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英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洛陽 471000)
肺內(nèi)淋巴瘤可依據(jù)其侵犯類型分為原發(fā)性肺內(nèi)淋巴瘤(PPL)與繼發(fā)性肺內(nèi)淋巴瘤(SPL)兩種[1-2]。其中PPL 患者發(fā)病過程中多伴隨支氣管黏膜相關淋巴結的病變,亦可能包括肺內(nèi)淋巴組織、肺門及其他部位的淋巴瘤病變,在所有淋巴瘤發(fā)病患者中約占0.5%[3]。而SPL 患者發(fā)病過程中多伴隨肺外淋巴瘤肺內(nèi)浸潤,主要浸潤形式為遠端淋巴瘤病灶經(jīng)血管循行轉移至肺部,或可由縱隔淋巴結直接浸潤,目前SPL 患者在所有淋巴瘤患者中約占30%左右[4]。
國內(nèi)有關肺內(nèi)淋巴瘤的研究報道以PPL 居多,SPL 相關研究較少,針對二者的臨床特征分析、治療及預后情況的研究亦較少[5]。本次研究針對PPL、SPL 臨床特征、治療及預后情況進行對比分析,以供臨床診治參考,現(xiàn)將所得成果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9 年5 月~2020 年10 月期間收治的60 例肺內(nèi)淋巴瘤患者臨床資料,根據(jù)其發(fā)病類型分為PPL 組(確診為PPL 者)18 例,SPL 組(確診為SPL 者)42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肺內(nèi)淋巴瘤相關診斷標準[6];②均于本院接受本次研究相關檢查評估。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嚴重呼吸道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②臨床資料存在紕漏者。入組患者一般資料:男32 例,女28 例;年齡為29-82 歲,平均(57.47±8.42)歲;體質(zhì)指數(shù)(BMI)為22-28 kg·m-2,平均(24.63±1.52)kg·m-2。
從患者住院病歷、隨訪資料等方面出發(fā),對60 例肺內(nèi)淋巴瘤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具體包括臨床表現(xiàn)、胸部CT、治療手段、隨訪情況等資料。
PPL 患者癥狀多見胸痛、咳嗽,胸痛患者5例,咳嗽3 例,咳痰2 例,發(fā)熱2 例,其中6 例患者并無明顯癥狀表現(xiàn)。SPL 患者則多見咳嗽、發(fā)熱、淺表淋巴結腫大且無壓痛等癥狀表現(xiàn),淺表淋巴結腫大且無壓痛12 例,咳嗽12 例,發(fā)熱3 例,咳痰3 例,咯血2 例,氣短1 例,其中9 例患者并無明顯癥狀表現(xiàn)。42 例SPL 患者原發(fā)病灶為:縱隔及肺門淋巴結25 例,骨上淋巴結6 例,頸淺淋巴結4 例,鎖胃黏膜相關性淋巴瘤4 例,扁桃體淋巴瘤3 例,見表1。
表1 PPL、SPL 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SPL 患者原發(fā)病灶調(diào)查情況
18 例PPL 患者中,可見9 例腫塊影,4 例斑片實變影,2 例支氣管充氣征,2 例血管造影征,1 例單個結節(jié)。42 例SPL 患者中,28 例患者可見胸膜受累,15 例患者可見肺、縱膈淋巴結腫大,14 例患者可見斑片實變影,8 例患者可見多發(fā)結節(jié),見表2。
60 例肺內(nèi)淋巴瘤患者中接受支氣管鏡檢查的共15 例,其中PPL 患者3 例,均可見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SPL 患者共12 例,其中5 例表現(xiàn)為結節(jié)樣隆起新生物,3 例患者可見黏膜充血水腫,外壓性狹窄、黏膜增生肥厚各可見2 例。
PPL 組患者病理類型均屬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肺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12 例,漿細胞瘤、彌漫性大B 細胞淋巴瘤各3 例。SPL 組患者病理類型大部分為NHL,共29例,其余13 例均為霍奇金淋巴瘤(HL),NHL 中14 例MALT 淋巴瘤,13 例彌漫性大B 細胞淋巴瘤,2 例T 淋巴母細胞淋巴瘤,13 例HL 中7 例結節(jié)硬化型,6 例混合細胞型,見表3。
18 例PPL 患者中,7 例患者接受單純手術治療,11 例患者接受手術化療聯(lián)合治療,接受治療的患者17 例完全緩解,1 例部分緩解,其1 年生存率為100%,患者最短生存時間為15 個月。42例SPL 患者中,其中24 例接受單純化療,12 例接受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5 例接受手術、化療聯(lián)合治療,治療1 年后完全緩解20 例,4 例部分緩解,8 例復發(fā)。1 例未治患者3 個月內(nèi)死亡。
