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冰
外婆家的村子,四面環(huán)山。村后的山,巨人般撐開了天地,也擋住北來的寒涼。村口的兩座山一左一右地對峙著,像大地的犬牙,張揚著銳利的鋒芒。
村子里的人,都相信山上有神明。特別是村口的這對山峰,據(jù)說善良的人,無論怎么迷路,最后都能找到歸家的方向,但作惡的人,無論跑到哪里躲避,最后都會受到懲罰,摔下山崖而亡。所以外婆從來不讓我用手指向那些神明所在之處,偶爾提到,也只是極快地用下巴虛晃個方向,示意我她當天的去向。
我打小在外婆家長大。比起會讀書看報,還略通些岐黃之術(shù)的外公,我更喜歡目不識丁的外婆。外婆會納千層底、織布、繡花,還會用采回來的藍靛草染衣服,染完了又會用兩只藍汪汪的手,假扮偷牛的牙變婆,給我講故事。所以,年幼的我總是弄不明白,為什么外婆這么厲害,那些需要爬坡翻山的農(nóng)活,都是外婆一個人在操持,而外公總是在離家不遠的菜地或是農(nóng)田里瞎轉(zhuǎn)悠,又或是干脆閑在家里,用極大的口盅倒?jié)M一杯土米酒,架在火塘上的鐵圈里溫著,然后拿著一份發(fā)黃的報紙,用一個磨花了的放大鏡逐字逐句地看,時不時嘬一口酒,從天光到日暮。
每天清早,外婆裝上米粥,拿起農(nóng)具,挑上兩個竹籮筐到山上務(wù)農(nóng)后,我便光著腳丫,跑到廚房抓一把外公在鐵鍋里炒過的黃豆或是玉米籽,坐在門檻的大青石板上嘎嘣嘎嘣地吃著。
那時,山在遠處,近的是那成片開滿的梨花。我晃著腳,吃著零嘴,看那些白乎乎的云煙從梨花里蕩出來,爬上山頂,又或是從山尖尖上一點點下浸,花蕊沉睡。然后,外婆便回來了。
待到外婆回家,就是我一天最開心的時候,因為她總會變魔術(shù)般,從挑回來的竹筐里摸出各種吃的。有時是幾個光溜溜的鳥蛋,有時是幾串紅艷艷的地莓,還有時是一大碗肥津津的粉蒸肉。那是外婆挑著紅蛋、糍粑,翻過好幾個山坳去吃喜宴后給我打包回來的人間美味。
除了參加喜宴,外婆也常翻山越嶺去給人送東西或是送錢。
在農(nóng)村,最不缺的就是那些紅薯藤一樣的窮親戚。都是揭不開鍋的家庭,卻總有人好像比你更窮,山水迢迢地來,帶著一身的泥點和水汽,拘謹?shù)刈陂L凳上,摳得凳底細屑紛紛。
每當這種時候,外婆總會先招待來人吃飯,然后悄悄地回到房里,將手伸進衣襟,解開扣在上面的小布袋,從里面翻出零星的幾張紙幣,幾分一毛地仔細數(shù)著。那是她每逢圩日挑著兩擔山一樣高的韭菜,趕好幾個小時山路到縣城里換回來的收入。
點清了數(shù)目,外婆便會找來一張紙,小心地把錢全都包好,然后在假裝問起對方家人的時候,塞過去,說是好久沒見,讓他們給老人孩子買點東西?;ハ嗤妻艘环?,對方往往會紅著臉收下,然后仿佛被燙著了似的,連凳子都坐不穩(wěn),連夜又奔出了門。
這樣的情況在我家里時有發(fā)生。有時候外婆當時沒錢,但等過幾天,她湊到了些,便會專程跑一趟,哪怕山路再遠,也要給人送過去。而且去之前往往還會翻箱倒柜地找出一些還像點樣的東西,比如我爸媽給她,她卻沒舍得穿的那些衣物、鞋襪,以及剛打的新米、玉米面等,一起裝在擔子里挑給人家。
