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連
吉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吉林 四平 136099
提要 清朝入主中原后,滿洲人與漢人的接觸和互動日益頻繁,滿語與漢語也不可避免的相互影響。通過考察清代滿漢合璧會話書和相關漢語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來著”不是漢語內部發(fā)展的產(chǎn)物,原本屬于旗人漢語,通常與滿語bihe(-he)及bihe構成的語法形式對應,是在滿語語法(時、體意義)干擾下轉譯漢語時的創(chuàng)造性用語,最終融入到北方漢語的語法體系當中,為兼具時、體意義的助詞,并在語用因素的主導下,逐步發(fā)展出表達情態(tài)的語用功能。對文獻的分析和梳理,大體揭示出了“來著”的起源和發(fā)展脈絡。
滿語與漢語分屬不同的語系,從語言本體上講,二者有著本質的區(qū)別。隨著清王朝入主中原,滿洲人與漢人的接觸日益常態(tài)化,滿語與漢語也不可避免的相互影響,滿語中的大量漢語借詞以及現(xiàn)代北方漢語里面諸多的滿語印記,都是這兩種語言相互影響的結果。
據(jù)現(xiàn)存清代的相關語料文獻考察,“來著”多現(xiàn)于清代滿漢合璧會話書的漢語譯文中,往往與bihe(-he)及bihe〔1〕構成的語法形式對應。近年來,一些漢語學者試圖探索“來著”與滿語之間的關聯(lián),但都受限于對滿語的了解程度,相關研究仍然局限在漢語領域,而未能從滿語層面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本文擬從清代滿漢合璧會話書以及漢語相關文獻著手,考察“來著”的分布以及與滿語語法形式的對應情況,探索“來著”起源與滿語影響的相關性,深入分析bihe(-he)及bihe構成的語法形式與“來著”在滿漢合璧會話書中對應的內在原因,試圖梳理出“來著”的發(fā)展脈絡。
滿漢合璧會話書是清代旗人學習滿語的教科書,其中滿語部分是全書的主體,而漢語部分學界看法不一,有的學者認為是按照滿語原文翻譯的譯文,有的則認為是編著者用作講解滿語的漢語注解。本文考察的滿漢合璧會話書主要有以下五部(1)本文所據(jù):《滿漢成語對待》:聽松樓刊本;《滿漢字清文啟蒙·兼漢滿套話》:雍正八年(1730)三槐堂刊本;《清語易言》大阪大學圖書館藏本;《清文指要》及《續(xù)編》:嘉慶十四年(1809)三槐堂重刻本;《庸言知旨》嘉慶二十四年(1819)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即《滿漢成語對待》(1702)、《滿漢字清文啟蒙·兼漢滿套話》(1730)、《清語易言》(1766)、《清文指要》與《續(xù)編兼漢清文指要》(1809)、《庸言知旨》(1819)。在這五部會話書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就是在漢語部分“來著”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而且大多與bihe(-he)及bihe構成的語法形式對應。下面就以這五部會話書為基礎,考察漢語“來著”的分布以及與滿語語法形式的對應情況。
全書共四卷,敘述形式為獨白體,主要內容是將348段古訓分成十類記述,按現(xiàn)存版本均不見關于作者及成書年代的記載。
竹越孝(2016)指出:德國滿語學家福克斯(W.Fuchs)在他著作中認為此書作者為劉順(?—1761),出版年代為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竹越孝又根據(jù)劉順的生平分析,認為將1702年作為出版年,有待商榷。但無論刊行年是否為1702年,學界普遍認為,《滿漢成語對待》應是一部較早的滿漢合璧會話書。書中“來著”與bihe(-he)及bihe構成的語法形式對應情況較普遍。例如:
(1)dosiki sere gūnin jalu jafaha bihe. amala gūnifi joo. ( 《滿漢成語對待》卷一(9b-10a))
滿心里要進去來著,后頭想了一想罷。
(2)ere seibeni mahala maktame tuwaha niyalma bihe.( 《滿漢成語對待》卷一(16b))
他先是個可仰望的個人來著。
(3)baita be oihori narhū?ame akdulambihe.( 《滿漢成語對待》卷三(15b))
把事情何等的機密嚴緊來著。
(4)bi hiri amgaha ba akū. lukjime bihe.( 《滿漢成語對待》卷三(37b))
我沒睡死,朦朧著來著。
