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俊穎
(四川音樂學院)
唐代書法,是對前朝書法文化的繼承和革新。其書法文化吸取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精華,并在其基礎(chǔ)上精細、完善,達到了“書至初唐而極盛”的局面。其書法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書法文化歷程中也成為了里程碑式的存在,達到了封建文化的最高峰。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造就了書法作品的盛世。因此,唐朝也留下了較后世更多的墨跡和碑版。
褚遂良年少機警敏捷,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善文工詩,其書法初學取法歐陽詢、虞世南、史陵,晚年將“二王”以虛運實、化實入虛的文風融于一體,形成了獨有的“褚體”書風。南朝陳滅亡之后,褚遂良的父親褚亮與虞世南共同被晉王楊廣賞識,召為東宮學士。隋朝建立后,褚亮又與歐陽詢一共管理禮制事宜??梢娫缒犟宜炝荚跁ㄖ饕ХW陽詢、虞世南。貞觀十二年,虞世南因病逝世,魏徵向唐太宗舉薦了褚遂良。在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極度推崇的背景下,唐朝舉國上下盛行南朝書風,也正是借助這次契機,褚遂良才開始系統(tǒng)地對王羲之書法進行學習。
褚遂良書法筆法精妙,兼容南北,融古創(chuàng)新,纖美勁秀卻又變化多姿。清代劉熙載《書概》云:“褚河南書為唐廣大教化主,顏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笨肌皬V大教化主”語出《方廣大莊嚴經(jīng)·轉(zhuǎn)法輪品》,所謂:“隨應(yīng)演說法,教化諸群生,能到于彼岸,故名為教主?!币馑际钦f釋迦牟尼教化眾生之深、說法對象之廣,是以為教主。到如今,只要說到褚遂良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沒有一個不是以此為依據(jù)的。
這一時期始于貞觀十五年,代表作品有《伊闕佛龕碑》(圖一)。
圖一 褚遂良《伊闕佛龕碑》(局部)
唐朝初期仍然承襲隋朝舊制,當時書法受南北亂世后書風一融的影響,許多書法家的書法作品也沒有更大的改觀。關(guān)于初唐書法,唐史專家岑仲勉認為“唐初字學勁健,得晉、宋風,開元后變?yōu)榉屎?。”及至貞觀年間,隨時大局穩(wěn)定,社會秩序漸趨安定,經(jīng)濟開始發(fā)展,書法風格也逐漸規(guī)正。社會風氣的轉(zhuǎn)變也影響了書法風格的變化,李唐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給書法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政府設(shè)立弘文館、書學,以書取士,形成了以文會友的風氣,為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伊闕佛龕碑》碑通高約5米,寬1.9米,33行,每行51字,共一千六百余字。
此碑字體娟秀端莊,寬博古樸,因為實際屬于摩崖刻石,無法近觀細致琢磨,便在氣質(zhì)上極力鋪張,自然拙樸,韻致飛揚,為典型的摩崖書風。褚遂良隨父入唐時僅23歲,他的前半生在隋代生活,接觸到隋朝南北融合的書法風格??脊趴涤袨椤稄V藝舟雙揖》提到"永興、登善,頗存古意,然實出于魏。"不難得出褚遂良的《伊闕佛龕碑》特征之二為保留大量的北碑面貌。曹魏時期的正書存有濃厚的隸意,其結(jié)構(gòu)平整,撇捺撇捺多向左右兩側(cè)延伸,橫畫突出,豎畫較短,字形扁平。而在用筆方面也拋棄了隸書的逆入起筆,采用了楷書“一拓直下”的平直起筆,天然古樸,有時還夾雜行書的連帶筆畫,具有行書的韻味。通過漢末曹魏鐘繇的《賀捷表》很容易看出其隸、楷、行的交融。大概從此可看到褚遂良以行書筆法入楷的出處。
碑中橫畫多以蠶頭出筆,雁尾收筆,如“者”“旦”等字,帶有隸書“波勢挑法”的意味,如“于”“乎”“光”,具有“隸楷互用”的特點。
整體來看,此碑在某些筆畫中有歐陽詢、虞世南之范,又具備了雄偉俊逸、大氣磅礴的嶄新姿態(tài)。其書寫風尚具有昂揚向上的氣象,與初唐時期所宣揚的自強不息、開拓創(chuàng)新的格調(diào)一致。
這一時期主要為貞觀十六年后至永徽四年,代表作品有《孟法師碑》(圖三)
圖三 《孟法師碑》(局部)
唐太宗對于書法講究骨力剛健,對輕薄浮夸的艷麗風氣不恥,在用筆上也更加有力剛勁。這一時期,他在以歐陽詢、虞世南楷書為基礎(chǔ)又有所創(chuàng)變的同時開始了對“二王”筆法的探索。