我也問過外婆,都給別人了,我們自己吃什么呀?外婆就笑瞇瞇地摟著我,摸著我的臉說:“吃的山上都有。我們餓不著?!?/p>
那時候,我總盼望著快快長大,這樣我就能夠和外婆一起上山,去看看那寶山上究竟住著一位什么樣的神仙,她有沒有我的外婆這么厲害,能把山里生長的冷硬食材變成噴香的美味。
山中總是多雨。每到下雨的季節(jié),外婆放心不下山上那點石頭縫里長著的玉米,所以一看天色不對,她便立即換上那雙“誒咯”(壯話音),抓著蓑衣箬笠往山上趕。
那個年代,一雙解放鞋在一個貧困農(nóng)家堪比“愛馬仕”。平時下地干活,外婆穿的都是自己納的千層底布鞋,只有上山,才迫不得已拿出那早已經(jīng)補了又補、洗得發(fā)白的解放鞋穿上。但是雨天路滑,再加上山里多是亂石、荊棘,還有那些因為開路劈柴留下的尖利樹茬,這個時候,普通的解放鞋就有點不夠用了,這時“誒咯”便粉墨登場了。
“誒咯”是一種用廢輪胎做成的簡易膠鞋。人們將輪胎上突起的齒輪面作為鞋底,用火烘烤兩邊軟化,彎成適合的大小,然后將兩邊的橡膠打上小孔,交叉穿上麻繩,套到腳上,再在腳踝上系緊,這樣就成了一雙可以應(yīng)付雨天道路打滑的鞋子。
年少不知家貧。我見著“誒咯”新鮮,總鬧著要穿,但外婆卻說那鞋太硬,不適合小孩子穿,沒給我準備。導(dǎo)致我一直耿耿于懷。
有一天,我趁著外婆不在家,用竹竿捅下了外婆掛在墻上的“誒咯”,美滋滋地給自己套上。結(jié)果,我還沒在家里溜達兩圈,就摔了個四仰八叉,氣得我拎起“誒咯”就扔進了火塘。中午外公生火做飯,從爐膛里扒出了已經(jīng)七扭八歪的“誒咯”,當下就拿起燒火棍子一邊罵著“嘞代內(nèi)!”(這死孩子),一邊追了我?guī)讞l街。
外婆回家知道后,并沒有罵我。只是將一直干號假哭的我抱在懷里,不斷用她粗糙的手輕輕拍打著我的背,直到我迷迷糊糊地睡去。
半夜里醒來,屋外嘩嘩下起了大雨,打得后院的葡萄架啪啪直響。還有雨淅淅瀝瀝地從破損的房頂漏下來,落在蚊帳頂上鋪著的塑料布上,以及滴在房間里外婆擺著接水的器皿里,滴滴答答。
房里沒有燈。黑乎乎的讓人發(fā)怵。我把床上摸了個遍,外婆不在。便爬下了床,順著床沿摸到了門邊,往廳里一點點地挪。
等眼睛終于適應(yīng)了黑暗,我察覺到廚房的方向亮著微弱的光。我又小心翼翼地往廚房走。
長年煙熏火燎的廚房,四面黃泥夯成的墻,早已黑黢黢。外婆坐在灶臺前,穿著深藍的土布衣衫,若不是那扒開的膛灰里明滅著微紅的亮光,我根本分不清,哪是夜,哪是她。
“外婆?!蔽液八B牭轿业穆曇?,外婆一邊慌忙將什么東西藏到身后,一邊喊著漏雨地上滑,讓我不要過去,然后趕忙抓過灶臺上的煤油燈,用火星子擦著,再踮著腳小跑過來,將我抱到廚房。
趴在外婆的肩頭,我模糊地看到地上有個影子,像是那雙被我燒壞了的“誒咯”,我又看了看外婆,她的臉上有未干的水跡。是被雨滴到了嗎……我迷迷瞪瞪地想著,但很快,我又在外婆的搖晃中再度陷入了夢境。
在不斷闖禍的日子里,我的個頭從外婆的腰間開始往上抽條??吹酱逯衅渌昙o和我相仿的小伙伴上山扛回來一擔又一擔柴火,而我只能在附近的田里挖豬菜時,我的自尊莫名其妙受到了打擊。
我氣呼呼地回家,把鐮刀和豬菜扔在外公面前,鬧著要和外婆一起上山砍柴,不然我就每天用家里的房梁蕩秋千,蕩到房梁斷為止!
