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晨
真人秀《鉆石求千金》
1947年,美國一檔廣播節(jié)目《真實麥克風》開始使用隱藏的麥克風,記錄一些惡作劇場景。
例如,在陽光明媚的午后,一名閑逛的顧客步入商店,意外發(fā)現自己被陰森可怖的骨骸包圍,由著名恐怖片明星貝拉·盧戈西扮演的吸血鬼店主殷勤介紹各種“收藏”。麥克風則記錄下客人緊張而強自鎮(zhèn)定的應對過程。
純音頻的《真實麥克風》很快變成了《真實攝影機》,節(jié)目旨在以普通人為主角,記錄其真實反應。長達67年的播映包含了各種惡作劇:偷偷打人的假雕像、在路上突然裂成兩半的汽車、電梯門直接通向別人家的臥房?!墩鎸崝z影機》這個節(jié)目,常被認為是真人秀最早的形態(tài)。
一般來說,戲劇節(jié)目被認為是虛構的,而紀錄片似乎是在記錄世界上的“真實事件”,但真人實境秀的特點是什么呢?
我們從鼻祖《真實攝影機》可以看到,這里所謂的“真實”是指那些“普通人被激起的行為反應”。但是,激發(fā)反應的則是節(jié)目組設置的人為手段或規(guī)則,所以真人秀是各種“設定條件”與“當事人反應”的混合體。
對于美國的影視產業(yè)來說,1988年的編劇工會罷工是一個重要事件。當時的制作公司發(fā)現,生產真人秀不必受制于編劇及演員工會,以素人為主角更是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
此后,越來越多的真人秀確實開始冒出,而這也與互聯網經濟的崛起隱然同步。
從1990年代開始,《真實世界》《名人老大哥》《幸存者》《鉆石求千金》《學徒》等電視節(jié)目,紛紛在歐美廣受歡迎。最著名的以真人秀為主題的電影《楚門的世界》也在1998年上映。正好在20世紀末蘇聯的社會工程閉幕之后,資本主義世界開始充滿各種游戲規(guī)則下的真人秀。
這代表著由新型媒體扮演中介的未來社會,正向前奔騰。甚至可以說,整個社會都在以真人秀為典范。結合了Web2.0社交媒體及“使用者生產內容”的模式,當每個人在網上關注真人秀明星的動態(tài)時,自身也已進入隨時在表演、隨時在窺看的實時秀場。
世界越來越“游戲化”甚至“元宇宙化”。21世紀初期的影視產業(yè)有兩個趨勢堪稱顯著:在電視方面是真人秀的興起,在電影方面則是《饑餓游戲》類型的片子開始風行。但這兩個趨勢其實類似,因為《饑餓游戲》講的就是未來反烏托邦政體透過規(guī)則殘酷的直播真人秀來進行統(tǒng)治。
《饑餓游戲》的“游戲化”情節(jié),類似于2000年日本的《大逃殺》。在《大逃殺》中,中學生被強迫參加互相殘殺的生存游戲。但繼續(xù)上溯,則是70、80年代的一批反烏托邦小說、電影,例如美國懸疑小說家斯蒂芬·金早期的小說《奔跑的男人》。
《饑餓游戲》的“游戲化”情節(jié),類似于2000年日本的《大逃殺》。
《饑餓游戲》,擁有上帝視角的觀眾
《大逃殺》中學生被強迫參加互相殘殺的生存游戲
這部小說在1987年曾被拍成由阿諾·史瓦辛格主演的電影《過關斬將》,情節(jié)就是威權政府拍攝真人秀,把重刑犯放進廢棄街區(qū)中逃避職業(yè)殺手的獵殺,作為大眾的娛樂。
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媒體并構建各種社群的“科技民主化”趨勢,產生出了巨大的正面與負面效應。真人秀節(jié)目同樣可以搭建出制造一般民眾相遇的舞臺。例如,很多家庭通過家居改造實境秀,改變自己的居住品質;人們在“共同居住”秀中,看見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交流。
俄羅斯真人秀《Game 2 :Winter》
但真人秀的規(guī)則也可以違反倫理或聳人聽聞。例如,美國2004年播出鼓勵外貌歧視的整容秀《天鵝選美》;2017年俄羅斯傳出“允許參賽者殺戮和強暴”的《Game 2: Winter》。
雖然真人秀名義上不能是虛構的戲劇,但吸引觀眾的內容,往往仍然具備高度的戲劇性。這是通過設定節(jié)目框架來實現的。