在這部會話書中,除bihe(-he)及bihe構成的語法形式,“來著”與其它過去時形式對應的情況,也比較多見。例如:
(5)muse tena huwekiyefi alhūdame niyalma be isihidame atanggi taciha.( 《滿漢成語對待》卷一(20b))
咱們多昝也會信著人的意兒,學的呲答人來著。
(6)dalbai niyalma be si gemu absi bodohobi. ( 《滿漢成語對待》卷一(24a))
你把旁人都怎么打算來著。
(7)mujakū gūnibuhabi. ere be we sahabi. ( 《滿漢成語對待》卷一(31b))
著實的盛在心里了,誰理論來著。
(8)bai mukeci budai muke yebe sehekai. ( 《滿漢成語對待》卷二(9b))
人常說人不親水土親來著。
在《滿漢成語對待》整部書中,“來著”共現(xiàn)61例,其中38例與bihe(-he)及bihe構成的語法形式對應,20例與-habi/-hebi/-hobi、-ha/-he/-ho等過去時形式對應,3例對應其它語法形式。
三槐堂刊本《滿漢字清文啟蒙》成書于清雍正時期,編著者為舞格,是當時八旗子弟學習清語(滿語)的教科書,其中卷二《兼漢滿套話》所收錄的條文、漢譯以及編撰體例,與《滿漢成語對待》都非常相似。“來著”與bihe(-he)及bihe構成的語法形式對應的現(xiàn)象,這部會話書中最具代表性。例如:
(9)age si seibeni daci nure omire mangga niyalma bihe kai. ( 《清文啟蒙》卷二(53a))
阿哥你向日原是善飲的人來著?。?/p>
(10)tere udu aniya de. i meni booi dukai bokson be gemu feshelebume manabuha bihe. ( 《清文啟蒙》卷二(55a))
那幾年上,他把我們家的門坎子都踢破了來著。
《滿漢字清文啟蒙·兼漢滿套話》中,“來著”共出現(xiàn)27例,每例都與bihe(-he)及bihe構成語法形式對應。另外,在《滿漢字清文啟蒙》卷三《清文助語虛字》中,對bihe有注釋為:“有來著字,在來著字,原曾字,乃追述語。” (19a2-3)
《清語易言》全一冊,不分卷。根據(jù)卷首序文末尾題注:“乾隆三十一年鑲黃旗蒙古步軍統(tǒng)領衙門主事博赫解任養(yǎng)病之暇輯錄”,據(jù)此可知成書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作者博赫(Behe)。在這部書中,出現(xiàn)“來著”6例,皆與bihe(-he)及bihe構成的語法形式對應。例如:
(11)age bithe be hūlaha babio. bi neneme nikan bithe be hūlaha bihe. (《清語易言》(4a))
阿哥讀過書么?我先讀漢書來著。
(12)bihe bici. daci fejergide. bihe sere hergen be baitalara. (《清語易言》(16a))
“來著過、起根”之下用“來著”字。
《清文指要》及《續(xù)編清文指要》是《百條》(2)《百條》清代刻本,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全書不見有關作者及成書年代的記載,根據(jù)《三合語錄·序》記載,此書為乾隆時期智信編撰。的重編本,完整的保留了《百條》的滿文內容,只是在個別用詞上與《百條》的取用有所不同,可能是為了迎合八旗子弟應試學習的需求,用詞力求文雅的緣故。此外,二者最重要的區(qū)別是《指要》及《續(xù)編》增加了漢語部分,也就是說,《指要》及《續(xù)編》是一部滿漢合璧的體例?!皝碇迸cbihe(-he)及bihe構成的語法形式對應的現(xiàn)象,在此文本中也較突出。例如:
(13)absi yoha bihe. bi ergide emu niyamangga niyalmai boode genehe bihe. (《清文指要》中卷(5b))
往那里去來著,我往這里一個親戚家去來著。
(14)we tucifi jabuha. mini beye dukai jakade iliha bihe. (《清文指要》中卷(24b))
誰出去答應了?我在門口站著來著。
(15)bi daci uthai basilara de mujakū amuran. mini emu mukūn i ahūn i emgi inenggidari urebumbihe. (《續(xù)編清文指要》上卷(4a-4b))
我從前就很好鬧硬浪,我一個戶中的阿哥,每日在一處演習來著。
(16)i aika emu usun seshun niyalma oci. bi inu gisurerakū bihe. (《續(xù)編清文指要》下卷(4b))