外公拗不過我,便去村里找來一根烏溜溜的木頭,比著我的身量,削成兩頭尖尖的扁擔,然后又用砂紙將扁擔悉心打磨,去除上面扎手的毛刺,才交到我手里,說以后那就供我擔柴專用。我樂得當天晚上扛著扁擔上床,抱著睡了一宿。
第二天,外婆穿上她的解放鞋,我則換上她給我買的小雨靴,抓著小扁擔,連蹦帶跳地跟著她出門,心情美上了天,就連地上接連遇到的牛屎堆,都太陽般四射著熱力。
行走在山間,山路低緩的地方,常見那些長滿雜草的小水洼。我便將扁擔的一頭插進地里,借力一跳,野猴般躥到對面。
有一次腳才剛著地,一條蛇哧啦一下從我腳下唰地沖了出來,盡管沒有咬向我??墒俏疫€是嚇得哇啦亂叫,緊跟著就是一陣接著一陣震徹山谷的哭號。
沒一會,原本四下無人的山坳,便此起彼伏地從四面八方響起了窸窸窣窣的聲響。有撥開甘蔗探出頭來的嬸娘,腰間別著刮刀從松樹上滑下來的叔伯,還有鄰家的哥哥在對面的山坡爬到牛背上站起來大聲地呼喊:“誰啊?怎么了?”“有沒有事啊?”“要不要幫忙?”
外婆一邊抱著我哄,一邊忙不迭地回應(yīng)鄉(xiāng)親們的關(guān)切:“沒事沒事。見了條蛇,孩子嚇到了。謝謝大家。”
鄉(xiāng)親們“哦哦”地回應(yīng)了幾聲后,四野又漸漸歸于平靜。
接下來的路上,外婆一邊牽著我,一邊耐心地告誡我,在山上,如果真發(fā)生什么事,只要大聲地呼救,就會有鄉(xiāng)親們來幫忙。但是也不能亂喊,否則會給別人添麻煩。那時候,我不明白外婆的意思,等到后來我在課本上看到了《狼來了》,才發(fā)現(xiàn)相同的道理,外婆早已經(jīng)講給我聽。
雖說是上山砍柴,但大多時候,我們這些孩子都是將地上散落的馬尾松的枯枝撿起來,攏成一堆,或是用鐮刀去割些五加木,攤在某處晾曬,等到過幾日曬干變硬變輕了,再回來砍些藤條將柴火扎緊,挑回家中。
村里人也都默守著這個規(guī)矩,知道放成一堆的是別人砍好的柴,從不去動。若是有時候下雨,還會幫著將柴收到山間的雨棚下,待到回村挨個傳話,說村口左邊第三個坳,那個被雷劈過的樹下面,有一堆柴,不知道是誰家的,但是他們已經(jīng)幫移到某某地方,讓那人下次上山自己去找。
即便是沒有這不成文的規(guī)矩,我也從不擔心我砍的柴被人收走,因為我往往沒折騰幾下,就被別的事物分散了注意力。有時候是因為那些藏在灌木叢里“咕咕咕”叫的斑鳩,有時因為發(fā)現(xiàn)一只五彩流光的金龜子,但大多時候是為了尋些野花野果,忘掉了原本上山的初衷。
比起那些胖乎乎,但是吃多隨時讓人蹲廁所蹲到腳麻的稔子果,我更喜歡的是金櫻花的果實。金櫻花渾身是刺,清明的時候開大朵大朵的白花,待到結(jié)果時,果實上也全是小刺。我通常先用鐮刀揮過去,砍下一大把,然后再一顆顆小心地切下來,用刀面按著,在地上滾一遍,再撿起來,拿到石頭上搓平剩下的毛刺,接著在衣角上擦擦,就往嘴里塞。特甜!
有時候我一個人找著玩著,一回頭,來路就被頑皮的大山藏到了林深草密里。我慌了神,像被玻璃擋住了去路的蒼蠅,沒頭沒腦地四下亂跑亂撞,大聲疾呼著:“外婆!外婆!”
