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奇 王哲 丁學林
(1. 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三附屬醫(yī)院急診醫(yī)學科,河南 南陽 473000;2. 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三附屬醫(yī)院普外科,河南 南陽 473000)
超低位直腸癌通常指距離肛門5 cm 以內的直腸腫瘤[1]。目前臨床對于直腸癌的治療,通常以手術切除為主,但超低位直腸癌位置偏低,距離肛門較近,手術過程及操作相對復雜。為保證此類疾病的手術安全性,臨床通常采取開腹手術的方式對腫瘤實施切除,但開腹手術對患者而言創(chuàng)傷較大,大多數(shù)患者對此類手術不耐受,術中風險指數(shù)較高,因此,臨床需要一種安全系數(shù)高,對患者自身影響較小的手術方式[2]。在此基礎上,有臨床研究指出腹腔鏡下TME聯(lián)合ISR 保肛手術應用了腹腔鏡技術,降低了對患者的損傷程度,且對患者肛門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臨床對于該項技術的研究存在欠缺,研究范圍及數(shù)量不足[3]。本次研究既是在此基礎上探討腹腔鏡下TME 聯(lián)合ISR 保肛手術對超低位直腸癌患者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將我科2017 年7 月至2021 年1 月期間83 例超低位直腸癌患者堆積分為兩組。開腹組41 例,男性患者26 例,女15 例,平均年齡54.63±18.42歲,平均病程8.51±2.63 個月,潰瘍性結腸癌14例,腫塊性結腸癌14 例,浸潤性腸癌13 例;觀察組42 例,男25 例,女17 例,平均年齡54.82±18.66 歲,平均病程8.49±2.71 個月,潰瘍性結腸癌16 例,腫塊性結腸癌14 例,浸潤性腸癌12 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癌癥形態(tài)學分類等因素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體征及輔助檢查支持直腸癌的診斷標準[4];②患者直腸癌腫瘤下緣與肛門的距離<5cm;③患者年齡≥18 周歲;④本次研究已取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并與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術前檢查提示患者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②患者肝腎功能異常,對圍術期相關治療不耐受;③患者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
觀察組患者行腹腔鏡下全直腸系膜切除術聯(lián)合經(jīng)括約肌間切除保肛術,具體手術過程如下。應用常規(guī)5 孔法建立腹腔鏡手術通道,建立氣腹后開始手術,手術過程大致分為3 個部分:①腹部手術過程:對患者腹腔內重要臟器進行探查,確定病灶有無轉移或轉移情況;在超聲刀的作用下對腸系膜下動脈根部進行結扎處理,在此過程中注意保護周邊重要血管、神經(jīng)等組織;對腸系膜下動脈根部的淋巴結進行清掃,之后應用超聲刀將結腸膜系切斷,并分離直腸及其系膜,分離至提肛肌水平部位,在此過程中注意保護周邊重要組織、神經(jīng)等;②肛門部位手術過程:對會陰部進行消毒處理,沿腸管長軸垂直部位將患者括約肌全層切開并進行分離,保證患者腸管充分暴露;應用荷包縫合法關閉腫瘤下方腸腔;在腫瘤下緣2cm 處和齒狀線水平上方進行橫向切斷,切斷部位至患者括約肌間隙;沿括約肌向上分離;③腸管及腫瘤過程:對腫瘤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將結腸和肛管吻合,并在患者肛門內留置肛管。
開腹組患者給開放手術,手術切口位于腹部正中,長度約3~5 cm,手術過程與對照組相似。兩組患者觀察周期均為4 周,術后隨訪周期為6個月。
1.3.1 手術指標
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肛門排氣時間。
1.3.2 肛腸動力學指標
在干預前及干預4 周后應用根據(jù)消化道動力檢測儀(型號:XDJ-S8S 批準文號:皖械注準20192070175 生產廠家:上海聚慕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使用說明對患者肛腸動力學指標進行檢測分析。肛腸動力學指標包括直腸靜息壓(Rectal resting pressure,RRP)、肛管靜息壓(Anal canal resting pressure,ARP)、肛管最長收縮時間(Longest contraction time of anal canal,ALCT)及肛管最大收縮壓(Maximum systolic pressure of anal canal,AMCP)。
1.3.3 肛門功能
術后6 個月內對患者進行定期回訪,應用“五分十項制”統(tǒng)計并對比兩組患者術后肛門功能優(yōu)良率。五分十項制:該評分量表分數(shù)范圍在5~10分,患者得分在9~10 分說明其肛門功能為優(yōu),得分在7~8 分說明其肛門功能良好,得分在5~6 分說明其肛門功能一般,得分在4 分以下說明患者肛門功能差。
1.3.4 手術并發(fā)癥
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手術2 周后出現(xiàn)出血、感染、吻合口瘺、肛門疼痛的人數(shù)及發(fā)生率。
通過SPSS 22.0 軟件對已知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對兩組患者的肛門功能優(yōu)良率、手術并發(fā)癥等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x2檢驗;對患者的手術指標、肛腸動力學指標等計量資料采用(±SD)表示,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t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均小于開腹組,手術時間長于開腹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SD)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SD)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 肛門排氣時間(h)開腹組 41 241.04±23.39 207.15±21.01 13.59±2.07 2.45±0.77觀察組 42 312.01±26.43* 135.45±20.47* 11.23±2.25* 1.54±0.98*