他要是一個擺擺弄弄的厭惡人,我也不說來著。
在《指要》及《續(xù)編》中,“來著”共出現(xiàn)56例,其中53例與bihe(-he)及bihe構成的語法形式對應,只有3例對應其它語法形式。
《庸言知旨》是清代最重要的滿漢合璧會話書之一,成書于嘉慶七年(1802),作者為清宗室宜興,該書題材包羅萬象,是研究清代旗人社會生活和語言面貌的重要資料。本文據(jù)嘉慶二十四年(1819)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考察,“來著”出現(xiàn)27例,其中17例與bihe(-he)及bihe構成語法形式對應。例如:
(17)muse emke emken i yarume yabumbihe. (《庸言知旨》卷二(7a))
咱們一個跟著一個的走來著。
(18)sakda ajigan gemu antaka kata fata keb kab bihe. (《庸言知旨》卷二(28a))
老老少少都何等樣親熱來著。
(19)sini baru miosiri miosirilara emu niyalma bihe. (《庸言知旨》卷二(35a))
望著你裂嘴的一個人來著。
(20)sucungga bi hono cembe hūwaliyambume acabuki seme gūniha bihe. (《庸言知旨》卷二(39b))
起初我還想著給他們調和來著。
此外,“來著”還有6例與-ha/-he/-ho過去時形式對應,及4例對應其它語法形式。
根據(jù)以上考察,可以把“來著”的分布以及與滿語語法形式的對應情況,總結如下表:
表1 “來著”的分布及與滿語語法形式的對應情況
從上表可見,在清代滿漢合璧會話書中,“來著”基本都是與滿語“過去時”相關的語法形式對應,其中bihe(-he)及bihe構成的語法形式占大多數(shù),這種現(xiàn)象可以說明“來著”與滿語“過去時”相關的語法形式,在語義功能和語法作用上十分的相近。并且,bihe(-he)及bihe構成的語法形式與“來著”的對應,在于語法意義的相近,而不是詞匯意義的影響。
另外,“來著”在滿漢合璧會話書中的大量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清代滿語轉譯為漢語的一個表達特征。至于這種特征究竟是來自漢語內部,還是基于滿語語法干擾下進行轉譯的表達創(chuàng)造,還需要結合其它文獻,對“來著”進行深入的考察。
《老乞大》是研究北方漢語的第一手資料,不僅其淵源古老,而且版本繁多,按李泰洙(2000)考察,主要有四種版本(3)古本《老乞大》韓國大邱私人藏本,據(jù)學者考證,為刊行于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的古本,此書經(jīng)鄭光、梁伍鎮(zhèn)等人整理,于2000年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書名為《原刊老乞大研究》,2002年又出修訂本,書名改為《原本老乞大》,附有全文影印;《老乞大諺解》為明代修訂本,現(xiàn)有奎章閣藏本,分為上下兩卷,大約刊行于1670年,現(xiàn)有影印本為奎章閣叢書本;《老乞大新釋》(清改本)奎章閣藏本,由朝鮮人邊憲等編撰,全書不分卷,刊行于1761年,此書在以前的版本基礎上,做了較大幅度的修訂,目的是更加符合當時(清代)的實際口語,因此,該本反映清代北方漢語的情況;《重刊老乞大》(清改本)奎章閣藏本,由朝鮮人李洙等編撰,全書不分卷,刊行于1795年。:編著于元代的古本《老乞大》、刊行于1670年前后的《老乞大諺解》、刊行于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老乞大新釋》、刊行于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的《重刊老乞大》。這四種本子反映了元朝至正年間至清代乾隆年間(約400年)北方漢語的發(fā)展演變。
要探索“來著”與滿語之間的關聯(lián),除了滿漢合璧會話書,還要考察漢語文獻中“來著”的分布。在《老乞大》這種年代較早的漢語文獻中,有“來”與“著”共現(xiàn)的用例,以至于有學者認為“來著”是漢語內部發(fā)展的產(chǎn)物,由趨向動詞“來”與“著”組合后發(fā)生的語法化。
“來”最初為趨向動詞,約至唐宋時期語法化為表達“動作完成或者過去經(jīng)歷”時、體意義的助詞,但“來”作為趨向動詞的用法并沒有消失。Sun(1995)指出,“來”與“著”在《老乞大諺解》中首次并列出現(xiàn),但“來”仍為趨向動詞或趨向補語。例如:
(21)大片兒切著,炒將來著。(《老乞大諺解》(19a))