大山像是察覺到了我的害怕,跟著我一起大喊:“外婆婆婆婆……”
沒一會便會有響亮的回應(yīng)聲:“哎,哎哎哎——你在哪哪哪——”
在大山不斷往返傳遞著我們的訊息后,外婆藍色的頭巾便會從搖曳的草叢中漸露出一角,指引我方向。
只要上山,午飯往往都是在山里解決。每當日到中天,外婆便會從籃子里拿出裝飯菜的鋁飯盒,找一塊稍平整的石頭坐下,然后看看四周的山上有沒有同樣在干活的鄉(xiāng)親,然后大聲地招呼對方。叫對方過來共享。哪怕我們的飯盒里只裝了一點米粥以及幾塊腌蘿卜和酸藠頭。
我總覺得那個飯盒很像外婆的手。明明每次都洗得很干凈,可上面每一道痕,都浸滿了時間的沙塵。
有時候湊一起吃飯的人里,正好有外婆的“歌友”,她們便會并排坐在石頭上,將頭上的藍巾解下,一邊扇著涼,一邊對唱當?shù)匾环N叫“歡調(diào)”的山歌。那些山歌都是即興編的,然后用壯話唱,調(diào)聲很低,像喃喃私語,以至于我經(jīng)常跟著外婆晚上去火塘邊聽對歌,但除了最后不斷拉長的“啰嗨……”,其余的一句都聽不明白。
但我還是很喜歡看外婆唱歌,特別是在山上唱山歌。外婆是個靦腆的人,每次圍坐火塘,她都坐在最后面,小聲地跟著和聲。但到了山上,或許是因為風聲放大了草木的閑談,所以外婆的聲音總會比往日鮮亮一些,她笑瞇瞇地,眼盛霞光。
盡管只是在稍平的地方鋪了塊塑料布,但每一次我都能在山上睡著。草木的清冽,泥土的微腥,泉水的潮氣,在山風中輕輕環(huán)擁著我,就像外婆身上的味道。
唯有那天,我是在一陣痛呼中醒來。
我一睜開眼,就看到外婆抱著腳,跌坐在地上。旁邊是一只死掉的蝎子,以及染著鮮血的樹茬和解放鞋。
那是我貪近,在田邊胡亂割掉,又沒有鏟平的五加木的尖角。外婆看蝎子要爬向我,急著去踩,結(jié)果直接被扎穿了腳底。
我邊哭邊去周邊找了一把“酸咪咪”(紅花酢漿草),塞在嘴里涕淚橫流地嚼碎,再給外婆敷到傷處。外婆見我嚇壞了,一邊給我抹眼淚,還一邊夸獎我,說要不是我聰明,和外公學(xué)了草藥的知識,她今天可怎么辦喲。
我聽完,胸口悶悶地堵得厲害,猛地一號,哭得更大聲了。山里的樹木像是感覺到了我的苦痛,跟著我哇啦啦地嗚咽。
那時候,我就想,山里的神仙一定是很老了,耳背,所以無論我在山里怎么喊,神仙都聽不到?;卮鹞业目偸峭馄?。要是我的外婆永遠不會受傷,不會老就好了。我會像她離不開大山那樣,永遠不離開她。
可后來,我和村子里的孩子們一樣一天接一天地長大。外婆也像大山一樣,悄無聲息地老去。
那些曾經(jīng)栽滿村莊的沙梨樹被年輕人一棵棵鏟掉,換成了桑樹。人們靠著種桑養(yǎng)蠶,日子越來越好。通了水,用上了電,再不用披荊斬棘向大山乞求那指縫間露出來的一點生機。
過去歌滿九坡的大山,日漸遲暮。只有偶爾清明的時候,才在眾多兒孫的探望下,從喉嚨里發(fā)出一陣含糊的咕嚕。
唯有外婆放心不下這位老朋友,哪怕我們總是勸阻,她還是時不時偷偷溜上山。
外婆在山里生活了大半輩子,她沒有什么遠大的志向。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到南寧看一看。雖然,山上看不見南寧,但能看到去往南寧的路,和我回來的方向。
那時候我長年在外求學(xué)又復(fù)工作,但我總覺得,外婆的愿望總有一天會由我來完成。誰承想,命運它從不由人。
那一年,正值壯年的舅舅突發(fā)惡疾,隨著雪片似的病危通知單不斷下達,沒辦法再繼續(xù)隱瞞,家里人迫不得已將事情告知了外婆。
原本神采奕奕、剛從山上務(wù)農(nóng)回來的外婆,被噩耗瞬間擊倒。第二天,她抹著淚,強撐著身體跟著家里人,去了曾經(jīng)那么向往的南寧,看到的卻是醫(yī)院白墻下,奄奄一息的兒子。
