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飛
(鶴壁市人民醫(yī)院消化血液內科二病區(qū),河南 鶴壁 458030)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我國最常見的肝性疾病,研究顯示,中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fā)病率約為15%[1],嚴重損害我國人民的生命健康。肝纖維化是由于肝性病變時引發(fā)自身修復反應,進而出現(xiàn)肝性纖維結締組織沉積,最終導致肝纖維化[2]。目前臨床上尚沒有肝纖維化特異的臨床診斷手段,只能通過影像學檢查和肝臟超聲波測定。25 羥維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屬于脂溶性維生素,是維生素D 在肝臟中通過羥基化作用轉化而得,對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明顯的診斷意義。游離甲狀腺素是甲狀腺功能體外實驗的敏感指標,同時在脂代謝以及糖代謝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研究顯示,非酒精性脂肪肝與胰島素抵抗、血脂紊亂等代謝綜合征存在顯著的相關性。為尋找診斷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纖維化的特異性指標,本文試探究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纖維化與血清25 羥維生素D(25(OH)D)、游離甲狀腺素(Free thyroxine,F(xiàn)T4)水平的相關性?,F(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7 年1 月至2020 年9 月期間101 例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均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診斷標準[3]。納入標準:(1)年齡≥60歲;(2)均為首次確診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3)經患者同意且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酒精性脂肪肝、因服用藥物導致脂肪肝患者;(2)合并有心、腎、肺功能不全患者;(3)患有嚴重精神疾病,語言障礙患者。根據其影像學檢查結果分為兩組,以老年非酒精肝患者無肝纖維化為對照組50 例,肝纖維化為觀察組51例。
對兩組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以部分門管區(qū)出現(xiàn)纖維增生,有無短的纖維隔膜,確定為肝纖維化組;以影像學檢查無纖維出現(xiàn)確定為無纖維化組。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病程、體重指數等一般資料,并于患者確診入院接受治療時采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離心機進行3000 rpm, 離心15 min 后,采用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分析儀(上海聚慕JM0000-030282 型)檢測血清25 羥維生素D(25(OH)D)、游離甲狀腺素(FT4)水平。采用二元邏輯回歸分析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纖維化與血清游離甲狀腺素、25 羥維生素D 水平的相關性。
對比兩組的一般資料,25 羥維生素D、游離甲狀腺素水平,并分析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纖維化與血清25 羥維生素D、游離甲狀腺素水平的相關性。
采用SPSS26.0 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分析,分類資料采用頻數(%)表示,采用χ2檢驗,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變量用均數±標準差(±SD)表示,兩組獨立組間用t檢驗,采用,采用二元邏輯回歸分析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纖維化與血清游離甲狀腺素、25 羥維生素D 水平的相關性,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體重指數等一般資料比較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的25(OH)D、FT4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25(OH)D、FT4 水平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的25(OH)D、FT4 水平比較(±SD)
組別 n 25(OH)D(nmol?L-1) FT4(ng?mL-1)對照組 50 41.96±2.08 18.96±1.67觀察組 51 32.17±7.84 13.42±3.44 t 值 8.611 10.336 P 0.000 0.000
結果顯示,25 羥維生素D、游離甲狀腺素水平與肝纖維化呈現(xiàn)負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肝纖維化與25 羥維生素D、游離甲狀腺素水平相關性分析
肝纖維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研究顯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纖維化,并可發(fā)展為肝硬化,增加患者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病率,進而明顯提高患者因心腦血管死亡的概率[4]。但是目前臨床上只能依據影像學以及超聲檢查結果,判斷患者是否出現(xiàn)肝纖維化,但由于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影像、超聲結果不明顯,且部分醫(yī)生、患者對疾病的不重視,最終導致肝硬化的發(fā)生,增加患者臨床死亡率。所以尋找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纖維化的特異性指標,對臨床預防、控制肝硬化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雖有研究證明,非酒精性脂肪肝常見于肥胖、糖尿病史、以及老年人群[5]。但在本研究實驗中選取的患者均是處于60~70 歲的患者,同時糖尿病病程基本為5~6年,體重指數均在20~32 kg?m-2之間,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本研究實驗結果不存在干擾性。兩組的25 羥維生素D、游離甲狀腺素水平比較,肝纖維化患者的血清25 羥維生素D、游離甲狀腺素水平明顯低于無肝纖維化組。25羥維生素D 是體內維生素D 的主要存在形式,維生素D 不僅會影響機體內的鈣磷代謝,同時具有廣泛的生理作用,是維持人體健康、細胞生長和發(fā)育必不可少的物質[6]。維生素D 經肝臟羥基化轉化為25 羥維生素D,存在于分泌胰島素的β 細胞內,在維生素D 空歇的情況下可以阻滯胰島素分泌,進而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結構,增加多發(fā)性硬化發(fā)生的風險[7]。相關研究證明,維生素D降低可以作為加重非酒精性肝病脂肪的變性,肝纖維化程度的危險因素[8]。游離甲狀腺素是診斷甲狀腺功能減退最敏感的指標,對機體內分泌功能影響極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fā)生與代謝功能紊亂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同時甲狀腺功能減退是出現(xiàn)代謝功能紊亂的重要原因[9]。所以考慮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出現(xiàn)肝纖維時,由于機體內脂肪的堆積導致代謝功能紊亂,酸堿水電解質發(fā)展不平衡,導致機體內維生素D 水平下降,且不能經肝臟轉化為有效的25 羥維生素D,同時引發(fā)甲狀腺功能減退,游離甲狀腺水平下降。
二元邏輯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的25 羥維生素D、游離甲狀腺素水平與肝纖維化呈現(xiàn)負相關,且兩者間的OR 值為0.460,表明肝纖維化程度越高的患者25 羥維生素D 水平較低;而游離甲狀腺素每增加一個單位,肝纖維化發(fā)生的概率為不發(fā)生概率的0.602 倍,說明兩項血清指標均與肝纖維化呈現(xiàn)負相關系。周連卉等研究結果證明,由于25 羥維生素D 因子的缺乏,刺激機體內TOLL 受體的激活,進而上調肝臟內的炎癥反應,加重氧化應激程度,最終引發(fā)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纖維化[10]。同時羅欣等研究結果顯示,游離甲狀腺素水平的下降,會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發(fā)病概率,肝臟內脂肪的堆積加之代謝功能紊亂,有害物質不能有排出,刺激肝臟自我修復功能,進而導致肝纖維化的發(fā)生[11]。因此,臨床可以通過檢測血清25 羥維生素D、游離甲狀腺素水平對早期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是否存在肝纖維環(huán)具有診斷意義。
綜上所述,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纖維化患者的血清25 羥維生素D、游離甲狀腺素水平低于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且血清25羥維生素D、游離甲狀腺素水平與其肝纖維化呈現(xiàn)負相關關系。本研究實驗還存有樣本量少等局限性問題,同時未對青年、嬰幼兒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進行討論,還需后期大量研究實驗結果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