Sun認為,趨向動詞“來”與“著”共現(xiàn),有可能使那一時期官話的說話人把趨向動詞“來”重新分析為表達動作完成或過去經(jīng)歷的“來”。也就是說,文中討論的“來著”可能是漢語趨向動詞“來”與“著”共現(xiàn)后,自身發(fā)生語法化的結果。
陳前瑞(2005)指出,如果“來著”是漢語“來”加“著”自身語法化的結果,那么在其后數(shù)百年內應該留下明顯的痕跡。而事實上,在明末清初的許多文獻里難以找到它的發(fā)展脈絡。這種看法比較可靠,語法化是個歷時過程,歷時演變的痕跡一定會在共時平面上有所體現(xiàn),而在相關文獻當中,看不到“來著”兼具兩種意義(語法化的過渡階段)的用例,所以“來著”應另有來源。
盡管趨向動詞“來”與“著”首次共現(xiàn)在《老乞大諺解》中,但這個“來著”與文中討論的“來著”不是同一性質的語言單位,二者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老乞大諺解》屬于明改本《老乞大》,刊行于1670年前后,在這個版本中,看不到“來著”的用例,倒是有表達時、體意義的助詞“來”出現(xiàn)21例,而這21例中的一些用例,在刊行于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老乞大新釋》(清改本)中,將“來”改為了“來著”。例如:
(22)你誰根底學文書來?!?我在漢兒學堂里學文書來。(《老乞大諺解》(2a))
(23)你跟著誰學書來著。—我在中國人學堂里學書來著。(《老乞大新釋》(1b))
這種變化說明兩個現(xiàn)象:一是“來著”的出現(xiàn)比較晚,在清初以前,至少在《老乞大》這一文獻體系內沒有“來著”的用例;二是表達時、體意義的助詞“來”與表達時、體意義的助詞“來著”,在語義功能和語法作用上相近。
另外,《老乞大諺解》中“大片兒切著,炒將來著”一句,在《老乞大新釋》中也有所變化。例如:
(24)大片兒切著,炒來吃罷。(《老乞大新釋》(7a))
這一變化也能從側面說明,趨向動詞“來”與“著”的共現(xiàn)是個別現(xiàn)象,與“來著”沒有必然聯(lián)系。
縱觀《老乞大》四個版本,古本《老乞大》與《老乞大諺解》(明改本)兩個版本均無“來著”用例,《老乞大新釋》(清改本)中出現(xiàn)4例,《重刊老乞大》(清改本)中出現(xiàn)1例,與前述滿漢合璧會話書相比,用例稀少,說明在清中前期,“來著”對漢語文獻的影響十分有限。另外,根據(jù)對《老乞大》各版本的考察,時、體助詞“來著”開始實際應用,應在明末清初以后。
對于“來著”起源的相關研究并不多見。Sun(1995)通過考察漢語文獻,認為“來著”可能是趨向動詞“來”與“著”共現(xiàn)后,自身發(fā)生語法化的結果;季安鋒(2017)認為,“來著”的起源與表達時、體意義的助詞“來”有直接關系,“來”最早在南北朝時期已發(fā)展出表事態(tài)的功能(過去曾經(jīng)發(fā)生),當與“著”組合在一起后,繼續(xù)保持了這一功能,并有了新的功能拓展。Sun(1995)與季安鋒(2017)的觀點,都把“來著”看作是漢語內部發(fā)展的產(chǎn)物,但相關論述缺乏足夠的論據(jù),僅僅是主觀性的推測而已。事實上,已經(jīng)有漢語學者注意到了“來著”的起源可能與滿語的影響相關,陳前瑞(2006)通過對《清文啟蒙·兼漢滿套話》的考察,并結合對滿語過去時語法特征的分析,指出“來著”是受滿語影響的一種表過去時間的完成體標記,而后又進一步發(fā)展出情態(tài)的用法。
通過相關文獻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來著”在滿漢合璧會話書中的用例遠遠多于在漢語文獻中的用例,且“來著”最早出現(xiàn)在滿漢合璧會話書中,如果德國學者(W.Fuchs)考證的《滿漢成語對待》刊行年(1702)可靠,那么《滿漢成語對待》就是“來著”用例出現(xiàn)的最早文獻。太田辰夫(1950)(4)原文為《清代の北京語について》,1950年發(fā)表于《中國語學》第34輯。本文依據(jù)陳曉漢文譯稿《論清代北京話》一文,《語言學論叢》(第四十八輯),2013年。對清代北京話12個特有的詞匯于相關文獻有詳實的考察,在他的統(tǒng)計資料中,“來著”出現(xiàn)的最早文獻也是《滿漢成語對待》(1702)。解釋這種現(xiàn)象最可靠的思路,就是“來著”的起源與滿語的影響相關。
所謂滿語的影響,學界也有不同的看法。祖生利(2013)認為,滿漢合璧會話書中的漢語部分是編著者用作為教學語言的漢語,向學習者逐句講解滿語的意思,而其中“來著”等特殊的漢語用詞體現(xiàn)滿語干擾特征,是滿漢語接觸的產(chǎn)物,并認為這種干擾特征不是翻譯滿語原文所導致的,很有可能是當時旗人漢語實際情形的反映;竹越孝(2015)則認為,漢語部分基本上可以視為滿語部分的翻譯,其中那些特殊的漢語用詞是滿語語法“直譯”的結果,但這種“直譯”不是到達“意譯”前的過渡階段,它具有自身的目的性。這兩種觀點雖然對漢語部分的性質看法不一,但都認為“來著”等特殊的漢語用詞與滿語的影響相關,而不是漢語內部的自然發(fā)展,這與文獻考察的結果是相符的。