《孟法師碑》未能流傳于世,現(xiàn)只有清代藏本傳世,共20面,每面4行,滿行9字,共769字。
與《伊闕佛龕碑》相比,《孟法師碑》用筆風格上更好的融合了北碑的雄強剛勁,古樸生猛。但神態(tài)更為俊秀活潑,“通篇點畫靈動,顧盼呼應(yīng),粗細分明,用筆精妙,圓多方少,一改先前的方起方收的用筆法?!碧K軾在《東坡集》寫道:“褚河南書《孟法師碑》清遠蕭散,微雜隸體”換言之,他已經(jīng)有所偏離古典書法所應(yīng)有的淳樸與靜肅,也對古典書法蘊含的理性思想加以轉(zhuǎn)變,走向了更自由、開放的階段。他有意融百家所長,在風格的古法與新態(tài)、用筆的方圓之變、筆畫的曲直之間尋找自我的書法風格,這一時期也處于他書法的過渡階段。
這一時期主要為永徽四年之后,褚遂良先后任中書令、尚書右仆射,其時書作有貞觀二十二年之《房玄齡碑》及永徽四年之《雁塔圣教序并記》(圖四)為其代表作,尤其以《雁塔圣教序并記》為其經(jīng)典之作。
圖四 《雁塔圣教序》(局部)
對唐太宗而言,推崇王羲之書法具有獨特的政治用意,即爭奪文化領(lǐng)導權(quán)。《晉書·王羲之傳》對王羲之的贊譽由唐太宗所寫,太宗指出:“詳察古今,研精篆、隸,盡善盡美,其唯王逸少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qū)區(qū)之類,何足論哉!”于唐太宗而言,王羲之近乎完美的象征,其看法具有針對性和政治性。因此,借助政治力量,王羲之確立了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考古清代大家對于唐太宗賞識羲之書法的概述,以錢泳《書學》和阮元《南北書派論》為例,“購義之真行二百九千化,為八千卷,命魏徵、虞世南、褚遂良定真?zhèn)?。?/p>
從以上記載來看,唐太宗命令魏徵、虞世南、褚遂良鑒別王羲之真跡,充分體現(xiàn)了初唐書壇崇拜王羲之的觀念之盛。
而在一定方面,書法是江南地區(qū)貴族政治的附屬物,作為江南士族之后,褚遂良與書法間有天然的親近感,書法于褚遂良來說成為了一種文化資本,經(jīng)過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的表彰推崇,褚遂良在對王羲之的書法模仿中其自身書法風格也逐漸成熟。
《雁塔圣教序》碑高337.5厘米,碑身上寬86厘米,下寬100厘米。其中序共21行,行42字,記共20行,行40字,兩碑共計1463字。
此碑為褚遂良晚年之作,筆法上可用四詞概括“露”“細”“曲”“快”。褚體的筆法很有弧度,特別在長筆畫之處曲度明顯,這種略有弧度的感覺加上極細的筆畫共同營造出“張力”的特點,彈力韌性十足,細而不顯薄。既吸收了“二王”瀟灑自如的書風,也具有褚遂良自身的性情與思想,其用筆婉轉(zhuǎn)流暢,字體清麗圓潤,結(jié)字疏朗寬綽,毓琇靈動不失剛勁,纖細妍麗不乏凝練豐潤,為歷代書家推崇。王澎在《虛舟題跋》評價說:“(此碑)筆力瘦勁,如百歲枯藤,筆斷意連,實處生虛,虛中蘊實,變幻多姿卻又一氣呵成,極富道家“虛實相生”之意。
如熊秉明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中講道:“褚遂良用筆極為敏感是受道家思想影響很大?!崩钐苹食J道家始祖老子為先祖,以道教為國教,這可以很好解釋在褚遂良書法中體現(xiàn)出的老莊思想的藝術(shù)觀念。與此同時唐朝佛教達到極盛,大小乘佛教觀念深入地影響著唐人的藝術(shù)觀念,《雁塔圣教序》本意為頌揚玄奘法師求取真經(jīng)的功德,自身體現(xiàn)出對佛法教義的參悟領(lǐng)會。而褚遂良又在對于“二王”筆法的研習中受到傳統(tǒng)儒家“中庸”“和”思想的影響,可以說,后期褚遂良筆法中的審美意趣極大地展現(xiàn)出唐朝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風貌,與唐朝極富張力、開放包容的時代背景相契合,從側(cè)面反映出唐朝百花齊放、繁榮發(fā)展的藝術(shù)盛況。
褚遂良作為初唐書法四大家之一,其楷書書法影響初唐至盛唐時期一大批書家,形成一種相對獨立的書法面貌,其對唐代楷書的另一座高峰,也就是對后代認知中唐楷的代表——顏體的影響也是存在的。而其書法憑借對歐陽詢、虞世南、王羲之等人的承襲與創(chuàng)新,形成了富有自身特點又海納百川的“褚體”,同時也豐富化和藝術(shù)化了唐代“尚法”的觀念。在這個意義上,書風成為一個時代精神風貌的概況。縱觀唐朝設(shè)立書學、弘文館,太宗為王羲之寫傳贊,命褚遂良等人鑒別王羲之真跡等政策,無一不顯示出書法文化在唐的重要地位,也正是因為統(tǒng)治者對于書法藝術(shù)的重視和書法家個人的藝術(shù)追求,不斷推動著初唐書法大步前行,也將唐朝推上了第一個文化融合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