例如,找尋獵奇的題材、沖突性高的人群來拍攝,設置極端的規(guī)則等。但經常也可能是利用錄播剪輯的手法,甚至干脆用劇本制作“假真人秀”??傊@“真實性”絕不尋常。
最主張“客觀真實”的真人秀類型,或許是科學實驗。
1971年,讓志愿者擔任看守者及囚犯的“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大概是20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它顯示人如何在擁有權力時變得殘酷。而主試的教授津巴多在2000年又受邀在英國做了一檔真人秀《人類動物園》,這個節(jié)目招募了一群受試者,但不告訴他們實驗的真正目的,用隱藏攝影機記錄下每個人的互動,變成節(jié)目的科普素材。
這個節(jié)目確實有著高度的專業(yè)和教育意義,但也因為參與者的互動充滿了無處不在的日常戲劇。觀眾能通過某種“上帝視角”觀看,也因此能產生隱藏的滿足感,從“人類動物園”這個名稱也可以看出這與造訪動物園有可以比擬之處。
不過,大部分的真人秀不走“科學路線”,因此需要更能激發(fā)欲望的題材,最常見的自然是性、金錢與暴力。于是,各種約會及擇偶過程,成為了真人秀的重要主題。
犯罪調查及審判,也是長盛不衰的收視保證。更為極端的表現方式則設定夸張的規(guī)則,例如英國的《性愛盒子》,讓參與者在舞臺上的黑箱中發(fā)生性行為。
把攝影機對準特殊人群,是另一種激起話題性的方式。比如以少數民族、性少數、殘疾人,乃至于囤積癖患者、精神病人為主題的真人秀節(jié)目。這類節(jié)目容易在曖昧與爭議中游走,它們究竟能否讓觀眾更加關心弱勢者的需求,還是只是滿足一種窺看欲?
很多刻意聚焦爭議沖突的真人秀,也有這種效果。例如土耳其與希臘長期不和,但土耳其版的《幸存者》,就不止一次邀請希臘隊伍與土耳其隊伍舉行競賽。這在兩國引發(fā)觀眾的激烈討論,獲得很高的收視率。
《洛杉磯時報》的記者艾咪·考夫曼曾經取得擇偶真人秀《鉆石求千金》的一份合約,其中的條款包括:“我理解并同意制作方可以使用或曝光可能引起丟臉、不討喜、厭惡、羞辱、貶損的私人信息,并使我成為公眾嘲弄或譴責的對象,甚至以錯誤的方式呈現我?!?/p>
為什么參賽者會答應這樣的條件?是因為龐大的獎金及成名的渴望嗎?人們可以怪罪參賽者本身咎由自取嗎?制作方很容易會說:“節(jié)目就是需要這樣的效果,這就是人性?!?/p>
現今,歐美很多真人秀會配置心理咨詢師,在前期篩選參賽者時,要經過精神狀況評估,在節(jié)目結束之后還要有心理輔導階段。這是因為,世界各地真人秀參賽者自殺案件至少已累計達30起,光是《鉆石求千金》就有三起。英國的《愛情島》主持人卡洛琳·弗萊克在2020年自殺,這類事件引發(fā)許多對真人秀的批判。
世界各地真人秀參賽者自殺案件至少已累計達30起,光是《鉆石求千金》就有三起。
《愛情島》劇照
鼓勵外貌歧視的整容秀《天鵝選美》
《鉆石求千金》的參賽者吉雅·阿萊曼在參賽一季后沒有獲勝,不過仍然得到觀眾好評。她因此懷抱信心參加了一部衍生節(jié)目,希望贏得獎金開間動物收容中心。不幸的是,制作方為了節(jié)目效果,將她呈現為一名渣女,她的男友為此與她分手;她因為無法挽救自己的形象而多次精神崩潰,在節(jié)目播出兩年后自殺離世。
如果仔細觀看真人秀會發(fā)現,不僅是那些故意羞辱的手法,用意再良善的節(jié)目,也不乏將參與者不堪的一面公之于眾。我們看到參與者公開展露出他們的缺憾時,在安全距離外觀看的我們無法避免地感到優(yōu)越,甚至他們所受的羞辱也給予我們快感。
但我們同時暗自意識到,我們是和他們相似的普通人,我們自己也可能經歷他們所經歷的。雖然我們不愿意承認這一點,寧可繼續(xù)處于安全的位置,否認自己會遭遇同樣的失敗,同時偷偷地保持警惕。
不過,真的有人能保持安全距離嗎?或許,整個世界早已成為一場巨大的真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