沒多久,舅舅便病逝了。緊跟著,外婆在短短兩個月里撒手人寰。
我在外婆下葬前趕了回來。她的墳置在山腳下的桑樹地里,一抬頭,就能望到她辛勞了一輩子的大山和山腰上的舅舅。
我狠狠地踩著鐵鍬,從地里摳出椎形的泥,用盡全身力氣蓋在墳尖上。
從此,大地寫下了句號。我再沒喊過山。
不知悶泉因何而得名。打小母親就告訴我,我們村頭那汪從地底下冒出來的碧水叫悶泉。
我以為是因為它小。雨不見翻波,旱不見干涸,悶不吭聲,像個安靜的啞巴,獨自蜷縮在田坎之下。
但它卻又是那些年村子里最喧囂的場所,不知道看遍了多少赤條條的漢子和白花花的大姑娘。
悶泉不大,長不過五米,最寬處也就兩米左右。它是村里人的露天澡堂,只要天暖,每天都有人撲騰下去清洗一天的疲累。
趕集經(jīng)過的、務(wù)農(nóng)回來的、閑來無事的……各式各樣,無論男女,都喜歡拐到悶泉來泡個澡,盡情嬉鬧一輪再結(jié)伴回家。
我第一次路過悶泉,是外公帶我上山務(wù)農(nóng)。我蹦蹦跳跳走在田坎上,身后,外公猛然間一吼:喲嗬——
四野空寂,無人回應(yīng)。倒是把我嚇得一激靈。
我怔在原地,癟嘴欲哭,外公哈哈地笑,一把將我抱起。我依在他的肩頭,被另一邊肩上的鋤頭近距離威脅,一包看就要兜不住的眼淚,霎時間收了回去。
經(jīng)過外公的解說,我明白了原委,同時也頓悟了我在田里撒野之際,時有聽到的吆喝聲是因何而起。
悶泉暴露于天地。雖所在的位置與周邊山地呈“凹”字形,但從悶泉頂部的田坎經(jīng)過時,還是能看到些許悶泉下的境況。
于是,村里人就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只要接近悶泉,人人都習慣性地扯開嗓子吆喝一聲,或是直接問句:有人嗎?
若是正巧有異性回應(yīng),喊話的人便會自覺地繞路而行;若正巧是同性,喊話的要么徑直路過,要么就順勢下坡,與對方一同戲水。
偶爾也會有頑皮的漢子在聽到姑娘的回應(yīng)時調(diào)侃地來句:“正盼著有人呢!我來了!”明知道對方是在開玩笑,但害羞的姑娘還是會選擇藏到水下,而潑辣的姑娘通常會直接扔出去一句大咧咧的邀請:“快來!你媳婦也在,就怕你皮不癢!”頓時噓聲、口哨聲、吆喝聲響成一片,引得大山陣陣竊笑。
水豐則草沛。悶泉的周邊雜草叢生。會鳧水的大人們,每次來泡澡的時候都會順手用鐮刀或是砍刀將悶泉周遭的雜草樹木清理一番,或是干脆把悶泉邊上的土坡都刨個禿,露出它漂亮的藍綠色。然而,大人們從不允許孩子在沒有他們的陪同下下水。
悶泉雖小,但水深。據(jù)說最深的地方,連村里水性最好的姑娘都摸不著頭。
雖然不會水,可幼時的我最愛到訪此地。當然,更多的時候是為了看看有沒有人早早扔下些個西瓜或是香瓜,泡在泉中。那個年代,這等瓜果對尋常人家還是個稀罕物,除了家里有閑錢,一般不會種。
每次,我們早早發(fā)現(xiàn)有人把瓜泡在水中,便不會再離開,一直待到瓜的主人回來,我們再假裝狹路相逢,都是偶遇的“泡友”。
通常,對方會大方地用隨手拿到的利器分食。我們則泡在清涼的泉水里,吃著甜絲絲、冰涼涼的瓜果,聽著姑娘嬸嬸們的玩笑,感覺這世間再沒有比她們臉上更明媚的日頭。
我喜歡悶泉。那里不會出現(xiàn)惡心的螞蟥,也不會有那絲絲吐著紅芯的冷血動物。
我極怕蛇。因為,我在水渠里被蛇追過。
平時大人們不讓我們到河邊玩,于是我和小伙伴們都是在村中引水的溝渠里撲騰。有時泡水,有時捉魚,有時摸螺。
那天我和伙伴又在水渠里發(fā)現(xiàn)了一條小魚。小魚極滑溜,每次眼看要抓住了,它卻又鉆進了水藻里。
我被一條魚激起了斗志。指揮小伙伴們爬到渠邊上幫我觀察魚的動向,我則留在水里繼續(xù)抓它。
正當我悶頭瞎抓的時候,幾個人驚慌失措地喊了起來,“跑!蛇!快跑——”
蛇?蛇!