對于以上相關問題,再結合前面的文獻考察,主要有四點認識:
1)如果從滿語部分居會話書中主體地位的角度看,漢語部分自然是譯文的屬性,譯文必然對原文(滿文)有一定的從屬性,不可能與旗人口頭上說的漢語完全一致,但此類文獻行文都具有明顯的口語化特征,所以大體上還是能反映當時旗人運用漢語的實際情況,正如李崇興(2001)指出元代的“直譯體”公文亦有相當?shù)目谡Z基礎;
2)漢語部分中那些特殊的漢語用詞,如“來著”、“上/的上頭”等,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用語,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滿語語法干擾下轉譯漢語的結果;
3)在清代“旗人漢語”(5)“旗人漢語”學界有不同的叫法,如太田辰夫《漢語史通考》(1991)稱為“旗人話”;愛新覺羅·瀛生《滿語雜識》(2004)稱為“旗人話”或“滿語式漢語”等等??隙ㄊ谴嬖诘?,應是滿洲人入關后,滿漢語發(fā)生接觸逐步形成的,它以一些帶有滿語蘊味兒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用語,如“來著”、“上/的上頭”等,區(qū)別于當時的普通北方漢語,這一點只要對比一下《原本老乞大》中,受蒙古語影響的“漢兒言語”(6)“漢兒言語”本文是指元代蒙古語和漢語接觸后形成的漢語白話,通行于元代的北方地區(qū),在漢人和蒙古人之間交流使用。太田辰夫《漢語史通考》(1991)中“關于漢兒言語”一文,對此有詳盡的論述。就可以有深刻的體會;
4)會話書漢語部分中那些特殊的漢語,是否屬于旗人漢語范疇,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可能只屬于翻譯文本,而其中大部分應來源于旗人的日??谡Z,如“來著”顯然兼具翻譯文本和口語的雙重屬性,所以在清代旗人小說《紅樓夢》、《兒女英雄傳》中,“來著”的用例比比皆是。
基于這四點認識,可以發(fā)現(xiàn)“來著”屬于旗人漢語,是在滿語語法(時、體意義)干擾下轉譯漢語的結果,或者說是以漢語的形式體現(xiàn)滿語語法,它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用語,是將漢語中原有的表示“過去”的“來”,與表示“持續(xù)”的“著”“結合”起來,大致與滿語的“過去進行時”對應。
盡管“來著”是在滿語語法(時、體意義)干擾下轉譯漢語的結果,但它與“上/的上頭”等特殊漢語不同,時至今日,仍是北方漢語中常用的一個語法助詞,已經(jīng)完全融入到漢語的語法體系當中,這種現(xiàn)象說明它的起源除了滿語的影響,還有相應的漢語基礎。
通過文獻考察,還發(fā)現(xiàn)明至清初期北方漢語中的語法助詞“來”和“了著”,表達的語法意義與“來著”大體相同。例如:
(25)我有一個伙伴落后了來,我沿路上慢慢的行著等候來,因此上來的遲了。(《老乞大諺解》(1b))
(26)每日和漢兒學生一處學文書來,因此上些少理會的。(《老乞大諺解》(5b-6a))
(27)有碗與一個,這飯里盛出一碗飯,與那個伙伴。由他,你都吃了著。(《老乞大諺解》(38a))
(28)你都使了記號著,牙家眼同看了著,后頭使不得時,我只問牙家換。(《老乞大諺解》(58a))
《老乞大諺解》屬于明改本,所以它大體反映的是明代至清初的北方漢語面貌,通過例(25)-(28)可以看出,“來”和“了著”(7)“了著”的來源可能與元代蒙古語的影響相關,也就是所謂的“漢兒言語”,在語言的歷時發(fā)展中,逐步融入到漢語的語法體系當中。表達的語法意義與“來著”大體相同,都是表達相對于說話時間,動作、行為或事件發(fā)生在過去的事實?!皝怼焙汀傲酥钡某霈F(xiàn)都遠早于“來著”,而在“來著”出現(xiàn)且融入到漢語的語法體系之后,它們卻鮮見于文獻之中。
在以往的相關研究中,一些漢語學者注意到了“來著”與滿語bihe存在關聯(lián)的情況。實際上,在滿漢合璧會話書中“來著”對應的只是與“過去時”相關的語法形式,這其中以bihe(-he)及bihe 構成的語法形式最具代表性。
bihe是一個兼類詞,主要有兩種性質,可以區(qū)分為:實義動詞bihe1和助動詞bihe2。bihe1是bi(bimbi)的過去時形式,具有兩個實義義項:①有、存在;②處(在)、在(于)。bihe2是實義動詞bihe1的語法化,是一個標記時、體的助動詞,但有語義殘留。通過會話書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來著”與bihe1和bihe2都有對應的情況。例如:
