時候去廢舊的船廠,幾艘鐵船泊在海岸邊,夕陽照過,盡是滄桑,又覺得老船還有萬里之志。烈士殘年比美人遲暮更愴然。美人遲暮老的是皮相,烈士殘年,最無奈英雄氣短,讓人傷懷。
在山里農(nóng)家晚飯,魚頭湯火候正好,幾道時鮮清爽可人,不油不膩。嚼著新嫩的筍干,晚霞剛剛落下,村口山月升上樹梢,一時歡喜,歡喜得不知道說什么。好好吃飯吧。人到中年,我的理想只有三樣: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寫文章。
人生酸甜苦辣咸,文章也有五味。下筆以苦辣咸做底色,比酸甜悠遠。酸不能多吃,甜也不能多吃,酸甜文章不能多寫。
口味上偏愛甜食,寫作時喜歡苦辣多一些??嗖皇钦婵?,辣也并非真辣。人生苦中作樂,寫作苦中作樂,作樂就好??嘁恍恍├币恍┫桃恍?,是好文章的風味。好文章不易寫,好文章也不是人人讀得。好文章是木石前盟,好文章是此生良緣。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多讀好文章,多寫好文章。
吃自己的飯,寫自己的文章。如果還談理想,無非如此。如此而已,如此真難。
責任編輯??包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