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君 周炎娟 陳蒙蒙 張曉媛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河南省兒童醫(yī)院·鄭州兒童醫(yī)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河南 鄭州 450000)
新生兒敗血癥是一種小兒感染性疾病,一般在低體重兒和早產(chǎn)兒中較為常見,患兒主要感染的病原菌為B 族鏈球菌和大腸埃希菌,該病的發(fā)生主要由于新生兒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夠完善,各種病原菌容易侵入血液導致播散所致。目前對此病新生兒敗血癥主要采取抗感染治療,但在治療過程易出現(xiàn)耐藥情況,使得藥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研究表明,頭孢噻肟聯(lián)合丙種球蛋白在新生兒敗血癥的治療中具有較好的效果[1]。頭孢噻肟屬于第三代頭孢菌素,抗菌作用較好。丙種球蛋白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與抗生素合用,可改善細菌性和病毒性疾病感染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選取我院在2018 年2 月至2019 年7月間收治的90 例敗血癥患兒,探討頭孢噻肟和丙種球蛋白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
選取我院2018 年2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的90 例敗血癥患兒,按照隨機平衡序貫法隨機分為兩組(n=45)。
對照組45 例,男女比例:28/17,日齡1~26 d,平均日齡13.22±0.69 d,出生體重2235~4356 g,平均出生體重3259±388 g;自然分娩30 例,剖宮產(chǎn)15 例。
觀察組45 例,男女患兒比例:27/18;日齡1~27 d,平均日齡 13.44±0.66 d,出生體重2351~4322 g,平均出生體重3211±379 g;自然分娩29 例,剖宮產(chǎn)16 例。兩組患兒的基本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
納入標準:所有入院患兒的日齡在30 d 內,經(jīng)血培養(yǎng)確診為敗血癥;均未用過抗生素藥;患兒家屬均知曉本研究且同意參與;研究方案已征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排除標準:先天性心臟、腎、肝等功能不全者;嚴重免疫功能缺陷者以及嚴重病毒感染且近期有抗生素治療情況的患兒;排除藥物過敏體質患兒。
兩組患兒進行對癥治療,將所有入選患兒單獨隔開,提供無菌、干凈的溫暖環(huán)境。
對照組患兒給予頭孢噻肟(石藥集團中諾藥業(yè)(石家莊)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022,)100 mg·kg-1Bid,靜脈滴注。
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丙種球蛋白(山西康寶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94004)靜脈滴注400 mg·kg-1,5 滴·min-1,滴注30 min 后觀察患兒的藥物反應,然后調整滴注速度在2 h 內完成,Qd,連續(xù)用藥治療1 w[2]。
1.3.1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用藥治療后,患兒的病情癥狀基本恢復正常,細菌檢查時結果轉陰,患兒能正常攝奶;有效:用藥療程結束后,患兒的病癥有明顯恢復效果,細菌培養(yǎng)結果轉陰;無效:治療后患兒的病情改善不明顯,細菌培養(yǎng)結果為陽性,患兒進食困難,體溫不穩(wěn)定。
1.3.2 血清學指標
分別在治療前、后檢測患兒血清降鈣素(Procalcitonin,PCT)、血清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1.3.3 癥狀緩解情況
統(tǒng)計記錄患兒的住院時間、體溫恢復時間、拒奶緩解時間以及神經(jīng)癥狀改善時間。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3.0 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例或率(n(%))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形式(±SD)表示,進行t檢驗,P <0.05 差異有顯著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7.78%和84.44%,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藥物療效對比(n=45)
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血清學指標PCT 和CRP 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PCT 和CRP 水平分別為1.21±0.52 ng·L-1和10.05±1.06 ng·L-1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血清學指標值(n=45,±SD)
表2 血清學指標值(n=45,±SD)
組別 PCT(ng·L-1) CRP(mg·L-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7.55±2.67 1.21±0.52* 22.23±2.88 10.05±1.06*對照組 7.84±2.54 3.16±0.61 22.44±2.95 14.39±1.44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5。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7.77±1.43 d、拒奶改善時間5.02±1.04 d、體溫恢復正常時間3.06±0.48 d以及神經(jīng)癥狀改善時間4.88±0.77d 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 <0.05),表3。
表3 病情改善情況對比(d,n=45,±SD)
表3 病情改善情況對比(d,n=45,±SD)
組別 住院時間 拒奶改善 體溫恢復正常 神經(jīng)癥狀改善觀察組 7.77±1.43* 5.02±1.04* 3.06±0.48* 4.88±0.77*對照組 10.33±2.74 7.11±1.82 5.55±0.69 6.24±1.23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5。
新生兒敗血癥是由感染引起的一種全身炎癥性疾病,是指血液中被病原菌所破壞,該病在初生兒中的發(fā)病率為1%[3]。發(fā)病后的患兒主要表現(xiàn)為寒戰(zhàn)、高熱、攝奶少、皮膚及黏膜出血等癥狀[4]。小兒敗血癥產(chǎn)生的原因與患兒營養(yǎng)不良、皮膚有傷口感染、各種侵入性檢查損傷血管等相關[5]。不僅危害患兒的身體健康,嚴重者還會導致病毒侵入腦部發(fā)生腦膜炎,因此盡早治療非常重要[6]。
敗血癥多使用抗生素藥物治療,如頭孢抗生素、頭孢噻肟等,均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7]。頭孢噻肟屬于第三代頭孢菌素,其抗菌作用廣,對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等均有良好的抗活作用,同時還能消滅多種具有耐藥性的病原菌,但長期使用抗生素藥物易出現(xiàn)耐藥情況,進而降低藥物效果[8]。
丙種球蛋白是一種免疫增強劑,具有很強的抗病毒、細菌作用,同時還能會發(fā)調節(jié)免疫和免疫替代的治療作用,它能提高血液中的Ig G 水平[9]。其作用機制是,抑制感染抗體與病原體的毒素結合,阻斷微生物和靶細胞的接收,抑制抗體復合物形成,實現(xiàn)增強免疫力,消滅病原菌的效果[10-12]。
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用藥后的總療效率、患兒的拒奶改善時間、神經(jīng)癥狀改善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血清學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聯(lián)合治療能縮短消滅病毒的時間,使患兒的病情得到快速改善和恢復。另外使用頭孢噻肟能消除病原菌,降低炎癥反應,配合丙種球蛋白能提高機體的免疫調節(jié)功能,促使新生兒疾病的療效更確切[13]。
新生兒敗血癥發(fā)生感染有很多標志物,如降鈣素,如果患兒體內降鈣素的濃度升高,則說明患兒的病情加重,只有對癥治療控制降鈣素水平,才能減輕病情[14-15]。另外C 反應蛋白是細菌感染的反應物,此項指標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診斷,通過這兩項血清指標的判斷能保證患兒的得到確切治療,促使其病情在短時間內得到康復[16]。
綜合上述,治療新生兒敗血癥合理使用頭孢噻肟聯(lián)合丙種球蛋白能良好控制患兒的炎癥水平,改善其免疫功能,促進患兒病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