(29)mini ejehengge sinde inu emken bihe. (《續(xù)編清文指要》上卷(16a))
我記得你也有一件來著。
(30)sikse nomuni doocan ararade. bi gulhun emu inenggi tubade bihe. (《續(xù)編清文指要》上卷(17a))
昨日念經(jīng)做道場的上,我整一日在那里來著。
例(29)-(30)中的bihe都是實義動詞,譯文中“來著”所對應的實際上是過去時詞綴-he,與bihe的詞匯意義無關。
在一定的句法環(huán)境下,bihe用于名詞或形容詞之后,表達名詞、形容詞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在過去一段時間里的情況。例如:
(31)fere de isitala sunja jergi. umesi icangga bolgo sain bihe. (《續(xù)編清文指要》上卷(8b))
到照房五層,很舒服干凈來著。
(32)dade cilcin fuka akū. giyalu akū banjire sain ahūn deo bihe. (《庸言知旨》卷二(34a))
起初原是沒班點,沒裂瑩的好弟兄來著。
與例(29)-(30)中的bihe不同,例(31)-(32)中的bihe當為助動詞,在句子中輔助名詞、形容詞作謂語,其作用是標記時態(tài),譯文中“來著”所對應的仍是過去時詞綴-he。對于bihe的這種用法,目前尚存爭議,有學者根據(jù)滿語動詞運用的句法特征,看作是實義動詞;實際上,bihe的詞匯意義并沒有參與構建命題意義,所以它的語義自然是虛化的,在句子中主要發(fā)揮語法作用,劉景憲(1997)也認為bihe的這種用法是助動詞。
bihe2是一個標記時、體的助動詞,可以與前面主動詞的詞尾形態(tài)共同構成相應的語法形式,有-mbihe、-me bihe和-ha/-he/-ho bihe三種形式。
一般認為,動詞-mbihe與-me bihe形式語法意義差別不大,甚至認為-mbihe是-me bihe的縮寫形式,金燾方(1988)將這兩種形式統(tǒng)稱為過去時進行體。事實上二者存在一定的差異,動詞-mbihe形式多體現(xiàn)動作、行為在過去某一時間段的慣常狀態(tài),而動詞-me bihe形式(比較少見)多體現(xiàn)動作、行為在過去某一時間的正在進行狀態(tài)。例如:
(33)neneme bi hono imbe ton akū taful ambihe. amala dasara halara muru akū be tuwaci. hūwa?ara tetun waka kai. (《續(xù)編清文指要》上卷(12b))
我起初還沒數(shù)兒的勸過他來著,后來見他沒有改過的樣兒,不是個成器的東西上。
(34)shunde tecefi gisun gisurembihede. erebe gisureme bihengge. holkonde terebe gūninafi leolembi. (《續(xù)編清文指要》上卷(11b))
彼此一處坐著講話的時候,正說著這個,忽然又題起那個來了。
例(34)中-me bihe形式?jīng)]有“來著”對譯,與它出現(xiàn)在句子中位有關系。實際上,-me bihe形式在滿漢合璧會話書中極少出現(xiàn),在所列舉的會話書中僅有3例。
當然,-mbihe與-me bihe的差異要受句法環(huán)境的制約,-mbihe形式在句子中其它成分的照應下,也可以體現(xiàn)正在進行狀態(tài);而-me bihe形式在相應的句法環(huán)境下,往往也可體現(xiàn)動作、行為的慣常狀態(tài)。例如:
(35)age bi boode emhun tehede jing umesi ali?ambihe. (《清文啟蒙》卷二(43b))
阿哥我在家里獨坐正很悶得慌來著。
在jing(正)的照應下,-mbihe形式體現(xiàn)動作、行為在過去某一時間的正在進行狀態(tài)。
(36)teni ubade kūwak cak seme gūwacihiya ?ame bihengge. (《庸言知旨》卷二(28b))
剛才在這塊兒乒乓的不時閑兒來著。
在句法環(huán)境的影響下,例(36)中-me bihe形式體現(xiàn)動作、行為在過去某一時間段的慣常狀態(tài)。
-ha/-he/-ho bihe形式體現(xiàn)動作、行為發(fā)生在過去,并且相對于過去某一時間處于完結狀態(tài),有學者如王慶豐(1987)、金燾方(1988)等稱為完成體或者過去時完成體,在會話書中與“來著”對應的情況最為常見。例如:
(37)sikse si aibide genehe bihe. (《清文啟蒙》卷二(5a))
昨日你往那里去來著?