實施干預后,兩組患者ALCT、AMCP 指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但觀察組患者RRP、ARP 指標均大于開腹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RRP、ARP、ALCT、AMCP 指標對比(±SD)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RRP、ARP、ALCT、AMCP 指標對比(±SD)
注:與干預前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RRP(kPa) ARP(kPa) ALCT(s) AMCP(kPa)手術前 手術后 手術前 手術后 手術前 手術后 手術前 手術后開 腹組4 1 3.52±0.55 2.23±0.3 9*16.52±1.0 2 13.11±0.76*37.23±1.6 1 36.62±1.5 4 13.12±1.1 5 13.06±0.7 7觀 察組4 2 3.47±1.69 2.65±0.3 2*#16.24±1.1 3 14.46±0.69*#37.05±1.4 6 37.14±1.6 8 13.07±1.2 8 13.09±0.7 6
手術后,觀察組患者肛門功能優(yōu)良率大于開腹組,但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后肛門功能優(yōu)良率對比[n(%)]
手術后,對照組患者出現(xiàn)出血人數(shù)3 人、感染人數(shù)4 人、吻合口瘺2 人、肛門疼痛人數(shù)4 人;對照組患者出現(xiàn)出血人數(shù)1 人、感染人數(shù)0 人、吻合口瘺0 人、肛門疼痛人數(shù)2 人;兩組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超低位直腸癌屬于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在癌癥中后期對患者的危害極大;臨床研究表明,晚期低位直腸癌的預后效果較差,患者死亡率較高[5]。因此臨床對于該病的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6]。由于超低位直腸癌位置相對特殊,因此大多數(shù)臨床醫(yī)師以開腹手術來保證對腫瘤的切除度,進而提高對超低位直腸癌的治療有效率。近年來有臨床研究指出腹腔鏡下TME 聯(lián)合ISR 保肛手術對超低位直腸癌患者的治療更有利,對患者的手術應激刺激相對較小[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是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均小于開腹組,證明腹腔鏡下TME 聯(lián)合ISR 保肛手術可以改善患者的手術指標[9]。在本次研究中,2 種術式對患者腫瘤的切除過程及手術操作過程相似,僅在手術切口當時及手術初始步驟中存在差異,因此2 種術式對患者腹腔內組織、血管的影響相似。但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下TME 聯(lián)合ISR保肛手術應用的是腹腔鏡技術,對患者皮膚組織及腹腔內部組織的損傷程度較小。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的手術切口較長,對腹腔內重要臟器的影響較大,在開腹過程中需要注意手術的安全性,同時在術后關腹過程中也需要逐層縫合,不利于手術效率的提升;而且大切口手術的術中出血量較大;腹腔鏡下TME 聯(lián)合ISR 保肛手術切口較小,對患者腹腔內臟器的影像程度較低,手術效率及術后恢復進程較快[8]。
肛腸動力水平即患者結腸、直腸、肛管的運動方式及功能水平,是臨床用來評估患者排便能力、肛門自制水平及肛腸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干預后,兩組患者ALCT、AMCP 指標對比無明顯差異,但觀察組患者RRP、ARP 指標均大于開腹組,證明腹腔鏡下TME 聯(lián)合ISR 保肛手術可以提高患者的肛腸動力水平。在此次研究中,2 種術式的手術操作過程相似,因此術后兩組患者的ALCT、AMCP 水平對比無明顯差異,這與學者李穎[10]的研究結果相似。但是,兩組患者的開腹方式不同影響了腹內壓水平,據(jù)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開腹手術的術后腹內水平小于腹腔鏡術后腹內壓水平,此種結果也進一步影響了患者的RRP、ARP 水平,因此腹腔鏡下TME聯(lián)合ISR 保肛術后患者的肛腸水平高于開腹組。
肛門功能優(yōu)良概率是評估患者預后功能水平及安全性的基礎指標[11]。在本次研究結果中,兩組患者的肛門功能優(yōu)良率對比均無明顯差異,佐證了腹腔鏡下TME 聯(lián)合ISR 保肛術與開腹手術的預后效果和手術安全性相似。但此前學者吳煒[12]的研究結果證明,腹腔鏡下TME 聯(lián)合ISR 保肛術的肛門功能優(yōu)良率高于開腹組,與本次研究結果存在差異。結合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肛門優(yōu)良率大于開腹組,分析出現(xiàn)此種結果的原因可能與研究例數(shù)較少有關。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TME 聯(lián)合ISR 保肛術可以改善超低位直腸癌患者的手術指標,降低手術對患者的損傷程度;提高術后肛腸功能,提高肛腸預后;同時該術式具有一定的手術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