PPL 患者臨床中多見呼吸困難、咳嗽、咯血及胸痛等癥狀表現(xiàn),其中約40%左右的患者無癥狀表現(xiàn)[7]。本次研究中,PPL 患者癥狀多見胸痛、咳嗽,共7 例,其余2 例患者咳痰明顯,2 例以發(fā)熱為主要表現(xiàn),無癥狀表現(xiàn)患者則達到6 例,占33.3%,與上述研究背景相似。而有關SPL 的文獻報道指出,SPL 患者大多無肺部特異性癥狀,本次研究中SPL 患者則多見咳嗽、發(fā)熱、淺表淋巴結腫大且無壓痛等癥狀表現(xiàn)[8],此外亦有發(fā)熱、咳痰、咯血、氣短等癥狀表現(xiàn),其中9 例患者并無明顯癥狀表現(xiàn)。二者對比可發(fā)現(xiàn),SPL 患者較PPL 患者肺外癥狀更為常見,更易出現(xiàn)淺表淋巴結腫大且無壓痛、發(fā)熱等表現(xiàn)。
既往研究指出,PPL 患者在胸部CT 表現(xiàn)中具有形式多樣的特點,大部分患者可表現(xiàn)出腫塊影、結節(jié)影、肺實變影等影像學表現(xiàn),亦有小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胸腔積液表現(xiàn)[9]。而SPL 患者在胸部CT 檢查中多可表現(xiàn)出腫塊影、結節(jié)影以及彌漫性磨玻璃實變影,此外此類患者亦可多見胸膜受累及縱隔淋巴結表現(xiàn)。金艷霞等[10]研究報道指出34% PPL 患者在胸部CT 檢查中可表現(xiàn)出腫塊影,其余較為多見的表現(xiàn)為實變影、胸腔積液,各占21%。本次研究中,18 例PPL 患者中,可見9 例腫塊影,4 例斑片實變影,2 例支氣管充氣征,2 例血管造影征,1 例單個結節(jié)。42 例SPL 患者中,28 例患者可見胸膜受累,15 例患者可見肺、縱膈淋巴結腫大,14 例患者可見斑片實變影,8例患者可見多發(fā)結節(jié),與上述研究背景稍有不同,其原因可能在于不同地域環(huán)境及遺傳因素影響下肺淋巴瘤患者在影像學表現(xiàn)出存在一定差異性。通過對PPL、SPL 患者影像學表現(xiàn)對比可發(fā)現(xiàn),SPL 患者更易表現(xiàn)出肺門淋巴結腫大、胸膜受累,在二者對比中具有一定辨識性。
在PPL 病理類型方面的研究指出,大部分PPL 屬于NHL,其中又以MALT 淋巴瘤為主,其在PPL 患者中占比可接近78%[11]。本次研究中,18 例PPL 患者均屬于NHL,其中MALT 淋巴瘤12 例,占66.6%,略低于上述研究結果,但與部分其他部位報道中MALT 淋巴瘤比例(51.3%)相比較高[12],分析其原因在于相關報道中病例接受免疫組化檢查的比例較低,可能造成部分病例分型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不詳或有所缺失,本次研究依據(jù)相關前沿報道對所有患者均進行免疫組化檢查,在病理分型確定中更為準確。相關報道指出,SPL患者中HL 占比可高達60%,NHL 占比則在27%左右[13]。
本次研究中,SPL 組患者病理類型大部分為NHL,共29 例,其余13 例均HL,NHL 中14 例MALT 淋巴瘤,13 例彌漫性大B 細胞淋巴瘤,2例T 淋巴母細胞淋巴瘤,13 例HL 中7 例結節(jié)硬化型,6 例混合細胞型,NHL 占69.0%,HL 占30.9%,與上述研究背景相似。而對PPL、SPL 對比可發(fā)現(xiàn),后者NHL 比例更小。
目前針對胸腔內(nèi)局限病變的PPL 患者,臨床多以手術進行治療,對復發(fā)進展或雙側肺部受累的患者則需引入化療治療,放療則更局限于部分存在手術禁忌癥且病灶微小的患者[14]。本次研究18 例PPL 患者中,7 例患者接受單純手術治療,11 例患者接受手術化療聯(lián)合治療,化療聯(lián)合手術治療居多,可見大部分患者在檢出后已存在雙側肺部受累情況。相對而言,SPL 患者病變累及部位更為廣泛,臨床治療中多以化療為主,具體化療方案則需依病理類型而定[15]。本次研究中,42例SPL 患者中,其中24 例接受單純化療,12 例接受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5 例接受手術、化療聯(lián)合治療,與上述研究背景相似。
肺淋巴瘤患者療效及預后表現(xiàn)多取決于其腫瘤分期、病理類型,亦可能與PPL、SPL 有關。本次研究中,PPL 組1 年后生存率為100%,與SPL 組的93%并無顯著差異,PPL 組最短生存時間15 個月,SPL 組則為2 個月,間接反映出SPL相較于PPL 惡性程度更高,尤其以SPL 患者中合并胸腔積液或存在雙肺病變的患者預后表現(xiàn)更為不佳,在臨床肺淋巴瘤預后評估中具有一定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