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鴕鳥在遭遇危險時會把頭埋入沙坑,蒙蔽視線,自以為安全。心理學(xué)上拿來比喻一種逃避現(xiàn)實、推卸責(zé)任、自欺欺人的心理,稱之為“鴕鳥心態(tài)”。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心為形役,疲勞不堪,因為他們看了太多不必看的事,聽了太多不必聽的話,知道了太多不必知道的內(nèi)容,關(guān)心了太多不必關(guān)心的活動,結(jié)果是杞人憂天,自尋煩惱。反倒是那些不理閑事、眼耳“閉塞”、心無掛礙,類似“鴕鳥心態(tài)”的人,生活得反而輕松愉快。于是,“鴕鳥心態(tài)”就有了一層積極的含義——寬容豁達(dá)的處世態(tài)度。
北宋大臣富弼第一次出使契丹時,路上接到家書,說女兒夭折,心中悲痛,卻無法回家,十分煎熬。第二次出使契丹時,家書說夫人生了一個男孩兒,心里非常高興,但也不能回家祝賀,很是焦急。從這以后,他只要出使在外收到家書,一律不拆開就燒掉了。左右疑惑不解,便問他原因,他說:“家書固然重要,但如果看了,平白又增添許多憂慮,還是不知道的好。”
呂蒙正剛調(diào)到京城時,就有人在背后說他的壞話。呂的部下替他抱不平,一定要去查個水落石出,他趕忙阻攔說:“我的襟懷不寬,如果知道了這個人是誰,就會一輩子記住他的不是,那就可能會少一個朋友,多一個敵人,還是不知道的好?!?/p>
米芾酷愛古人字畫,有人為托請他辦事,特拿來一幅珍貴字畫相求。畫在他家里放了三天,他連看都沒看一眼,又命仆人歸還。仆人不解,米芾解釋說:“如果打開后,我愛不釋手,忍不住要收下,那豈不是要壞我的官聲了?還是不看的好。”米芾立志要做個好官,又怕自己拒腐蝕的定力不夠強(qiáng),所以,干脆也當(dāng)了一回“鴕鳥”。
有人說,上述幾位古人是典型的“鴕鳥心態(tài)”,那他們就是快樂幸福的鴕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