(38)mini boode jifi. bi tede simbe fonjiha bihe. (《清文啟蒙》卷二(41b))
來我家里,我望著他問你來著。
(39)neciki seme bodome toktoho bihe. amala gūnifi joo. (《滿漢成語對待》卷一(15a))
成心要惹他來著,后來想了一想罷呀。
總體來看,-mbihe、-me bihe和-ha/-he/-ho bihe這三種形式,不僅體現(xiàn)了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同時也體現(xiàn)了動作、行為所處的狀態(tài),顯然不能單純的看作與“時”或者與“體”有關,應是兼具時、體意義的語法形式。另外,bihe2是實義動詞的語法化,仍有語義殘留,對所述情狀含有“確定、存在”的意義。
“來著”與滿語bihe(-he)及bihe構成的語法形式對應,所以在近現(xiàn)代的北方漢語中,“來著”都能反映出滿語的結構特點,并體現(xiàn)相應的語法意義?!皝碇敝两袢允潜狈綕h語(北京、東北地區(qū))常用的一個詞。多年來,漢語學者對它的相關研究屢見不鮮,主要集中在詞性、語法作用以及語義功能等幾個方面。現(xiàn)簡要梳理一下。
5.2.1 語氣助詞“來著”
對“來著”最早的研究從趙元任(1926)開始,他認為“來著”是語助詞,表示近延長和近過去;朱德熙(1982:209)把“來著”看作是表時態(tài)的語氣詞;熊仲儒(2003)認為“來著”只是一個語氣詞,至于“時間”意義是由于語義選擇“近過去”或者相似的語義特征所至;宋文輝(2004)不同意熊仲儒的觀點,認為“來著”表示語氣意義,也表示“近過去”的時制意義,但不是時、體助詞,“來著”的原初是表示對事實的確定性肯定,“近過去”是其在一般主謂賓句中的一般會話隱含的語義化;劉林(2013)從“來著”的語義性質和句法環(huán)境分析,認為“來著”是語氣助詞,具有申述事實的語氣,但可以表達句子的事態(tài),其語義特點為表達過去曾經(jīng)發(fā)生過某個事件或者存在過某種狀態(tài),強調事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的同時,著眼點在過去發(fā)生過或存在過;謝成名(2015)認為“來著”是一個表(近)過去時的語氣詞,它的使用受到謂詞性成分體特征的制約,“來著”在語境中表現(xiàn)出的現(xiàn)時相關性,是它的時、體特征跟具體語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季安鋒(2017)認為“來著”是一個兼表時態(tài)功能的語氣助詞,其最核心、最基本的功能是表“過去”,即表“事件曾經(jīng)發(fā)生”,體現(xiàn)的是“過去進行”的語法意義,另外 ,“來著”還有主觀化的發(fā)展,也是兼表情態(tài)功能的語用成分。
以上各家所論,基本都是把“來著”看作語氣助詞,在這個前提下,認為“來著”有表達時、體意義的語法作用。與此不同的是熊仲儒,他認為“來著”是一個單純語氣詞,本身沒有時間意義,直覺上“來著”表示時間意義,其實是它所選擇的補足語的語義特征,而非“來著”本身所固有。
5.2.2 體助詞“來著”
王力(1943:321-323)認為“來著”表近過去貌(recent aspect),并且“近過去”是憑說話人的心理而定;太田辰夫(1947)認為,“來著”表達事件在說話時間以前的持續(xù)狀態(tài);Iljic(1983)認為,“來著”表已然的未完整體;史有為(1994)認為,“來著”表示“曾經(jīng)發(fā)生過什么事”的意義,更接近動態(tài)助詞。
5.2.3 時、體助詞兼語氣助詞“來著”
宋玉柱(1981)、張誼生(2000)把“來著”區(qū)分為“來著1”和“來著2”,“來著1”是表過去時間的時制助詞,“來著2”是表達委婉語氣的語氣詞;陳前瑞(2005)認為“來著”的主要功能是表示完成體,并通過對“來著”進行歷時考察,指出“來著”在語用因素的主導下,時間指稱功能逐漸弱化,因而獲得了比較專門的語用功能,而被稱為語氣詞。
宋玉柱、張誼生和陳前瑞都認為“來著”具有兩種性質,即時、體助詞“來著1”和語氣詞“來著2”。但對“來著1”和“來著2”的發(fā)展順序觀點不一,張誼生認為“來著”在形成之初本來就可以表示語氣,只是在以后的發(fā)展中時制用法逐漸占了優(yōu)勢;而陳前瑞則認為,“來著2”不過是“來著1”在語用因素主導下的語法化。