身體的反應(yīng)比腦子更快,我連頭也不敢回,順著水渠撒丫子就跑。渠邊上,小伙伴們也跟著我朝前沖,邊沖邊喊人。
蛇有毒。舅舅說過,被蛇咬到會死。村里曾有人拿鏟子把蛇鏟成兩截,結(jié)果斷掉的蛇頭依舊沖向了對方,把對方咬死。
那估計是我這輩子跑得最玩命的一次。慶幸的是,那天我沖著的方向正好是村頭。
村里的水渠從山上引水,流向村頭,匯入大池,成為村里人宰雞宰鴨、洗衣洗菜的活水。
還好,當天池子那有大人。
小伙伴沖著蹲在大池那洗衣服的人喊:“嬸!蛇!蛇在追她!”然后又沖我喊,“快!快到了!”
就在我接近水池的時候,一個身影騰一下站到了水渠邊上,一把將我從渠里撈了起來。然后就是一頓哐哐哐木棍敲打的聲音。
我嚇得瑟瑟發(fā)抖,眼睜睜看著一團血肉從我邊上的水流漂向遠處。
嬸娘顧不上哄我,把血淋淋的洗衣棍隨手一扔,簡單粗暴把我扒光,然后上下檢查了一遍,確認我確實沒被咬到,這才長吁了一口氣,一巴掌拍在我的背上,說你真是命大啊,那可是條“過山風”,要被它咬一口,直接就交代了。
背上火辣辣的痛。我緩過劫后余生之感,哇的一聲哭了出來,抱著嬸娘的腿,號得驚天動地。
悶泉里為什么沒有蛇,外婆和母親都說不清楚,只說可能是因為水太冷,蛇不喜歡。
太好了。蛇不喜歡的,我喜歡!
我喜歡悶泉,連同悶泉邊上鋪的石頭。
那是村里的大人們從河里摸出來的石塊。一塊疊著一塊,壘成了從田坎通往泉水的石階。
我不會游泳,所以總是扶著泉邊的石塊漂在那里,像只青蛙。
淺水邊的石塊里嵌著貝殼,還有一條長相奇怪的蟲子。那時,我還不知道那叫化石,只是很好奇,為什么蟲子會長到石頭里。
我沒有向任何人提問,把這當成了我和悶泉的小秘密。就像我偶然發(fā)現(xiàn)的另一個秘密一樣。
那是深冬的一個傍晚。四野的草木都掛了霜,被凍得直愣愣的。
我獨自一人走在田坎上,翻弄著草葉,尋找掛得最好看的冰霜。不知不覺間便走到了悶泉的上方。
雖說悶泉冬日里冒著白氣,泉水也溫溫的宜人,但架不住脫衣服時的冷,所以入冬后鮮有人來此泡澡。
我本打算就這樣晃過去,風中傳來異響,勾住了我的腳步。
我好奇地探下頭,一個男人的背影落入了眼簾。
他獨自坐在泉邊的石階上,枯黃的芒草挾著風霜在他身上拍出凌亂的水漬,他卻渾然未覺。
鄰家的伯伯?我端詳了一會,認出了他。
我家的后院連著伯伯家的前庭。他家有三個孩子,小的兩個女兒和我年紀相仿,我常到他家串門。就連每次如廁,我都首選他家。
原因無他。他家的廁所與我家相比可謂豪華。他們是旱廁,我家就是在糞坑上架了一排原木。更重要的是,他家?guī)屑?,我家只有玉米棒子…?/p>
眼下將黑,我有點怕走夜路。我剛想上前打招呼,伯伯動了。
他低下頭,把臉埋進了掌心。緊接著,一陣低低的嗚咽拉沉了夜色。
伯伯是個寡言的人。哪怕是家里有客,他作陪,也總是嬸娘得巴得巴在說,他則坐在邊上靦腆地笑著,偶爾回復(fù)幾個單音節(jié)詞:嗯、是、對。
但伯伯很勤快。無論是自家的事還是別人家的事,只要喊他,他立馬就答應(yīng):好!依舊是靦腆帶澀的笑。
可伯伯老挨罵,嬸娘的叫罵比光還犀利,輕易就能穿透整個村莊。我不止一次聽到嬸娘和人說,要不是伯伯嘴笨,家里早發(fā)達了。就是他不會接活,很多好的活計都輪不到他頭上,只能四處干苦力。
可我依舊很羨慕鄰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吵吵鬧鬧,總在身邊。可我的爸媽,由于在遙遠的村里任職,我一年都見不到幾次。
每次想爸媽的時候,我就會悄悄藏起來哭,不想讓人看見。或許,伯伯也是如此。
我收了聲,躡手躡腳地離開。
那之后,我偶爾聽到嬸娘在院子里罵罵咧咧說不知道伯伯又到哪去了,連個鬼影都找不著,我就會想,伯伯是不是到悶泉那去了。
大人的心事我不懂。或許悶泉懂。
遺憾的是,悶泉許能藏起心事和眼淚,不動聲色地粉飾太平,卻不能真正愈療心傷。
那之后沒幾年,伯伯故去了。他選擇用一根繩子結(jié)束了自己短暫的人生。
母親紅著眼,說伯伯可能活得太壓抑……但其實,嬸娘心不壞,就是嘴上不饒人。
我心中五味雜陳。嬸娘確實不壞,當年將我從蛇口救下的,就是她。
我有些懊悔,如果我將看到的事情告訴母親,是否故事的結(jié)局尚不至此……只可惜,這世間總有些問題尋不到答案。
就像我不知道為什么明明是一方天賜福地,我們村的悶泉竟會被時代悄然隱匿了痕跡。
隨著村里通了自來水,通了電,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地好起來,家家蓋起了小洋樓,每一層都有獨立的沐浴間。
人們在狹小封閉的空間里或歌唱,或哭泣,再也沒有旁人看見。
唯我心有不甘。
我去過鄰村的悶泉。它被砌成了泳池,泳池邊建起了一圈農(nóng)家樂,池子的下游養(yǎng)著肥碩的土鴨、田螺,以及各種各樣的魚。每天來客絡(luò)繹不絕、熱鬧非凡。
我問母親,為什么我們不能像鄰村那樣,把悶泉利用起來。
母親說,我們的悶泉小。誰都不知道下面的泉眼出水量大不大。一旦想要開發(fā),就涉及各家田地的問題。村里講個和字,大家都不愿意為了一些不確定而傷了情誼。
我有些抑郁。趁母親午休,我獨自走向村頭。
上水渠,下田坎。白花花的日頭懸在當空,曬得人遍體生疼。
汗顏的是,不過十數(shù)年,我尋找當年的蹤跡竟還頗費周折,幾次三番下錯了入口。
若不是那雜亂的芒草和樹丫中隱隱透出些許水色,我斷不敢說,那就是我們村的悶泉所在。
因為,此時的它就像雨后路邊偶現(xiàn)的水洼,再難尋昔日粼粼的瀲滟。
看著那荊棘橫生的石階,我長長地嘆了口氣,踟躕了半天,最終沒有下去。
這下,悶泉真的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