通過以上梳理,可以看到大多數(shù)漢語學者把“來著”作為語氣助詞,這種觀點顯然與他們的漢語本位視角不無關系,盡管如此,這些學者還是注意到了“來著”具有表達時、體意義的語法作用;一些外籍學者把“來著”作為體助詞,是因為他們從現(xiàn)代語法學的角度,探索到了“來著”與體范疇的關聯(lián);少數(shù)學者對“來著”的性質進行了分類界定,其中以陳前瑞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從歷時考察著手,把“來著”的兩種性質準確的區(qū)分開來,并且突破了漢語本位視角,發(fā)現(xiàn)了“來著”與滿語過去時的相關性。
“來著”原本屬于旗人漢語,與滿語bihe(-he)及bihe構成的語法形式對應,是在滿語語法(時、體意義)干擾下轉譯漢語的結果,最終融入到北方漢語的語法體系當中。
從漢語學者對“來著”的研究成果來看,“來著”的詞性首先應是兼具時、體意義的助詞,“時”是指過去時,這一點漢語學者們基本都是認同的,如季安鋒(2017)認為“來著”最核心、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表過去,這是很深入的認識;至于“體”意義,太田辰夫(1947)提出的“表達事件在說話時間以前的持續(xù)狀態(tài)”、Iljic(1983)提出的“表已然的未完整體”、劉林(2013)提出的“表達過去曾經(jīng)發(fā)生過某個事件或者存在過某種狀態(tài)”、季安鋒(2017)提出的“體現(xiàn)過去進行”以及陳前瑞(2005)提出的“完成體”等等,都能從滿語-ha/-he/-ho bi、-mbihe、-me bihe和-ha/-he/-ho bihe等形式的語法意義中找到關聯(lián)。關于語義功能,宋文輝(2004)提出的“表示對事實的確定性肯定”和劉林(2013)提出的“申述事實”等等,也與滿語bihe2的語義殘留(對所述情狀含有“確定、存在”的意義)非常相似。另外,除了兼具時、體意義的助詞,“來著”還是一個語氣助詞,但這與滿語的影響并不相關,是“來著”融入到北方漢語語法體系化后,在其歷時發(fā)展中主觀化的結果。
總體來看,由于滿語與漢語的語法體系不同,“來著”的時、體意義以及語義功能不可能與對應的滿語語法形式完全一致,但二者的關聯(lián)性卻是顯而易見的,這一點在前面的考察和研究中已經(jīng)有了充分的體現(xiàn)。
本文結合滿漢合璧會話書和相關漢語文獻的考察,對“來著”的起源和發(fā)展脈絡進行了探索性的梳理。現(xiàn)將考察結果和結論進行總結:
1)文獻考察表明:①“來著”出現(xiàn)的最早文獻為《滿漢成語對待》(1702);②在滿漢合璧會話書中,“來著”對應的只是與“過去時”相關的語法形式,這其中以bihe(-he)及bihe 構成的語法形式最具代表性;③滿漢合璧會話書中的漢語部分對原文(滿文)有一定的從屬性,是據(jù)滿語部分翻譯的譯文,但有明顯的口語化特征;④“來著”在滿漢合璧會話書中出現(xiàn)的例數(shù),遠遠多于在漢語文獻(《老乞大》四種版本)中出現(xiàn)的例數(shù),并且漢語文獻中的5個用例都出現(xiàn)在《老乞大》的清改本中;⑤漢語語法助詞“來”和“了著”的出現(xiàn)都遠早于“來著”,而在“來著”出現(xiàn)且融入到漢語的語法體系之后,它們卻鮮見于文獻之中。
2)結論:①“來著”不是漢語內部發(fā)展的產(chǎn)物,而是在滿漢語接觸的背景下,生成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用語;②“來著”的起源首先是受滿語的影響,即在滿語語法(時、體意義)干擾下轉譯漢語的結果,其次是有相應的漢語基礎,指漢語語法助詞“來”和“了著”,它們與“來著”的語法意義和語義功能十分相近;③“來著”最初屬于旗人漢語,并且兼具翻譯文本和口語的雙重屬性;④“來著”最終融入到北方漢語的語法體系當中,為兼具時、體意義的助詞,但在語用因素的主導下出現(xiàn)了語法化,逐步發(fā)展出表達情態(tài)的語用功能。
另外,通過梳理漢語學者對“來著”的相關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來著”與滿語bihe(-he)及bihe構成的語法形式,在語法作用和語義功能上都存在著明顯的關聯(lián)性,這可以進一步表明“來著”是在滿語語法(時、體意義)干擾下轉譯漢語時的創(chuàng)造性用語。